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双修双创型金蓝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1-04-14 22:30于志宏
卷宗 2021年24期
关键词:校企专业教育

于志宏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2014年,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创建“衡智众创空间”,建立了面向大学生以及社会的众创空间模式,助力衡水市乃至河北省众创空间的创业创新发展。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督促下,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2015年,衡智众创空间先后被认定为“衡水市众创空间”、“河北省众创空间”、“河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同年,政校企研共建“现代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和“新能源汽车生产性实训基地”。2017年,获批河北省发改委“第一批河北省‘双创’示范基地”,创建“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双创平台”。

1 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立足职业教育适应性,高职院校应加快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工科专业,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1: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缺乏敬业精神,不愿做一线技术工人;实战训练不足,工作上手慢。

问题2:传统教育模式难以激发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生个性强,思维活跃,“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降低了人才培养总体质量。

问题3:教师社会服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需求。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技术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项目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慢。

学院针对以上问题,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加强内涵建设,积极拓展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培养“金蓝领”路径,历经全面推进、着力发展、重点培育3个时期7年的探索,最终形成了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双修双创型金蓝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2 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2.1 搭建了“多元参与、立体推进”的产学研平台

1)融入1+X证书制度,校企共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5年,由河北省人社厅提供政策引导,学院与10家企业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的人才培训模式的维修电工等职业技术鉴定培训与考证。2019年,融入“数控车铣加工”等4项1+X证书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与考证工作。

2)产学研合作,多方共建“现代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由河北省教育厅提供政策引导,学院经过充分调研,结合地方行业产业特点以及专业优势,牵头成立了以“资源共用、人员互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运行机制、以“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功能定位的“现代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创新中心由企业、高校、研院所组成协同单位,至今共邀请23家实力雄厚的协同单位加入。

3)真实场景,校企共建“新能源汽车高水平实训基地”。2016年,由河北省教育厅提供政策引导,学院与4家企业合作,采取“校企共建”、“校企共管”、“校企共用”合作模式,建成了集教学、生产、培训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按需配备了新能源汽车实训设备,整合各单位优势资源,打造高素质的产学研团队、导师团队,并成立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专业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向及培养标准提出建设意见。

4)产教融合,校企共建“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双创平台”。2018年,由河北省发改委提供政策引导,学院与4多家企业实现深度合作,共建产学研团队、导师团队。下设3个创新研发工作室,譬如与泰华伟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建“泰华—衡智协同创新中心”等,校企协同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推进人才培养链与区域产业链、供需链深度融合,助推企业的转型发展。

2.2 构建了“一个融入、两个课堂、三个进入、四个接轨”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

1)落实“立德树人”,施行“一个融入”。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内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课前在“学习强国”APP打卡学习工匠精神,课中在第一课堂体验工匠精神,课后在第二课堂践行工匠精神,将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培养贯穿始终,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全过程融入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不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

2)突出个性化特色培养,打造“两个课堂”。通识教育“第一课堂”。课前,教师在智慧职教等平台创建教学资源,学生通过教学辅助平台,预习教学内容;课中,学生由教师引导,在教室、实训室学习专业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个性教育“第二课堂”。课后,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兴趣爱好等特点双向选择进入平台各工作室。工作室以全面开放的模式运行。由校企“双导师”指导,开展项目研发、参加竞赛等形式的创新教育活动,激发学生个性化发展。

3)落实“知行合一”,推行“三个进入”。(1)教师进入平台。教师根据专业不同,轮流常驻进入平台各工作室。带领学生开展生产与管理、技术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等活动,提升教师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2)学生进入项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工作室,作为导师助手,参与项目研发等活动,提升学生实战能力与应用开发能力。(3)教学进入现场。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由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平台现场讲授,按照生产、工艺技术和管理规范进行现场教学。

4)抓住产教融合关键环节,实施“四个接轨”。(1)专业设置与产业接轨。依托平台,校企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产业发展规划、人力资源供求状况,跟进产业前沿,适应社会对工科人才的需求,优化调整专业结构。(2)培养方案与岗位需求接轨。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依据岗位职业要求,结合终身学习和发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3)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接轨。依托平台,由产学研团队开展工艺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等,将生产、科研与技术服务中形成的工程案例纳入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更新与技术进步接轨。(4)教学策略与学情接轨。结合学情,一是利用线上辅助教学APP有效拓展学习空间,突破传统课堂局限,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极大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个性化发展的学生提供舞台。

2.3 创新了“双导师制、项目引导、学分转换、接力传递”育人机制

1)双导师制。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组成“双导师”团队,根据专业及研究方向入驻工作室。将校内教师“专业知识”和企业导师“产业动态”相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2)项目引导。以真实产品项目为载体,指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市场调研、设计、制作、生产等项目流程中的所有实践环节,并把参加比赛当作检验成果的“练兵场”,把成果转化服务于社会当作检验成果的“主战场”,锻炼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

3)学分转换。在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培养方面,主要以教师指导、专家讲座、培训、沙龙等形式开展;在创新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主要以项目研发、参加竞赛等形式开展。为鼓励学生出成果、出实效,实行学分转换制度,学生可申请创新创业学分认定,转换等值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学分。

4)接力传递。为保证工作室的有效性、规范性、协作性和连续性,学生采取“新老接力、届届传递”的交接方法,解决每年面临学生毕业、新生加入的问题。学生通过“新老结对、一对一指导”,进行“精神传承、品质传承”,锻炼自我管理意识、组织协调能力。

2.4 树立了“需求导向、知行合一、尊重个性、激发潜能”育人理念

通过合作企业提供、线上网站征集、线下走访调研等形式,了解当前行业产业需求,导师以需求为导向,引领学生开展项目实施的教学活动,避免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不断增强本领。为激发学生能动性,尊重其个性差异,根据素质、性格、爱好不同,分配不同的创新项目,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3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1)模式创新:创新了“一个融入、两个课堂、三个进入、四个接轨”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平台为依托,以打造两个课堂为措施,为培养能迅速适应社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全方位、多形式、立体化构建1234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双修双创型金蓝领”培养目标,将厚德与精技相统一、高智与强能相统一,培养高职教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显著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2)机制创新:创新了“双导师制、三元结合、学分转换、接力传递”育人机制。基于打破传统教育理念,融合企业管理文化,突出“双修双创型金蓝领”的培养目标,创立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创新实施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校企双师为指导、以学分转换为激励、以接力传递为手段的工作室运行模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3)体系创新:创新了“搭建平台、对接产业、双创双服、立德树人”“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准确把握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本质需求,立足职业教育适应性,创新形成了从“搭建平台”到“对接产业”,再到“双创双服”,最后“立德树人”的良性质量教育方法,培养了一大批“双修双创型金蓝领”,帮扶了数以百计的地方中小微企业,助推了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升级,为兄弟院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猜你喜欢
校企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