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国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焦裕禄是一个一心为民、干起工作不要命的“拼命三郎”。其实,生活中的焦裕禄是一个热爱生活、有情调、有气质、兴趣广泛的文艺青年。他幽默风趣,多才多艺,有很强的“文艺范儿”。焦裕禄的文艺才能在其从一个贫苦农民到一个优秀县委书记的蜕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焦裕禄出生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在这个生存都成问题的旧社会里,焦裕禄无疑是非常幸运的,不仅上了四年私塾,还上了一年多高小。焦裕禄这一段求学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焦裕禄能上学,主要是因为祖辈不识字,深受地主恶霸的剥削、敲诈。焦裕禄的爷爷焦念礼因不识字,被东家骗走两亩耕田。他无论如何都要孙子上学,巴望着孙子将来不受苦、不受压迫。焦裕禄在自传中写道:“8岁(1931年)入本村小学(焦裕禄自传中自填出生于1923年),12岁小学毕叶(业),考入南古(崮)村第六高级小学,15岁高小毕业。在学校阶段,因家是几辈子老农民,与地主阶级子弟入不上伙,并时常受他们压迫和歧视。”
1934年秋,焦裕禄由本村私塾学校考入山东淄博博山县南崮山第五区高等小学读五年级。入学不久,焦裕禄就参加了学校组建的“雅乐队”,学习二胡、笛、箫、琵琶以及西乐军号、鼓等乐器。队员都是一些品学兼优、才华出众的学生。焦裕禄最先练习的是军号。他经常在操场上、崮山顶、野地里、岳阳山丛林里等地方苦练,有时练得腮腺肿胀、腹空气短。一段时间之后,焦裕禄吹的号声变得高亢、圆润、嘹亮。之后,焦裕禄又练习二胡,弓法更是娴熟。滚指运弓,打砸滑揉,快弓慢弓,欢快轻柔,很有韵味。接着又学习鼓乐,练习打节奏、花点,从气势到效果,皆被大家贊许。他的音乐禀赋也给乡亲们带来了欢乐。每次“雅乐队”的同学到焦家练习的时候,悠扬的笙笛、二胡与咚咚的洋鼓合奏旋律,总是能吸引许多乡亲围观,挤满了整个焦家院子。这个时候也是爷爷焦念礼最惬意自豪的时候,他热情地招呼乡亲们,给他们搬凳子、杌子。由于聪明好学,肯于钻研,焦裕禄在学校就表现出了很高的文艺天赋,吹拉弹唱样样在行。
焦裕禄在兰考大力推广花生种植。图为焦裕禄在花生地里拔草
1947年9月下旬,为配合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华东野战军出击鲁西南,挺进豫皖苏,先后攻克杞县、尉氏、鄢陵、泗县、灵璧等24座县城,建立了豫皖苏解放区。为了扩大和巩固解放区,中共中央决定从山东老区抽调大批干部和青年组建一支渤海地区南下工作队——淮河大队。这支队伍分3个中队、9个分队,共约1000人。淮河大队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但大多数来自山东。集训后,焦裕禄被分配到第一中队一分队第三班当班长。1947年10月,焦裕禄在做通母亲李星英的工作后,随军南下。
行军路上,为了鼓舞士气,淮河大队成立了一支宣传队,多才多艺的焦裕禄成为最佳人选。为了更好地宣传、教育和发动群众,鼓舞队伍士气,大队开始排演歌剧《血泪仇》,焦裕禄被确定为主角,扮演王东才。《血泪仇》是解放区一部家喻户晓、与《白毛女》齐名的大型歌剧。该剧是中国戏曲作家马健翎在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创作的剧目,1943年在陕甘宁边区眉碗团首次演出。它运用秦腔、眉户等艺术形式揭露国民党的罪恶统治和地主恶霸的残暴,讴歌抗战时期共产党员和群众与敌人斗争的革命精神。剧情讲的是,河南贫苦农民王东才被地主恶霸田保长逼得卖儿卖女,妻离子散,一家六口人住进破庙里,以讨饭为生。后来,从敌占区逃到解放区,在党的帮助下,与爹爹、儿子团聚。回到家乡后,他积极领导群众斗地主分田地,捉住了坏蛋田保长。
焦裕禄之所以被确定为主演,一是由于他所受的教育为其奠定的文艺基础,二是源于他的身世与剧中主角王东才的悲惨命运很相似。焦裕禄对前来慰问的领导说:“王东才的悲惨命运和我的身世很相似,我演王东才诉苦诉仇的时候,就是在演我自己。我有信心演好王东才,请领导放心吧!”
排练期间,焦裕禄既当演员又当导演,给演员耐心讲解。新演员不会台词,焦裕禄就根据记忆补写;没有戏谱,焦裕禄就慢慢教唱;没有道具,焦裕禄就到当地群众家借。焦裕禄白天抽空背台词,晚上想着如何编排情节。在他的带动下,经过积极准备,不到20天的时间,这场大型歌剧就排演完了。1948年元旦,淮河大队党委决定正式演出《血泪仇》。演出时,焦裕禄满腔怒火控诉恶霸的场景,如泣如诉的表情,激起了台下观众的斗争热情。他们纷纷高喊“牢记血泪仇,解放全中国”“打死田保长,为王东才这样的穷苦人报仇”“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等口号。台下群众潸然泪下,哭声一片。有的群众义愤填膺,直往“田保长”身上扔砖头,直到工作人员给大家解释这是演戏,群众才肯罢休。《血泪仇》的演出很成功,从山东演到河南,上演10多场,沿途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血泪仇》剧照
南下工作队在中共豫皖苏边区鄢陵县的一次演出,改变了焦裕禄的人生轨迹。时任豫皖苏边区党委副书记的章蕴与时任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主任的吴芝圃等观看了这次演出,对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都夸这场戏演得好。章蕴在演出台上说:“淮河大队的指战员同志们,一路行军很辛苦,还给我们演了这么好的戏,给我们上了很生动的阶级教育课,是对我们豫皖苏人民的很大支持!”她当场宣布:“这支部队本来是到大别山去的,但是,我们这里更需要他们。经过上级批准,淮河大队就留在我们这里,帮助我们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剿匪反霸,搞政权建设。”
焦裕禄在尉氏县大营区领导土改,开展剿匪、反霸期间,由于群众思想有顾虑,工作开展不起来,给牛不敢要,给地不敢种,在群众中产生了四怕:一怕人民政府不长久,二怕工作队总要走,三怕地主反攻倒算,四怕恶霸土匪打黑枪。为了发动群众,焦裕禄专门组建了一支由区干部、工作队和积极分子组成的文艺宣传队。焦裕禄带着宣传队走村串乡,白天宣传动员,晚上支棚子唱戏。其间,焦裕禄的文艺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将二胡、自编的顺口溜和歌剧、豫剧等运用到工作中,对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顾虑重重,群众参与土改和剿匪、反霸工作的积极性很低,如何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成为土改工作中的重点。为此,焦裕禄转变工作思路,利用自己的文艺特长接近群众。他经常搬一只凳子,在群众容易聚集的地方坐下来拉二胡。由于当地文娱活动少,他每次拉二胡都会有人围观。焦裕禄看到围观的群众多了,就开始给大伙儿讲党的政策,乐器成为他开展工作的利器。有一次,河南大学宣传队的二胡手因病缺席,他还给补了个大台。焦裕禄下乡有“四必带”:笔记本和钢笔必带,党的报刊必带,烟必带,二胡必带。他说:之所以带二胡,一是因为它是一个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感染力很强的宣传教育武器;二是可以借助它活跃同志们的思想,丰富下乡生活,振奋工作干劲;三是因为经常不断地练习,可以提高个人艺术水平,更好地为大家服务。也正是工作的需要和志趣相投,爱唱歌的徐俊雅仰慕焦裕禄的文艺才华,循着《二泉映月》和《苏武牧羊》优美的二胡声和焦裕禄走到了一起。结婚以后,焦裕禄还教她识乐谱,弹中山琴。
焦裕禄在尉氏县工作时的办公室复原图.墙上挂着一把二胡
焦裕祿还善用顺口溜、快板书、打油诗等形式来发动群众,鼓舞士气。党的方针政策和革命道理不是空洞的说教。为做好宣传工作,焦裕禄对宣传方式大胆创新,把革命道理、党的方针政策融入到自编的顺口溜、快板书、打油诗中,以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焦裕禄编的顺口溜,极富感染力、号召力,在群众中流传极广。在宣布尉氏县彭店区政府成立时,焦裕禄说:“正月十四日子好,彭店区部成立了。告诉大家要知道,有冤有仇都来报。”“太阳出来照九州,天下人民没自由,思想起来好难受。财主家里住高楼,咱穷人家里住的是破庵头,思想起来好难受。财主家吃的是鱼和肉,咱穷人家少盐没有油,只饿得面黄肌又瘦。”土改斗争时,大营区有些地主利用封建宗族关系威胁和迷惑群众,焦裕禄编了段顺口溜让大家学唱:“千姓万姓,世上只有两个姓:一个姓富,一个姓贫。有贫就有富,有富就有贫。贫农团结起,齐心斗富人。”实际上,焦裕禄在很多其他工作场合也经常运用顺口溜。针对工农干部中文盲较多的状况,焦裕禄用顺口溜鼓励他们:“大老粗,不要怕,干工作,学文化,蚂蚁能啃大骨头,咱遇座大山也搬走它!”焦裕禄还善于用顺口溜化解矛盾。1951年,焦裕禄在尉氏县担任团工委副书记期间,有几个团干部和区里搞土改的救灾干部发生冲突,思想上闹情绪。焦裕禄在开会时用顺口溜进行化解:“怎么了遭霜打了?赶路谁人不跌倒,下地哪有不绊脚?有点挫折不要怕,振作精神最重要。”还有一次,两名干部为争用一架油印机而发生争执,火气很大,不听劝解。焦裕禄恰好经过,拍着油印机脱口而出:“嗨,一架油印机,两人争夺你。一抢一不让,你却白看戏。你莫再旁观,赶快多掏力。都是为工作,何必分我你。”在哄然大笑中,两名干部思想豁然开朗,随后握手言和,一起印完了材料。
此外,焦裕禄还把歌剧、豫剧等运用到土改、剿匪、反霸工作中去。焦裕禄不仅会演歌剧,而且会唱豫剧、京剧、吕剧等多种戏曲。焦裕禄在尉氏县门楼任村发动土改时,经常通过演戏的方式控诉地主恶霸的罪行,演员是他临时组织的一帮青年民兵。焦裕禄自己扮演地主老财让群众批斗,以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一年半的时间,焦裕禄组织排演了《白毛女》《血泪仇》《劳动好》等剧目,有控诉旧社会的,有破除迷信的,有歌颂劳动致富的。焦裕禄的豫剧唱得也非常好,徐俊雅经常和他合作《小二黑结婚》,常常引来众人喝彩。
1955年3月,根据洛阳矿山机器厂的安排,焦裕禄到大连起重机器厂机械车间实习,担任车间实习主任。由于焦裕禄是从农业战线过来的干部,有工人就议论:“拉牛尾巴的人还能管工业?”为了尽快熟悉工厂的业务知识,焦裕禄向书本学,向专家技术人员学,向工人请教。需要什么学什么,什么不会学什么。其间,焦裕禄学俄语、学跳舞的场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实习期间,由于工厂很多设备都是从苏联进口的,机器零部件说明书、图纸大多用俄语。为了能看懂上面的文字,便于和苏联专家交流,焦裕禄决定学俄语。他首先拜留苏技术员赵广宜为师,利用值班时间跟他学俄语,为了练习俄语发音,把舌头都练肿了。为了更快地学好俄语,焦裕禄还找苏联专家学,没想到苏联专家却说:“上班不能教,因为不能影响工作;下班不能教,因为要跳舞。”苏联专家这样说,是由于生活习惯使然。他们工作就是工作,休息就是休息,两不干扰。为了便于接近苏联专家,焦裕禄便开始学习跳舞,利用跳舞、唱歌的机会,趁机向他们请教问题。于是,焦裕禄一有时间就拉着妻子徐俊雅练习舞蹈,练熟了就到舞会上去找苏联专家。焦裕禄娴熟的舞技很快就折服了苏联专家,成为联欢会、舞会上风度翩翩的“白马王子”。苏联专家惊叹:“一个拉牛尾巴的能把舞跳得这么好,很了不起!”
徐俊雅曾经对子女们说:“你们兄妹这么多人,就综合素质而言,还没有人能超过你们的父亲。”现实生活中的焦裕禄不是一个苦行僧,他爱好广泛,很有生活情趣。除拉二胡,唱豫剧、京剧,热爱跳舞之外,还有打篮球、下棋、钓鱼、读书等业余爱好。焦裕禄的篮球打得很好,他在尉氏县担任团工委副书记的时候,被称为篮球场上的“灵魂”。工作之余,焦裕禄有时会找人下军棋、象棋和跳棋,一边下棋,一边嘴里还哼着小曲。下棋时,焦裕禄也不忘做思想工作。他跟负责车间后勤工作的女同事郭玉慧下跳棋时说:“干啥都得动脑筋,你看你每次都这样下,人家都知道你的路数了,你得换个战术啊。”焦裕禄还喜欢钓鱼。焦守云小时候在洛阳就陪着父亲钓过好几次鱼。焦裕禄非常喜欢读书,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
从以上故事中可以看出,焦裕禄的文艺爱好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兴趣爱好始终为工作服务,做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兴趣爱好体现着党性修养、价值取向和品德操守。由此可见,党员干部的兴趣爱好并非小事。焦裕禄以工作需要为基点,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如何培养正确的兴趣爱好,提高执政本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