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的内容生产壁垒逐渐被打破,转而形成更具有聚合力的传播形式。在此背景下,全社会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为适应融媒体时代社会生产对播音员与主持人的岗位职能需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改变。基于此,这篇文章以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2.0模式为研究内容,探析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2-0079-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一般(青年专项)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2.0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JX2020D275
在瞬息万变的媒介发展洪流中,任何一种经典的媒介内容生产形式都有可能被时代的巨浪淹没,甚至淡出大众传播的历史舞台。在融媒体时代,媒介内容生产的形式随着大众审美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受众对主持人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字正腔圆”“端庄大方”逐渐转变为更具个性化特征。但当下,我国诸多高校对主持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因此,想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全能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就要改变教学理念,从而让播音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如同傲雪寒梅般实现“内部生长,外部绽放”的教育与教学效果。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学科课程单一化
播音与主持艺术虽隶属13个一级学科中的艺术学专业,但其与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乃至广播电视学的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播音员与主持人是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及新媒体节目内容与受众间的桥梁,肩负着信息交互的重要使命。因此,培养播音员与主持人,应当让他们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扎实的播音基本功和深厚的知识底蕴,具备较高的临场应变、即兴发挥能力和控场能力,具备独特的个性特征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笔者在参与走访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当下,我国传媒类高校主要开设的播音教学课程仍旧停留在“理念创新”阶段。多数高校虽然在教学体系上设置了与媒体融合相关的课程内容,但仅仅停留在浅层的理论教学层面。学生课上所学的媒体知识与当前新媒体发展产生了严重脱节,如播音教学中常见的礼仪、配音、节目主持等模块的教学实践中,授课内容仍旧以传统媒体内容生产形式为模板,缺乏融媒体环境下所需的内容生产与实践课程的指导。
(二)教学理念保守化
在高等教育与教学体系中,教学理念常常被提及,却往往得不到大刀阔斧的创新,多数高校的播音专业教研组仍然持有“宁可落伍,绝不试错”的保守心态,导致当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在播音与主持教学研讨会上,笔者发现,虽然很多教师能够认识到当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育与教学理念已经滞后于社会发展,但很多教师仍旧存在从众心理,不愿意破釜沉舟,只愿随波逐流,这也就造成了播音教育与教学理念改革上的阻塞。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理念虽然常常被提及,但在高校的播音教学体系当中,缺乏一个能够培养众多新媒体实践人才的体系作为鲜明、典型、具有参考价值的经典案例[1]。因此,高校播音教学理念创新就搁浅在诸多不愿意尝试改变的沉默中,形成了“沉默的螺旋”。
(三)實践教学薄弱化
相较于理念创新,在播音与主持人才培养的改革道路上,实践方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下,诸多高校虽然设置了诸如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等融媒体时代内容生产所需的配套课程,但其仍旧与播音与主持专业贴合度不高。这些非媒介与专业课程的内容应当与播音创作本身形成“互为表里”的依存关系,但当下多数高校与内容生产相关的课程设置仅仅停留在独立阶段,并没有让其成为媒体融合背景下全能型主持人提升个人从业竞争力的附加条件,也自然没有让此类课程的设置产生对人才培养结果导向赋能的结果[2]。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2.0的具体任务
(一)理念创新:让改革理念成为教育教学升级的“先行军”
在过去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高校课改思维往往是随着融媒体环境下媒介内容生产变化而变化的,这种思维固然不会让高校教育与教学体系出现方向上的偏差,但也会产生一个弊端,即理论发展、思维认知严重落后于社会生产。因此,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2.0计划的首要任务就是打破传统,看到更多属于播音教学专业之外的边界内容,让融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创新思维与改革理念成为教育教学升级换代的“先行军”。
在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2.0体系建设下,高校教师应当注意到媒介发展的趋势与变化,将目光投向媒介发展的洪流当中,并大胆提出创新的理念,鼓励教学试错,提升课程设置的科研能力,从而让高校教学体系能够实现自主创新的功能,应对可能发生的机遇与挑战[3]。
(二)素质提升:培养学生媒介内容生产“四力”
在媒体融合视角下,采编播一体化的全能型主持人被很多研究者的文章提及。笔者通过知网文献检索发现,以“采编播一体化”为标题的文章有123篇,以“全能型主持人”为核心标题的文章有61篇。此类文献披露了当下播音教育与教学的主要任务,诸多学者已经认识到“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是当下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
除以往经常提及的“采”“编”“播”一体化人才的培养理念外,高校的课程教育体系还应当着重培养教育教学理念中的媒介内容生产“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让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能够有纵观媒介发展格局的眼力,以应对媒介内容生产环境的变化;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脚力,做到脚踏实地,躬耕一线,专心为内容生产做调研工作;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笔力,能够担任采访与内容撰写的工作;更应当有面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脑力,让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可能出现的变化清晰地呈现在主持人的脑海中,形成睿智、锐利的评论,引导社会公知[4]。
(三)跨界发展:培养学生“跨媒体”业务能力
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除“全能型主持人”成为社会传播发展所需的主流人才外,更催生出了许多“专家型主持人”。各行各业从业者跨行进入媒体内容生产领域,让自身“声音”形成一种品牌印象,导致主持人的就业与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
虽然此类IP的创设压缩了本应该属于“媒介内容传播及形象担当”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就业空间,但新媒体领域内同样出现了一批能够实现跨界生产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内容生产者。如抖音平台的流量IP“笑起来没眼睛的播音生”,坐拥527.1万粉丝,视频总获赞近9000万。其主要展现的内容多与社会热点话题相关,侧面表现了播音与主持艺术在新媒体跨领域环境下的发展潜力。
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还应当放到跨媒体内容生产的思维上,让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为内容生产赋能。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增设与当下社会热点话题以及生产需求相关的兴趣课程,如体育、舞蹈、美食制作、影评、文学乃至美妆等多种具有流量与讨论价值的课程,结合学生扎实的播音功底,让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专业课程与兴趣课程结合,实现专业与生产的深度结合。除此之外,还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锻炼学生自主经营新媒体账号以及创作融媒体节目的能力,让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因材施教:建立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系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筛选与新闻传播学的人才筛选模式有较大的区别,其主要的考核内容为“艺考”。在“艺考”的人才选拔视域下,能够进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习的学生通常具有闪光点。因此,高校教师应当发现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建立更适合多种人才发展的课程培养体系,将一个笼统的、模糊的播音与主持艺术教学体系打破重组,重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细分专业内容,重新构建属于融媒体环境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例如,部分学生的天然优势为灵活多变的声音,其声音的可塑性极强,适合配音工作,高校则应当将此类人才的培养重心放到影视作品配音与动画作品配音上,让其拥有属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非随波逐流,使学生成为千篇一律的“模式化”人才。再如,部分学生虽然声音条件欠佳,对播音教学的专业课程也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但是其拥有睿智的思维和独特的见解,高校则应当将其培养成“评论类”人才,让此类人才能够找到属于自身的发展方向,以白岩松作为对标人才,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媒体人。
综上所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2.0时代的培养计划,应当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细分主持、配音、新闻、记者以及新媒体内容生产者的教学方向,让播音与主持艺术成为一门具有代表性的综合学科,塑造“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从而让教学模式成为雕刻多种类型人才的“艺术家”,而非只会创设“模板”化教学课程的教学“流水线”。
(二)依托科技:智能设备助力学生培养融媒体思维
在媒体融合的初级阶段,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思维主要放置于“全民直播”以及“网络综艺”的媒介内容上。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科技的进步,“VR”“元宇宙”等接踵而至。虽然当下“元宇宙”还没有与媒介生产产生极为紧密的联系,但其同样会影响未来媒介生产格局,因此,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应当考虑到科技发展的因素,锻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生产格局变迁,塑造能够独立思考的融媒体播音人才。
在媒体融合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应当将科技发展与播音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依托科技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融媒体思维,让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对未来内容生产的影响。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其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初期,中传讲堂的视音频及灯光系统帮助播音与编导专业的学生有了更多关于舞台演播与灯光布景、4K直播的科技认知,不仅为学生创设了最佳的舞台演播环境,还让学生能够看到当下科技发展的技术成果,从而引发学生萌生出更多与媒介內容创新的思维雏形[5]。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媒介内容生产出现在公众视野。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课程体系应当把人工智能转向作为开启传媒教育改革的动力新引擎,提出“人工智能+”理论教学改革、“人工智能+”实训教学改革、“人工智能+”实验教学改革与“人工智能+”实践教学改革“四位一体”的教育改革模式,以期更好地回应和解决新时期传媒人才输送与智媒行业、智能产业需求脱节的现实困境。
(三)校台合作:理论创新与实践认知助力学生提高从业竞争力
让实践与认知结合,让理论与从业内容相依,是当下培养融媒体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目标。在高校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中,应当增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课程比重,让电视台、电台以及网络新媒体平台提供的实习岗位帮助高校培养全能型、复合型人才,助力高校培养更具有实践价值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
在校台合作、理论与实践相融的课程创设过程中,校方可以先行创设与传媒内容生产有关的“播音专业融媒体中心”,帮助学生找到实现自主创作的组织与队伍,在老师带领下,培养学生融媒体节目、融媒体视频、融媒体图文内容的生产能力,塑造学生对融媒体时代内容生产逻辑的认知。随后,将“播音专业融媒体中心”中的优秀学生送至电台、电视台以及新媒体平台担任实习编辑、实习记者以及实习播音员,让更多人看到高校课程改革体系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果。除此之外,还应当聘用更多与新媒体内容生产有关的客座教授,帮助学校破除固化的教学思维,树立传媒产业全领域的人才引进计划,俯瞰更为广阔的媒介内容发展格局。
四、结语
媒体融合是媒介发展所要经历的必然阶段。媒体融合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2.0培养模式的制定,能够解决学生对融媒体理念认知浅薄,对全媒体技能缺乏锻炼的学习环境,其旨在改善单一化的教学环境、保守化的教学理念以及薄弱化的实践课程。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专业人才培养已经从过往的固化思维升级为当今“业”“教”融合的阶段。在此背景下,高校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紧密联系科技发展的背景以及社会生产的内容,并考量受众审美理念的变迁,塑造学生更为全面的“融媒体”思维、“全媒体”技能以及“跨媒体”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晨.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研究[J].传媒论坛,2021,4(22):77-78.
[2] 张宇楠.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输出培养的创新分析:谈“就业优势强化”模式[J].传媒论坛,2021,4(22):79-80.
[3] 刘婷婷.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专业课教学中实践比重分析[J].传媒论坛,2021,4(18):163-164.
[4] 王杨.重塑价值,赋能未来(一):网络直播视角下播音主持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价值赋能的对策思考[J].传媒论坛,2021,4(17):20-21.
[5] 曾丽红,李萍.人工智能时代传媒教育改革研究[J].传媒观察,2021(9):69-74.
作者简介 杨锡,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