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唤醒文物 他们有妙招

2021-04-14 11:22丁晨
中国收藏 2021年4期
关键词:全国政协美术馆艺术品

丁晨

拉近文物与大众之间的距离,离不开文物展示手段的融合应用与创新。

拉近文物与大众之间的距离,离不开文物展示手段的融合应用与创新。

科技加速文物“活”起来

随着众多文博类节目、纪录片的播出,文物保护与修复成为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活化经典、活化馆藏,不仅能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也使得公众与文物的距离更近一步,融入科技也成为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途径。

刘玉珠(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

由于起步晚、基础薄,我国文物保护与传承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还面临许多问题,难以有效支撑文物保护利用的系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十四五”时期,在国家文物事业发展规划中,科技创新将会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着力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同时,也要聚焦文物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通过全链条创新设计与系统部署,推动国家和行业两级科研基地(平台)建设。

王春法(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博物馆馆长):“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

让文物活起来,需要让博物馆里的文物“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转”起来,即依法依规加大文物统筹协调力度,建立健全馆际文物交流合作机制,促进藏品借展和重要展览巡展常态化制度化,让更多的文物走出库房、走上展线。“智”起来,是大力推进文物资源的数字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智慧博物馆,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动”起来,是加速文物活化关键共性技術攻关,不断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加强观众与文物互动,使古老文物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

袁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数字展示技术需要不断突破

拉近文物与大众之间的距离,离不开文物展示手段融合应用与创新。这就需要在文物领域基础研究上多加引导、加大支持力度,在充分挖掘文物内涵的前提上,未来更需要在数字展示技术上不断突破,推进文物知识挖掘、展示、传播向智能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

为回流文物打开“绿色通道”

近10年来,受经济形势和有关税收政策影响,我国文物艺术品市场规模连年缩减,呼吁海外流散文物回家、降低海外文物回流时的税收缴纳,成为艺术品市场近年来极力倡议的话题。

范迪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加大艺术品交易税扶持力度

今年我带来了两个提案,其中有一个就是关于艺术品税收的问题。当前,我国艺术品交易税收扶持力度不够,艺术品交易综合税费远高于国际水平。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艺术品综合税费通常只收取交易价格的3%至6%,而我国内地地区则高出数倍,使得大量艺术品交易处于“地下”状态,难以与金融市场对接,政府也难以获得相应财政收入,对文化产业形成较大制约。此外,艺术品的进出口仍要承担巨大的资金质押成本,成为国际间文化产业交流和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一大障碍。

万捷(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将回流文物免税纳入增值税法

目前我国文物艺术品进口环节13%的增值税和20%的行邮税仍严重阻碍我国流散海外文物的“回家之路”。我认为应当将“回流文物”免税纳入增值税法,明确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同时将《进出口税则》第97章“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的关税降至最低,或专设“原产于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并予以零税。还应在《进境物品进口税税率表》第23000000“邮票、艺术品、收藏品”一节中增设“原产于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并予以零税率。

许荣茂(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官方力量与民间力量结合

让国宝文物回家需要探索更多商业途径。可以将政府官方力量与民间社会力量相结合,构建起推动多手段海外文物回流的成熟体系;在进口文物仅限用于非营利性展示和科学研究等公益性活动并主动接受有关部门监管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公益性非国有收藏单位降低或免征进口环节税;梳理2020年进博会艺术品进口渠道的成功经验,提高国外文物类展商参与中国市场的积极性;适度推广试点成果,持续放大其对整个行业的溢出带动效应等。

“非遗+”创造无限可能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发力文化遗产保护,但相关保护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在基层保护工作不到位、文物保护力量不充足、文化产品开发不充分、非遗项目扶持不精准等几个方面。

李绍玉(全国人大代表、彭水苗绣传承人):培育“工坊+民宿”

自从2018年7月确立了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以来,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应进一步拓展工坊在带动乡村资源转化、文旅融合发展、农耕文明保护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比如加大非遗工坊建设资金投入,重点帮助西部欠发达地区及时开展非遗工坊补点建设,还有必要对工坊的功能定位做调整改进,采取多种方式在文化生态保护区、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培育一批非遗“工坊+民宿”等。

阮诗玮(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加大数字化保护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但目前仍有不少非遗项目存在传承困难、难以实现商业化的情况。对于这些项目我们要坚决“养起来”,为相关传承人提供生活保障,为他们开展“师带徒”等活动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资金支持。此外,还要加大地方传统戏曲等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充分利用影视、动漫、游戏、短视频、VR等载体,让古老的非遗项目真正走进年轻人的视野。

卢永琇(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馆副馆长):立足乡村地方特色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只有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因此要立足地方特色,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政府需要制定乡村文化扶植项目,在文化产品开发、传统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设立专项。还需挑选乡村文化带头人,带动乡村文化艺术生活的活跃与发展,进而使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建设更“有用”的博物馆

一直以来,博物馆都承担着许多社会职能,最近,其“疗愈”功能也成为不少人热议的话题。因此,在建造博物馆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外部造型的设计感,而且更应突出在其展览展示、文化传播、公共教育等内在功能的建设。

吴洪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美术馆建设重点不在豪华装修

近年来,全国的美术馆建设可谓方兴未艾,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美术馆时代”的到来,但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的背后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不少政府及机构在筹建美术馆时,更重视外部造型的新奇,而忽视其内部功能的合理性,还有些地方将美术馆视为可炫耀的一部分,一味贪大。我认为,美术馆不仅是建筑体,其实更应是一个生命体,除了个别僅以展览支撑的美术馆确立非收藏性定位外,对于大多数美术馆来说,藏品才是其立馆之本,成长之源。因此,公共美术馆建筑的服务对象应该是观众与展品,各地筹建公共美术馆项目需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建设重点放在展厅、库房、公共教育与休闲区域上,而不在建筑装修的豪华上。

杨晓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建立中国艺术史博物馆

中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让全民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历史是很有必要的,应该尽快建设具有自己文化传统的“中国艺术史博物馆”,展现中华民族艺术史发展的全过程,让我们的孩子可以从小就了解古今中外艺术史的开端及其发展出的不同风格。在建立实体博物馆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建立网上博物馆,提高全民艺术知识和全民素质。

我国艺术品交易税收扶持力度不够,艺术品交易综合税费远高于国际水平,已成为国际间文化产业交流和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一大障碍。

安来顺(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设立怀旧空间

当前博物馆业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在心理疗愈、融合现代科技、更新文化交流方式等方面的文化潜能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不妨在博物馆内设置“荣誉市民空间”等怀旧空间,邀请小朋友当志愿讲解员,让讲解活动成为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此外,博物馆还可以探索整合艺术机构和慈善机构等社会资源,针对残疾人等群体的需求建立服务机制,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让博物馆给社会带来文化驱动力。

骆芃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关注年迈艺术家藏品“归宿”

我认为应该加强对于具有影响力的、与改革开放初期一同成长起来的年迈艺术家(80岁以上)作品和藏品的关注,他们的作品生动、藏品丰富,具有时代意义。但他们如今已年迈,多数丧失了管理艺术馆或者整理、收藏艺术作品的能力,亟待国家收藏机构去整理、评估和收藏。

建议尽快制定针对捐赠作品的专项政策,明确被收藏对象的收藏标准、捐赠方式和程序等,同时也应建立个人数据库,分类建档并实时跟进。最后,还要建立分享评审、鉴别专家库,用于审定捐赠品,便于对艺术品进行学术性研究和归档。

猜你喜欢
全国政协美术馆艺术品
美术馆
美术馆的怪物传说
食物也是艺术品
九三学社9件提案入选全国政协重点提案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王国庆接替吕新华 任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
艺术品被盗
加州美术馆
Dolan Geiman 梦幻环保艺术品
刘茜陶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