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衣努尔·吾买尔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传统的“救济型”资助模式虽然解决了贫困学生经济上的困难,但忽略了贫困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社会资源匮乏、心理调适能力较差、就业竞争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部分学生缺乏自立自强精神的问题凸显。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发展型的资助模式,倡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单纯的经济资助为主向资助育人并重过渡。本文深入分析资助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不足,倡导注重贫困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健全完善资助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
近年来,在国家资助政策及资助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各高校已形成了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费、缓交学费和“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新资助政策体系[1]。高校对贫困学生的经济资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然而,高校贫困学生由于经济拮据、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社会地位较低等因素,导致其与非贫困学生相比在成长经历、社会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有很明显的差异。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贫困生社会资源和发展机会相对欠缺的情况日趋凸显,部分贫困生长期接受无偿经济资助,滋生了“等、靠、要”的消极思想,部分学生变得内心脆弱敏感,使他们在面对社会变革及突发事件等新情况时,常表现出畏难退缩情绪、应变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传统贫困生资助体系单纯的经济援助方式,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问题[2]。
为更好地做到资助育人,各高校尝试通过设立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岗位以图为贫困生提供更好的资助方式,但目前高校设立的勤工助学岗位一般是打扫卫生、整理图书、服务饭堂等体力劳动岗位,并且报酬很低,贫困生参加校外的兼职也不外是做家教、送外卖、派传单等。这些兼职虽然一定程度上为贫困生提供了生活费用,但是对贫困生提升技能帮助不大。张玉敏[2]进行的一项研究中,62.53%的贫困生认为学校的资助育人方式单一僵化、缺乏活力,57.97%的贫困生认为资助政策脱离实践,泛政治化,57.72%认为过多依赖物质资助,仅 10.38%的贫困生认为自身最重要的品质是自立自强。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资助工作模式。基于此,国内多所高校尝试通过PHE项目实现贫困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但PHE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存在诸多困难,尤其在中医药高校,具体实施需要结合学校实际逐步摸索,尚无可借鉴的具体模式参考,其最终效果也难以预测。
发展型资助是以实践实习、素质提高为手段,借助各种平台,最终达到立体化资助育人的目的[4]。思想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是贫困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贫困生资助工作需重视对资助对象的道德教育及心理疏导,在“扶贫”的同时做到“扶志”。首先,道德品质是加强贫困生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项。是否具备健全的思想品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贫困生能否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要重视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增强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感恩意识,才能真正增强免疫力,避免人穷志短。在贫困生资助过程中的道德教育要从本质上帮助贫困生自立自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杜绝学生出现被动慵懒、铺张浪费、追求奢靡及高消费等不良思想,具体措施可通过成功的正面典型宣传、负面案例震慑、教师励志讲堂等进行,促进贫困生道德品质健康发展。心理方面,贫困生因其特殊的成长及教育环境,使部分学生出现自卑敏感、自我封闭、不善交际、怯于展示等心理缺陷,这些不良的心理状况会导致贫困生未来的身心健康、个人处事能力落后等现象。资助管理工作人员及辅导员要善于发现贫困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同时高校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有一批专门的心理教师和心理辅导员。通过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才艺展示、交流研讨会等形式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正确引导。而对于个别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老师、辅导员要与他们进行谈话和心理疏导[5]。积极开展各类内容丰富的集体活动,让贫困生更好地融入集体中。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交往交流空间,帮助其树立自信心,让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地生活学习,真正实现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职业能力、创新能力是贫困生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考虑贫困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求,广泛整合资源,以经济资助、项目扶持、能力训练、平台搭建等渠道多方面进行发展型资助,在缓解贫困学生经济压力的同时,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应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贫困生的长远发展。中医药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勤工助学岗,如实验助理、医生助理等,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为贫困生提供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勤工岗位。此外,还可以为贫困生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如针灸、推拿等技能培训,甚至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等实用型技能,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谋生的道路上更具备竞争力。着力搭建支持贫困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训练平台、师资平台、资金平台和发展平台,加强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6]。贫困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有创新平台的支撑,学校应以创新实践训练平台、师资平台和发展平台为基础,引导贫困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活动。实施过程中可采用导师制,学生导师双向选择模式下由学生自行组队或指导老师牵头组队两种形式,导师负责对团队项目开展给予指导,学校划拨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定期对项目进行考核及监督,对项目成果进一步孵化,以此激发贫困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