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河流域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
——以西安为例

2021-04-14 20:38牛梦轩周胜路孙泓钰
卷宗 2021年11期
关键词:渭河流域渭河水系

牛梦轩 周胜路 刘 媛 孙泓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咸阳 712100)

1 背景

陕西渭河流域全长502.4公里,流域面积67108平方公里,占陕境黄河流域总面积的50%。总体上,渭河支流分布广泛,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域体统,自古就流传着“八水绕长安”的美称,在历史长河中,许多王朝借助八水地利之便,在此处建都立国,在沿水流域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水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历史时期气候变幻、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以及人们对渭河水系沿线遗产集群价值重视程度不足,渭河流域部分现存遗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如建章宫遗址年久失修仅存前殿遗址,太液池遗址已经成为农田。古墓葬遗址中,如:北周时期的李晒墓,遗产本体已基本消失,明代的胡登洲墓,仅剩墓碑和模糊的墓冢单独存在。古建筑遗存中,年代较近,建筑材料多以砖石为主,整体保存完好,例如:明代千佛铁塔,塔身整体完整,存在现代修补痕迹,清代泾阳文庙,基本上保持原有规划格局。

现存遗产的保护仍处于孤立的、静态保护形势。因此,本文从现代公众需求的视角对西安地区渭河流域水文化遗产进行分析与整合,提出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以供相关研究参考。

2 保护与发展策略

2.1 以人为本,游憩生活

结合渭河流域的人文特点,打造一条以水文化为特色的生态公园。在理念的构成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实践要求,在建设大型游憩滨水空间的同时,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水文化的优势特长,形成城市与水系相连接的重要标志。游憩生态公园建设,不仅仅体现在人为修缮方面,同时也体现在中华文明的载体功能上,发展水文化软实力建设,充分利用渭河流域所展现出的文化因素和历史景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水系相融合、与人民相连接、与青山相接触的美好愿景。靠近城镇的渭河水系,要加强有关部门的管理保护意识,例如:河槽适当培厚、放缓堤防边坡,采用砖石结构、栈桥平台等打造靓丽生态的水岸线。把保护渭河当下生态环境与发展渭河游憩生活为首要目标,利用渭河的水、沙、岸、桥等资源开拓经济价值,哺育沿渭人民。靠近农村的渭河水系,要突出村镇丰富的草地、沙滩特色,通过植入果树与观赏花种,在吸引民众的同时,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和经济效益,带动周边村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通过游憩型生态公园建设,发展城市水系经济,给予民众识水、用水、治水、爱水、观水场所,带动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为沿渭群众打造与众不同,贴近生活的游憩景观。

2.2 绿水青山 发展旅游

渭河流域在千百年的发展中,保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仅是文物古迹资源,更多的是生态、农耕、宗教资源等等,各种旅游资源在时间长河中不断融合,形成了以“自然、人文”相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通过实地调研可以发现渭河流域旅游业的发展中仍有问题有待解决,第一,渭河流域的旅游文创产品主打人文历史,在发展的道路上,种类较为单一,难以长期吸引游客;第二,游客市场相对狭窄,旅游类型难以与外省游客产生共鸣,游客回游率低;第三,西安市主打陆地旅游景区,对于水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不够重视,导致水系旅游业发展严重滞后。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以下策略进行应对,第一,加强民众对于水文化旅游业的重视,扩宽宣传途径,实施不同区域的旅游合作,丰富不同地域旅游文创产品的种类,进一步刺激旅游市场,以“网红打卡”、“特色创意区”等创新方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该地区旅游发展的整体竞争力;第二,以西安市为核心,周边村镇为节点,构建渭河流域农耕文化体验区,实现城乡旅游优势互补,打造新型的旅游业品牌;第三,有关部门加大对于水文化旅游业的资金投入,从政府层面确定旅游合作战略,共同建立结构有序、产品互补、多赢互利的发展目标,以中心城市辐射周边,积极开拓水文化旅游新市场。

2.3 遗产廊道构建初步

渭河流域遗产廊道的建设在空间形态上可以通过节点连接形成连贯性的风格文化,例如:人行步道、非机动车游憩区、长条带状景观等,通过一个个不同的线性节点,组织连接公共空间,从而将碎片化的水文化遗产保护起来。渭河作为陕西重要的水域河流之一,发展与保护的过程要从城市构造中整体生态组织人员入手,保护渭河沿岸保留较为完整的自然资源与珍贵的人文资源,并提供游憩和经济发展的机会,同时为新型廊道内重视程度不高的遗产带来一种全新的价值视角,给予该遗产重新整合与发展的机遇,从而完善了遗产集群分布不统一、地域遗产重视程度差异大的问题。在宏观调控上,保证廊道在构成上具有稳定性和创新性。在具体细节完善上,首先,保证河道的治理工作,加强水质监测与水污染处理办法,对渭河及周边地区进行绿化覆盖,为廊道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对廊道内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的统计整合,传播并激发城市居民对于文化的复兴意识,完善整体的文化布局。最后,整合水文化遗产功能,建构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格局,在城市水系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4 “互联网+水文化遗产”

时代当下,互联网已成为世界发展主流,在渭河流域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资源进行普及与传播,例如:加大广告投放量,提高渭河水文化在城市的竞争力,通过以点破面的形式扩大传播途径,吸引更多的游客;通过政策鼓励企业与景区合作,在文化推广上通过博物馆、展示陈列馆等方式,现场展现水文化历史,让游客身临其境的同时,产生共鸣,建立起不同以往的水文化价值观念,将互联网+的优势不断扩大,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水文化,增强民众的积极性;通过建设渭河流域水文化遗产数据库,整合遗产信息,以便更好地为民众服务,在此基础上,联合有关水利部门及企业网络,打造多级多地区多部门协调部署,为渭河流域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3 结语

本文阐述了对于陕西渭河流域沿岸地区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策略意见,根据渭河实际信息及周边条件分析不同策略的可行性,进一步挖掘水文化对于沿渭人民的意义,并提出构建原则。从游憩生活、发展旅游、廊道建设、互联网统筹等四个角度详细阐述了策略要点,串联渭河流域各特色水文化遗产的同时,为陕西省水文化传播与发展提出合理意见与价值参考。

猜你喜欢
渭河流域渭河水系
基于样本熵的渭河流域月降水序列复杂度与异步性特征研究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退耕还林工程对渭河洪峰流量的影响
渭河故道恢复湿地生态的引水方案创新
环境友好的CLEAN THROUGH水系洗涤剂
渭河流域粮食生产与灌溉农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
1996—2009年渭河干流氮素污染特征
ENSO事件与渭河径流变异的响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