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笛
人鱼是生活在河海中半人半鱼的神怪,有关人鱼的神话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地中海、欧洲、非洲、亚洲等地均有人鱼神话,各地文字、图像资料也保留有丰富的人鱼形象。
最早的人魚神话见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苏美尔、阿卡德人的神话中,主神之一恩奇(Enki/Ea)是世界秩序的建立者、苏美尔古城埃利都的保护神和世界淡水神。恩奇也是鱼神、水神和洁净神,拥有半人半鱼的形象,在一件巴比伦的青铜饰件上,即表现祭祀鱼神恩奇的情景——主持仪式的祭司们将自己装扮成鱼神恩奇的模样,身着长袍、袍服模仿鱼身,后摆垂地呈鱼尾状(图1-1)。恩奇的协侍神库卢卢(Kululu)也是半人半鱼的形象,如亚述铜印章上的一对人鱼图像,人鱼两两相对,居左者为男性颊生髭须、居右者则为女性,两者均头载高冠、上半身直立、鱼尾呈90°弯曲(图1-2)。另一件公元前8世纪的亚述浮雕中也有库卢卢形象,其上身直立,腰部以下生鱼尾,腰下鱼尾呈直角弯曲(图1-3)。
图1-1 美索不达米亚的人鱼图像
图1-2 美索不达米亚的人鱼图像
图1-3 美索不达米亚的人鱼图像
希腊神话中也有半人半鱼形象的神祗,如海皇波塞冬之子特里同(Triton),其上半身为外貌丑陋的人形,腰部以下则为鱼尾。现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对公元前3世纪希腊黄金臂环,即以海怪特里同形象为主题,其细长的鱼尾被塑造为多曲缠绕状,表面錾刻鳞片(图2)。公元2世纪的学者保萨亚尼斯(Pausanias)在《希腊风土记》中记叙有关阿尔卡迪亚人崇拜的河神欧律诺墨(Eurynome)。他来到欧律诺墨圣所,亲眼见到河神的木质神像,神像上半身为女性,腰部以下则是鱼尾。
图2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希腊金臂环
图3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藏一件公元前5世纪的陶土希拉浮雕
希腊神话中的海怪也是半人半鱼的形象,比如海妖希拉(Scylla)。尽管在维吉尔笔下,希拉有美貌的少女面孔和上半身,但却长着海狼的肚子和海豚尾巴。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藏有一件公元前5世纪的陶土希拉浮雕,其上半身是美貌女子,腰部以下却生长鳗鱼一样卷曲且带有鳞片的长尾(图3)。
《山海经》中也有关于人鱼的记载,《大荒西经》载:“氐人国,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海内南经》“氐人国”清郝懿行注引《竹书》云:“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海内北经》载:“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据《山海经》记载,《西山经》之竹山、《北次三经》之龙侯山、《中次三经》之熊耳山、《中次六经》之傅山、阳华山,《中次十一经》之朝歌山、葴山等均有人鱼。然而从属性上看,这些人鱼大抵可归于奇异动物。而《山海经》中记载具有神话属性的人鱼是“鱼妇”。《大荒西经》曰:“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根据经文之意,鱼妇是颛顼所化,之所以称之为“鱼妇”,或因风起泉涌、蛇化为鱼之机,得鱼与之合体而复苏,半体仍为人躯而半体则化为鱼。
图5 山东邹城出土《鱼车图》画像石
山东、江苏、安徽、四川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均有表现人鱼的情形。山东邹城北宿镇南落陵村西汉末期《鱼车图》中人鱼为河伯鱼车先导;嘉祥武宅山出土画像石中手脚鱼身并存的步兵;济宁喻屯镇城南张出土汉画像石,三条人鱼并排而立,人首载笼冠,颈部以下皆为鱼身;沂南北寨村出土人鱼画像石有残损,故仅余上半身。江苏徐州十里铺汉墓中室横额“双龙穿璧”图像间隙中穿插两条人鱼、铜山洪楼祠堂画像石人鱼以及安徽淮北和萧县的汉画像石人鱼图等。
归纳以上汉画像石中出现的人鱼形象特点,大体上可分成三类。其一为人首鱼身、颈下生尾。这类人鱼形象主要表现为人首鱼身,头戴汉代士人服饰中常见的笼冠或梁冠,脖颈以下为鱼尾,无手足四肢。济宁城南张汉墓画像石人鱼像,三个形象近似的人鱼并列直立,头载笼冠、脖颈以下为鱼身(图4-1)。徐州十里铺汉墓中室横额“双龙穿璧”图像间隙中穿插两条人鱼,体态均作L形,人首戴梁冠、胸部以下为鱼身(图4-2)。安徽淮北和萧县的汉画像石人鱼图,人鱼也呈L形体态,人首戴梁冠、胸部以下为鱼身,与十里铺的人鱼类似(图4-3、4-4)。此外,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东汉《龙鱼升仙》画像石中也有人鱼图像,人鱼位于鱼车下方,躯体呈一字形游姿。人首载平顶冠,颈部以下为鱼身(图4-5)。
其二为人身鱼尾、腰下生尾。这类人鱼形象主要特征是半人半鱼,具有人类的首颈、上肢及前胸,腰部以下为鱼尾。邹城北宿镇南落陵村出土的一块时代约为西汉末期的《鱼车图》画像石,其中的人鱼长发披肩、身体前倾、一臂在身前、一臂向身后,为河伯鱼车先导(图5)。这也是目前已知汉画像石中年代最早的人鱼图像,人鱼作为河伯的从属。
图6 徐州洪楼祠堂画像石四足人鱼
其三为手脚与鱼身并存。这类人鱼虽生有鱼身,却同时具有四肢,嘉祥武宅山出土画像石、徐州铜山洪楼祠堂出土画像石以及四川巫山县出土画像砖中的人鱼属于这一类型。其中,徐州洪楼祠堂画像石中人鱼为“四足鱼”,即主体为鱼形,腹下生有四肢,类似兽足(图6)。这或许就是《山海经·北次山经》记载的“鲵”,即俗称的“娃娃鱼”。
汉画像石上保留若干人鱼图像,总体上可视为是对《山海经》文字的图解,是汉代人对于神明世界的认知和图像反映,带有想象的成分和个人理解,因此具体形象上会有所差别。大体而言,汉匠在制作人鱼题材画像石时,根据个人对人鱼形象的理解加以刻画也是造成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但均具有半人半鱼的“偏枯”特征。
汉代以后的文献对人鱼的记载逐渐增多,人鱼的形象和属性变得更加具体、鲜明、生动。六朝文献中常见的“鲛人”就是人鱼。鲛人兼有人和鱼的属性,既能像人一样纺织又能像鱼一般畅游,还能像蚌一样产珠。值得注意的是,鲛人神奇的特质都非常女性化,无论是哭泣成珠还是纺绡织纱,都是女性惯有的行为。
后世文献所载人鱼奇闻,绝大多数为“美人魚”,《太平广记》“海人鱼”条引唐郑常《洽闻记》载:“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俱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_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宋人聂田的《徂异记》卷“鱼”条记载:“待制查道奉使高丽,晚泊一山而止,望见沙中有一妇人,红裳双袒,髻鬟纷乱,肘后微有红鬣。查命水工以篙担水中,勿令伤。妇人得水,偃仰复身,望查拜手,感恋而没。水工曰:某在海上未省此何物?查曰:此人鱼也。”以上两书将美人鱼的外形特征描绘得较为细致,外形特征、发肤质色、甚至是衣着都很详细,同时不忘强调其具有水生鱼类不离水的特点。
南宋曾慥《类说》“人鱼”条曰:“张守信泊船新开湖,有渔者举网得鱼近百斤,自腰而下鱼也,腰上乃美妇人。守信酌酒饮之,面益红美。或取汤一杓饮之,急喷去,似伤乎热也。舟人曰:杀之不祥,复还之深水,其鱼合掌言曰:劫火未坏人首鱼身,昔为东鲁太史,今作泊水小君。投我以酒,固以为感,沃我以汤,斯亦不仁。”此人鱼与之前记载的人鱼故事不同,具有人类的语言能力,自述其原为东鲁太史,后化为“美人鱼”,性别发生逆转,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对于人鱼记述有详细化和具体化的倾向。发展至明清明清,文献虽多载美人鱼,但再没有故事的演绎和再发展。
纵观世界,在东西世界人鱼神话中,美人鱼无疑是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的角色。叙利亚女神阿塔伽提斯(Atargatis)就是人身鱼尾的形象,她也被视为世界最早的美人鱼。公元2世纪的哲学家琉善(Lucian)所著《叙利亚的女神》一书中记录他曾在腓尼基见过的阿塔伽提斯的大理石神像,神像上半身为女性躯体,腰部以下则是鱼尾。自公元7世纪起,海妖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形象发生变化,被描述成女子、鸟以及鱼的混合体,其形象基本皆作腰下长鱼尾的美貌女性,对人类有致命的危害。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海妖13世纪勒克莱尔《动物志》中描绘的《海妖》插图可为代表(图7)。直到安徒生的童话《小美人鱼》问世后,才改变了中世纪以来美人鱼具有的绝对贬义的内涵。
比之西方神话长久以来对美人鱼负面内涵的宣扬,东方神话中的人鱼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褪去神的光环而具有世俗化和人格化的正能量。汉画像石上保留人鱼图像,反映出汉匠对于人鱼形象的认知,人鱼穿戴的服饰包括笼冠、梁冠以及步兵袴褶等,均为汉代男子常见服饰。而六朝文献中的人鱼则逐渐具有了女性的特征,不但具有美人的容貌更掌握世俗社会中对于女性规定的道德和技能,对人类没有丝毫危害。
图7 巴黎国立图书馆藏《动物志》中的海妖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