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梅
摘 要:基于农业产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逐步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收为核心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促进农村发展的基础目标。而如何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当前农村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农业结构的形成与演变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探究了农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推广名特优作物品种和种植等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农业;产业调整;农村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以占据世界耕地面积的7%养活着世界超过22%的人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业产业的发展出现滞后的情况。由于我国农民的收入低,导致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过大,而农民、农业等问题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由于买方市场环境逐渐凸显出来,引发了农业经济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现阶段,我国农业也逐渐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农产品总量从供给不足,转变为供大于求的情况,生产活动也会受到销售活动的影响,不再是只要增产就能增收。在此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农业生产总量,无法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各地需要将重心放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一)第一个形成与演变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
在此阶段,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核心动因就是政府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支持,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进行多元化经营[1]。有关部门出台了积极发展多元化经营的文件,并提出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的理念。在这一时期,我国粮食总供应量超过800亿斤,农业结构的变化较为明显,各个地区都对粮食作物的面积进行了调整。与此同时,在农业产业中,林牧业、渔业的占比份额不断增加。
(二)第二个形成与演变阶段(1985~1988年)
这一时期也属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在我国的农业产值中,畜牧业、渔业的占比不断增加。而出现变动的原因就是1984年农业在连续几年丰收的情况下,再次获得了大丰收。长期以来,棉花、粮食的供不应求情况发生了变化,农民遇到了卖粮难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限制棉花生产、粮食供给的政策,鼓励发展其他销路的经济作物,提倡发展养殖业,以此对棉花、粮食的数量进行控制。在此过程中,农民受到了卖粮难问题的影响,实际的收入减少,大部分农业资源也流入非农产业当中,许多乡镇企业应运而生。虽然农业产业发展停滞,但是也推动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第三个形成与演变阶段(1989~1994年)
经过上一阶段的治理之后,农业产业逐渐恢复了发展,整体产量不断提升。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全面恢复生产,买方市场环境逐渐凸显出来,许多地区也都出现了买粮难的现象。在1992年之后,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速度不断加快。为了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提升农民的收入,我国制定了追求质量、产量的基本方针。但是,在此过程中,农业发展的走向,与提出的高质量、高产量决策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生产稻谷质量没有提升,也没有保证数量。从1993年年底开始,我国粮食的价格出现了大幅度上涨的情况。
(四)第四个形成与演变阶段(现阶段)
基于价格的影响,1995~1997年我国农业持续丰收,农产品全面增长。但是,需求的增长较为平稳,再加上宏观经济成功着陆,社会也无法吸纳短期内大幅度增加的农产品供给,出现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农业结构进入了全新的调整阶段[2]。在此过程中,农民的收入出现下降的情况,农产品的总量供大于求。许多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长也停滞不前,进入了调整改革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主要就是以提升农民收入为基础,全面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二、农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产品加工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幅度较小,加工的水平也不高,还停留在供应初级产品、鲜活原料层面上。这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来说,属于一项较为严峻的挑战,依靠初级农产品开拓市场的难度也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的经济效益不高,还存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初级农产品经过精深加工后,实际价值能增加几倍。所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能够提供多样化、丰富的产品。这也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突破点。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農村服务业发展滞后
农村服务发展滞后,无法紧跟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导致农产品市场不健全,缺乏农民信息,没有建设流畅的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许多农产品也无法及时地送到消费者手中,出现了在农民手中积压的现象[3]。随着农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导致产品的空间转运距离增加,对交易的精确度要求也显著提升。如安全、程序、时限、质量等,都要求商业性中间组织不断发展。通过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能促进市场与农民的良性沟通,减少较高的农民信息收集成本支出,从而推动农业市场化的发展与进步。
(三)农产品品种、质量结构不合理,供求结构失衡
我国农业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农产品数量的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了,但是也存在质量不高、品种单一的问题。从整体发展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农产品中普通的产品比较多,缺乏优质专用的产品,导致出现低质农产品积压的问题。而大多数的优质农产品还比较紧缺,需要进口。例如,我国的小麦产量过剩,成本较高但是售价较低,而专用的优质品种则呈现供不应求态势,如面包、饼干、加工专用类面粉等。
三、中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建议
(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吃上放心的食物。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就需要推动农产品加工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引导企业加入到农产品深加工的过程中,政府也需要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另外,要彻底转变传统的农业产品加工模式,鼓励企业不断改革与创新技术,引入现代化的加工设备,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生产农产品,推动销售、生产一体化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现阶段,我国农村服务业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农村第三产业当中,商业与运输业的占比较大。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信息传递速度较慢、农副产品流通受阻的问题,这些与农村服务业滞后也有直接的关系。现阶段,发展农村服务业大都是以农产品流通为核心,主要是运输业、农产品批发等[4]。今后要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发展饮食业、旅游业,合理安排劳动力,使得农民的非农收入不断提高。
(三)推广名特优作物品种和种植
我国需要扩大与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还需要推广与引进名特优作物品种,将重心放在研究新品种的技术方面,使得更多新品种被市场接受。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推广与使用高新技术,并且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此外,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宣传与推广优质特色农产品。在传统品种的基础上实现新品种的创新与改良,进而提升新品种的适应性,促进农业产业的结构升级。
四、结 语
总而言之,为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调整,需要实现加工、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相互融合,还需要结合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确保生产规划与布局的合理性。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还需要更加注重维护生态效益,以此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综合实力,为农村地区的稳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逐步推动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参考文献:
[1]李二玲,胥亚男,雍雅君,等.农业结构调整与中国乡村转型发展——以河南省巩义市和鄢陵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005):698-709.
[2]星显珠.中国农业经济结构优化与调查分析[J].农业工程技术,2018,038(032):80.
[3]刘福江,孙立新,毛世平.中国农业支持政策调整的结构趋向研究[J].世界农业,2018(007):172-177.
[4]桂玉敏.新常态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化与格局转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v.22,No.399(09):145-146.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金山镇农业技术推广与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