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倩
摘 要: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城市居民前往乡村越发便利,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利用节假日前往美丽的乡村,体验农村生活,感受自然风光。由于我国大部分适合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均为贫困地区,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就自然而然同农村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以精准扶贫对象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为例,研究落实精准扶贫策略如何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出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扶贫;张村乡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和发展现状
(一)定义
旅游根据旅游地的人居密度可以分为城市旅游,乡村旅游与荒野旅游。关于乡村旅游的定义有很多种,具体如表1所示。
本文参考各位专家学者的定义,最终认为乡村旅游是将农村作为载体,村民为活动主体,当地的旅游资源为依托,特色农事活动为内容,旨在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社会活动。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在我国,专家学者们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分类争议很大,虽然我國乡村旅游发展目前还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但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在旅游高峰期已然“人满为患”,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妙策。由于乡村地区普遍地广人稀,景点的分布并不拥挤,这就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精准扶贫结合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精准扶贫结合的必要性
在我国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的省市都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乡村旅游已然成为农村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
1.具备发展的绝对优势。在我国的832个贫困县中,有近300个县是国家主体功能区的限定开发县,虽然他们的经济发展落后,但是生态环境却相当良好。而且在我国12.8万的贫困乡村中,有不少于50%的乡村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硬性条件。那么在贫困地区开发和建设新的旅游项目便成了旅游消费的一大热点。
2.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旅游扶贫即把精准扶贫开发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宽贫困农民的增收渠道,实现贫困地区农民持续稳定脱贫致富。回顾“十二五”期间,我国已经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了约10%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预计到2021年前往乡村旅游的人数可达到40亿人次,景区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8%,到2021年可达到2.3万亿元,带动大约8 000万农民脱贫致富。
3.国家政策驱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适应了农村发展所需,发现了乡村发展所具备的必然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不是让乡村地区模仿城市搞工业发展,而是让农村拥有的青山绿水变为财富,让农民熟悉的本土文化成为乡村旅游资源,最终实现农村传统农业转变成休闲旅游农业。
(二)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张村乡概况。张村乡是河南省辉县市辖乡,面积108平方公里,人口近16 099人。在发展乡村旅游前,张村乡经济并不富裕,张村乡整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十分落后,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穷在水上,困在路上”,生活基本用水困难,农业用水也匮乏,几乎都是依靠自然雨水;道路更是不通畅,村民前往其他地方都需要翻山越岭,汽车难以直达乡镇,这就导致张村乡在很长时间里是处于贫困状态。
2.张村乡具备的旅游资源。张村乡尽管十分贫困,但是它却有着丰富的优质旅游资源,大多属于乡村农耕文化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资源。一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张村乡地处于豫北南太行脚下,有着与焦作云台山媲美的自然风光,并且自身还有着的7万亩荒山荒坡资源,红薯粉条等农副产品资源以及一些自然资源。张村乡有着平岭、赵窑、和漫、里沟、汪沟等古村落的自然资源,而且张村乡的滑峪村还有着高氡含量温泉优势,特别适宜开发山区健康养生游。二是深厚的人文资源。“辉县人民干得好”是周恩来总理肯定辉县人民工作成绩时讲的,而张村乡便是主场。在这里党的干部和村民一道开山劈岭,修渠引水,植树造林。这里是辉县“老书记”郑容和带领老干部服务重点帮扶点,坚持走好“红色经典之旅,绿色休闲之路”是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三、存在的问题
全国有着许多贫困地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其中不乏一大批环境优美、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都比较高的乡村旅游地。对比这些乡村旅游示范村,发现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的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缺乏正确认识。张村乡村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乡村旅游层次理解不到位,概念混乱,缺乏正确认识。村民们提供的一些旅游产品大部分仅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低层次,很少注意到要提升自身文化内涵以及旅游活动参与性。旅游项目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链,导致游客重游率低,最终造成游客越来越少,旅游项目越办越差。
第二,经营方面各自为政。村民想掌握经济大权,成为主导者,其他外来投资经营者又希望自己占据主导地位,这就引起矛盾冲突。张村乡个别“农家乐”只是简单模仿其他成功的“农家乐”,导致硬件水平基本达到,但软件水平跟不上的问题,这样就无法进行统一管理。村民与经营者互相推卸责任,不能及时有效解决问题,致使许多开发和经营越来越缺乏规范管理,问题一个接一个,最终导致名声败坏、“农家乐”倒闭。
第三,专业人才匮乏。张村乡的部分经营者是当地村民,另一部分是市内企业家,经营者水平参差不齐,造成经营质量不一,招收人员专业性不强。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农户为主,他们非但没有向这些专业人员学习,甚至还有排外倾向。渐渐地专业人员流失,剩下的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又普遍较低,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甚至一些表现太差,就导致了乡村旅游经营规模无法扩大,档次难以提高,经营效益也难以得到维持和提升。
第四,产品缺少特色。张村乡目前开发的旅游产品形式单一,产品缺乏内涵,没有自己的主题特色,随着竞争市场加剧,导致他们的“农家乐”效益下降甚至经营不下去。在小范围区域内,大多数的乡村旅游点是共享旅游资源,这就导致旅游项目设计类型趋同,活动模式千篇一律。
第五,宣传不到位。从营销来看,因为有一些项目并没有进行统一管理,其中还有一部分旅游项目未形成品牌,也没有系统的营销战略,所以就没有系统地营销策略支持继续发展,使得部分原本就落后的旅游项目或“农家乐”品牌仍处于原始、被动的水平。
第六,自然生态环境负担过重。随着张村乡乡村旅游的发展,慕名而来的旅游者大量涌入,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垃圾、污水、汽车尾气等,这些对张村乡的环境的威胁很大。张村乡吸引的游客大部分来自周边地区,因此每到黄金周期间和周末都会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并且这些游客大部分是自驾游,所以车辆进出造成了汽车尾气,同时对乡村公路也造成一定危害。
四、解决对策
第一,政府组织开展学习。要转变观念,提高村民意识,政府组织开展学习是很重要的途径。政府组织开展学习首先就应给村民讲解什么是乡村旅游,转变他们的观念,尤其是改變他们那种靠山吃山的落后想法。同时,政府投资组织开展对参加乡村旅游服务工作的村民的专门培训,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同时还能增进村民间的感情,加强团结,形成积极健康的民风。
第二,政府参与调解,侧重农民利益。政府参与调解经营者与当地村民的关系,经济利益合理分配,侧重保护当地村民利益。不仅是张村乡政府,更主要的是新乡市政府,要引导当地居民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要让村民充分享有旅游带来的利益。同时,要不断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帮助那些有意愿开办农家乐或者其他优质项目经营,但没有资金需要贷款的村民,及时给予他们所需经费,协调金融机构为村民提供低息贷款。
第三,政府与经营者同学校加强合作。当地政府或经营者应从旅游专业高等院校选拔人才,加强与新乡市周边高等院校的合作,尤其政府应该多鼓励高校师生来张村乡参观考察。针对部分村民的“排外倾向”,政府应正确宣传专业人才的作用,并非与村民抢饭碗,而是帮助村民更好地经营。
第四,推陈出新,增强竞争实力。经营者应结合当地特色推陈出新,推出有当地特色的产品,竞争中创新。乡村旅游的开发须与本地乡村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张村乡通过举办红薯粉条文化节,并且以“互联网+”的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打响张村乡特色农副产品品牌,让红薯粉条走向大市场。目前,张村乡正在对红薯叶、梗、块、条进行综合性开发,希望把粉条变“金条”,逐步实现“高质量产品、完整的产业链、可观的经济效益”的红薯产业远景目标。
第五,多方宣传当地文化,打造专属品牌。政府支持鼓励,宣传当地文化同时也能宣传当地乡村旅游品牌,推出宣传片。张村乡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乡村旅游营销网络平台,不乏是一种很好的能够让游客了解旅游地的途径。所以,张村乡可以参考外国的成功经验,利用互联网这一方面的营销方式,建立专属的张村乡旅游网站,这个网站不仅可以及时发布张村乡旅游信息,还可以提供预订住宿,餐饮服务,真正做到服务大众。
第六,解决好环境承载力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因为乡村旅游属于资源依赖型,所以保持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质量是乡村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政府专门组织专业人员对张村乡的自然和环境承载力进行考察,根据数据制定张村乡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的游客人次。采取一些公共交通的使用,例如私家车停留在景区外,增设景区公交或共享单车,减少私家车的进入对当地环境的破坏。
结语
旅游,是当前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而乡村旅游近年来持续升温更是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阐述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这一问题,进一步引出作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策略成功案例的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乡村旅游虽然发展得不错,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完美结合会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换言之,乡村旅游就是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 陈国柱.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探讨——论乡村旅游的作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6,(10):20.
[2] 刘洪科.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15.
[3] 邓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红岩新村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4] 李琼.赣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南昌:江西理工大学,2010.
[5] 梁慧.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方向及进展[J].中国市场,2010,(36):154.
[6] 苏勤.乡村旅游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59.
[7] 赵海蓉.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西宁:青海民族大学,2010.
[8] 姜萍.青岛海岛居民对海岛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