姜云桥
【课题项目】课题《信息化条件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基于“工单制”教学云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5-0068-02
混合式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和培训领域研究和实践较多的方向之一,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也越来越多,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尤其是网速的不断提升,5G逐步成为主流,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国外的研究现状
Cooney等人于2000年首次使用“混合式学习”的术语,指出混合强调的是基于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学习环境中实现教学与辅导的混合。学者Franks指出,混合式教学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可以整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优势,有效地提升学习主体的学习灵活性和自主学习能力。Colis和Moonen侧重从线上学习与传统面对面学习二者相结合称之为混合式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课程的灵活设计,打破课时对学生学习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总之,混合式学习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以及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紧密结合,确保获得学习成效的最优化。第二,教学过程涉及多种现代技术的合理运用,借助多样化的展现形式、协作实现,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三,实现基于工作导向的任务与教育技术的结合,而保证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第四,将各类教学技术(如video、电影等)和面对面的教师指导教育协同结合。
混合式教学在国外职业教育的应用范围很广,主要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国外医疗教育的应用领域,在医师技能相关的培训中, 混合式教学是主流的教学方式之一。与传统的培训方式相比,混合式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习兴趣、在临床实践中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国外常见混合式教学模式有:美国Carol A.Twigg博士提出的PCR(Program in Course Redesign,课程重新设计)专案模式;印度国家信息研究员Purnima Valiathan根据研究总结的PV(Purnima Valiathan)模式;Barnum和Paarmann于2002年提出的混合式学习四阶段模式;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的学者Jared M.Carman提出了混合式学习的五个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实时学习、自定步调学习、合作、评估、学习辅助资料;应用于公司培训的欧洲ERP(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欧洲复兴计划)模式等。
2.国内的研究现状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于2003年12月在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国内首位倡导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者。刘欣红教授首次对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这种教学方式引入到大学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应用性进行了具体剖析;李克东教授等提出了混合式学习設计八步骤,田富鹏和焦道利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祝智庭教授提出了三维整合框架。
山东省也逐渐重视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初期,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网络学习、网络资源建设以及混合式学习支持服务等层面。例如,近年来普遍被提及的混合式学习、移动学习、分布式学习等。关于学习资源环境建设相关的研究也较多,例如基于Moodle的研究等;中期逐渐重视对混合式学习的理性反思,着重对混合式学习的实证研究、课程改革与模式构建方面进行研究;当前,混合式学习的有效性、多元学科及实践应用等方面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但是,在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如“重申报,轻实践”,为了申报课题,搞得轰轰烈烈,课题结束,也就不了了之;如“独木难支”,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环境,在某一门课做了改革,学生在一学期的几个月时间里,刚刚熟悉、适应了新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束了,其他课程还是传统教学模式,没能将新模式延续下去;新的教学模式过于理想化,线上线下,微课、仿真等等做了很多资源,没有考虑现代高职学生学术水平较差,学习能力不强,且厌学情绪很重,能主动学习的很少,导致资源很丰富,但教学效果不好。特别是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复杂,如何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充分地展现出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效果,进而有效地调动高职教师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等等,这些对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以及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不仅使人们获取知识方便,更对传统的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大量涌现。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资源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创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渠道,也为师生之间进行高效率的沟通提供了通畅的通道。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提出将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作为重点任务之一,要求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线上学习与传统线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必将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的意义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意义在于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应用“互联网+教育”思维,深化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和内涵建设。
1.探索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路径
国外高等教育界有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但在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可盲目地套用或照搬,否则我们的学生不适应、老师不习惯、教学资源也不够,导致“水土不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研究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界先进的教学理念前提下,根据我国国情进行研究与实践,推动构建具备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路径,逐步形成“倡导教学自觉、积淀教学文化、营造重教氛围”的中国式教学文化。
2.推进实现“定制化培养”和“因材施教”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对专业工单资源库的建设,积累难度不同的工单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或厂家需求,选择若干难度适当、不同方向的工单,甚至特定方向的工单系列学习,实现“因材施教”和“定制化培养”。便于实现职业岗位技能转化,适应高职学生擅长实务技能学习的特点,尤其适合当前高职院校生源的复杂结构和企业的不同需求。
3.推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受学科性、知识性影响,主要侧重辅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脉络框架,增进学生对概念性、原理性知识的准确掌握。因此,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中心,通过传道受业将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被忽视,盲目地接受和生硬地记忆老师教予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性、主动性被忽视,无法真正地实现理论与知识的融会贯通,无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而基于“工单制”教学云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根据工单任务描述,在工单资源的辅助下,独立自主地逐步完成工单任务,通过工作来学习,最终获得学习成绩(报酬),在这里学生是学习主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利于培育学生的独立人格,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4.推进“三教”改革,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被动地进行学习,无法主动地进行知识学习和独立思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校培育出的人才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为此,课题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为主要研究重点,侧重关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对于促进教学相长,提升教学实效性,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符合职业教育模式未来发展趋势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建设的课程教学资源,能够满足线上教学的需要,随时可以进行线上教学,在当前疫情大背景下,更突显职业教育模式未来发展的方向性。
参考文献:
[1]马志强,孔丽丽,曾宁.国内外混合式学习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基于2005—2015年SSCI和CSSCI期刊论文比较[J].现代远程教育,2016.(4).
[2]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術教育,2004(4).
[3]刘允涛,刘悦. 高职计算机公共实训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6).
[4]刘彬,林伟,胡建伟.混合式学习模式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