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故事,化作满天星光

2021-04-14 12:03谈凤霞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1年4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女儿读书

谈凤霞

那些四十多年前的故事碎片,在我的生命时空里,化作了永恒的满天星光……

多年前,在英国剑桥大学教育系儿童文学研究生课程的第一堂课上,教授让大家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童年阅读经历。一位美国女生分享了她的童年记忆。她的家在农场,小时候,爸爸常抱着她,坐在谷仓前给她读故事。虽然她不记得爸爸读的是哪本书,但是她一直记得被抱在怀里的感觉,记得爸爸的声音,甚至记得身后那谷仓的味道,所以她爱上了儿童文学。

这位女生描绘的亲子阅读情景深深打动了我,因为我也珍藏着类似的童年记忆。

1

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农村,那时除了课本,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可读,家里买不起课外书,家长们也没有这个意识,农村小学和乡镇也没有图书馆。但幸运的是,我有一个读过一些书的爸爸,虽然他珍藏的几本书在一场火灾中被烧成灰烬,但是那些故事已经在他的心里扎根。

夏天晚上,我们卸下门板,躺在外面乘凉,爸爸就给我们讲他看过的那些故事。爸爸平常说话着急时会有一点点结巴,但奇妙的是,他讲起故事来却滔滔不绝,眼睛里闪闪发光,虽然没有说书人那般绘声绘色,但是也足以吸引村里的大人孩子一起過来听书。妈妈常会燃几根秸秆驱除蚊子,爸爸的故事就在几缕袅袅的烟雾中升腾起来,大放异彩。那些故事里的英雄好汉和恶霸坏人之间的斗争,让我们懵懵懂懂地感知人间百态,也懂得了正义和勇气的宝贵。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读书是件特别幸福的事。

开学第一天,只要一领到语文课本,我就会一口气把所有课文都读完。城里的姑姑们回乡下来看望我奶奶,带来的点心固然让我馋得口水直流,而包点心的报纸更让我爱不释手,即便上面已经油渍斑斑,我依然会仔仔细细去辨认那模糊的油墨文字所讲的新闻(其实已经是旧闻)。

村里唯一一家在城里上班的是一对夫妇,我曾看见那家丈夫在门外看书。大概小学三年级时,我鼓起勇气去敲门,问他们可不可以借一本书给我看。那家妻子看看我这个小不点,进去拿了一本厚厚的书,书名好像是《玉蜻蜓》。我欣喜若狂,虽然当时没有真正看懂这部书,但是翻书的感觉已经让我很满足。后来我听那家妻子跟我妈妈说:“你家女儿爱读书,将来会有出息。”

上了乡里的初中,骑车放学时会经过街道边的书摊,平常要急忙回家帮着做农活和赶作业,到周末放学时,我会“奢侈”一下,把自行车往路边一靠,蹲在地摊前读杂志。我喜欢翻看的是《垦春泥》,这个诗意的名字吸引了我这个乡村女孩,我会一目十行地阅读前面几篇散文,然后装作不感兴趣的样子把它放下,免得书摊老板说我光看不买。一路骑车回家时,我就在脑子里像放电影似的,反复品味刚刚看过的那几篇文章,甚至会自言自语地重复刚看到的美妙句子,内心满是愉悦。

2

寒暑假,我渴望能去城里的姑姑家。小姑的女儿订阅了《儿童文学》,我把它们全部找来阅读,读着读着,就希望自己也能写出文章在上面发表。后来,我第一首诗歌《油菜花开》就刊发在《儿童文学》上。更没想到,若干年后,儿童文学成了我的一个研究领域。

三姑的儿子订阅了大开本的《今古传奇》杂志,上面连载武侠小说,我从那里读到了梁羽生的《萍踪侠影》,里面的历史风云、侠骨柔肠,对于一个女孩来说,是一种气概和风骨的振拔。

初中毕业后我考入了中师,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作品,印象中读的第一部外国经典是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富丽堂皇又神圣庄严的文学殿堂就此正式敞开。被保送大学时,我选择了中文系。当我第一次踏入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的图书馆,走进二楼浩瀚的文学藏书世界时,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好奇感、惊喜感、幸福感排山倒海而来。我当时雄心勃勃地想着大学四年要把这些藏书全部读完,事实上难以做到,但是大部分时光,我的确是泡在了图书馆。我深知: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想着毕业后要当老师,我自觉自愿地成了在“井口”源源不断地“汲水者”,只要想取,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记下这学生时代的读书故事,为的是看一看自己朝着书奔跑的脚印,从一个书本贫瘠的荒原急切地奔向富饶的王国;也想告诉现在的孩子们,读书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而你们是多么幸运,只要想读就能有书读。

3

在儿童时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会带来与身心发展相契合的引力和动力,从而促使阅读者迈向更辽阔的世界。

我真正开始系统地阅读世界儿童文学,是在怀上宝宝之后。当时我写了一部成人小说,题为《读书种子》,这个书名也寓含了对孩子的希望。女儿在书香之家长大,从小耳濡目染,也喜欢读书。从图文并茂的绘本,到奇思妙想的童话,再到内容丰富的儿童小说,以及充满探索精神的百科全书,她可以在书的花田里自由漫步和欣赏。腹有诗书气自华,被书香浸润的心灵会充满好奇,举手投足会多一些优雅气质,脸上会多几丝笑容……

我想,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陪伴之一,就是和他们一起读书。在孩子不识字的时候,很多父母都愿意读书给孩子听。可是,当孩子能自己阅读之后,不少父母就从这个“甜蜜捆绑”中抽身而出。诚然,孩子需要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但其实,如果父母能够和孩子同步阅读并一起探讨,无疑更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领会书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交流阅读的过程,也是彼此发现的过程——发现各自的想法、价值观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有时,读一本恰当的书,再加上平等的交流,比单方面干巴巴地去说服对方来得更加有效,因为有充满智慧的书在帮我们交流,那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递。

我们常说,书是桥梁,把我们有限的生活和无垠的世界相联系;而共读,则是搭建父母与孩子情感、思想和心灵之间的一道稳固桥梁。

在我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尽量和她保持同步阅读,而且我们很享受这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阅读过程。孩子的想法不无独到和深刻,当然有时也难免偏颇——大人也会如此,但是这种敞开心扉的谈论能让彼此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有时我们也会因意见不同而争执,但我愿意放低姿态,倾听孩子的想法,热切地表达共鸣,在求同存异中达到协调和平衡。

女儿在美国高中就读期间,英语课阅读了《麦克白》《蝇王》《杀死一只知更鸟》《了不起的盖茨比》《1984》《蜜蜂的秘密生活》等英文名著,我也兴致盎然地跟着阅读。这些书我大部分读过,和女儿一起阅读,感受完全不一样,我们在吃饭、散步时会讨论这些书,相互启发,彼此受益。

如今,女儿即将上大学,我告诉自己要努力跟上她读书的步伐,希望将来我们能一如既往地聊聊书里书外的世界和人生。

读书,更是“读人”。在我的童年,我读到了父母这本艰辛的书、勤劳的书、满怀爱的书,也读出了一本要懂得感恩的书。那个在夏夜给我们讲故事的父亲,已经去了天堂。写下这句话时,我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泪光中,我又看到夜空下年轻的父亲讲故事时那熠熠闪亮的眼睛,听到那有滋有味的语调。那些四十多年前的故事碎片,在我的生命时空里,化作了永恒的满天星光……

编辑 王淑娟 623358414@qq.com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女儿读书
我爱读书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的女儿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女儿福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