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体系构建

2021-04-14 18:36
城市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协同

王 琦

(湖南城市学院 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基地,湖南 益阳 413000)

高等教育是社会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具有复杂、开放和非线性特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教融合程度越来越高,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现已成为推动区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影响因素。[1]世界著名的产教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包括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和中国北京的“中关村”等,这些都是高等教育与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的典范。产教融合推动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创新链重组、产业链重构和价值链重塑的“三链三重”,形成多方互利共赢、协同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创新驱动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与创新动力。[2]

以产教融合助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进入了新时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互联网+”“大数据”“AI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引领,以“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两化融合”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升级,以“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乡村振兴”为关键的城乡融合,经济社会发展不断突破固有模式,也给高等教育和人才供需关系带来深刻变革。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为特征的高等教育与产业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是党中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明确了应用型高校建设内涵是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发布《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提出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打造数以万计的新型“学习工厂”。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产教融合已进入纵深改革和细化实施的阶段。深化产教融合上升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综合改革和内涵发展的关键目标、重要途径和核心内容,也成为新时代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催化器”、促进就业的“稳定器”以及人才红利的“助推器”。本文将充分诊断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并对产教融合的体系构建和优化路径进行系统阐述,为持续优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供对策建议。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产教融合问题主要是探讨产业与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既是宏观层面上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产教融合的相关研究更加强调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机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教融合研究更关注教育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价值贡献的测度。

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有关产教融合相关文献发现,国外相关研究早于国内,国外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产教融合的意义、模式、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等方面。产教融合的意义和发展内涵方面,Whittle&Hutchinson(2011年)认为产教融合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来把握其内涵,且应从教育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角度来规划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学模式。国外学者对产教融合影响因素的研究存在较大差异,现有研究较为关注专业设置、师资水平、高校执行力、企业参与意愿等对产教融合动力带来的影响。在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上,Fuentes&Dutrénit(2016年)研究了地理邻近性对大学与产业合作的关系,发现产业集聚区域更容易促进大学实现合作,进而提升大学的社会需求水平。在产教融合模式实现上,较为统一的认识是现已形成的德国双元制产教融合模式、英国三明治产教融合模式、美国CBE产教融合模式、澳大利亚TAFE产教融合模式等。从国内近年来关于产教融合的相关文献来看,成果数量从2013年至今逐年增加,但研究成果多发表于非核心期刊,高水平论文较少,成果整体质量不高,影响力较弱。从研究主题看,国内关于产教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教融合的意义、基本内涵、发展模式、存在问题及推进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建议等方面。[3-5]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不论在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国外对产教融合整体认识较深,对产教融合的内涵、特征及影响因素基本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包括融合模式、融合关键影响因素、融合动力机制的理论借鉴。而国内研究相对不够系统和深入,还存在对应用型高校内涵理解模糊、缺少产教融合独立的理论体系、无法提供完整的体制机制建设思路等问题。目前,湖南省大量地方本科院校正在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且就此方面的研究来看,缺少以产教融合为视角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与产业需求侧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及根源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更缺少对湖南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内涵、动力、机制、模式、问题和对策的系统分析。目前湖南省各高校在具体实施产教融合战略中,多数是借鉴已有的理论体系,或模仿其它成功案例,这样的推进模式直接导致了样本特殊性与理论普适性之间的缺口,无法有针对性地将各高校学科特色和本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也无法形成产教融合的发展特色。因此,对于湖南省这样的产教融合需求大省,建立自己的产教融合理论体系,形成自身的案例库,对于优化区域人才供给结构、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增强教育和产业的协同共生发展意义重大。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受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约束,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产教融合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进展缓慢,成效不足,存在着培养理念冲突、主体缺失、政府缺位、资源短缺、企业参与意愿低、行业指导不到位等问题,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多主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格局尚未全面形成。下面就产教融合各主体在协同育人推进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系统分析。

(一)高等教育资源政府配额制导致的发展不均衡困境

配额制是计划时代的典型特色,是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决定资源分配方式的一种分配制度。众所周知,计划经济时代最典型的特点就是“配额制”,是指主要由政府依靠行政手段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的一种制度。在高等教育领域,“配额制”的表现就是由政府决定高等教育资源优先配置给谁,政府在土地拨付、政策供给、项目审批、平台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立项等环节具有绝对支配权,而在我国现有关于产教融合的系列文件中,虽然都包含了教育、科技、国资、税务、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指导,但由于政府管理部门条线多,各部门均有各自的工作规范要求,导致有些文件要求仍然停留于表面或根本无法落地,给产教融合的推进带来障碍。从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现状来看,计划经济体制配给制下的大政府主义取向导致了巨大的消极影响,僵化的体制机制无法及时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变迁,也无法满足新时代日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需求。高等教育是准公共物品,因其竞争性与公共性的属性决定了其无法完全依靠价格机制来调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需结构性矛盾表现出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综合特征。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技能型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口的40%左右,其中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缺乏,无法满足新时期、新业态的转型升级需求,而由于高校在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等方面缺乏自主权,导致人才培养在规模、层次以及专业结构上无法对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和智力支撑,近年来湖南省高等教育平均每年向社会输送16万余名本科毕业生,其中文科生占比高达40%以上,与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工科专业培养比例明显偏低,导致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支撑能力严重不足。

(二)主体发展目标各异导致的集体主义困境

由于产教融合的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高校及企业等,均是有限理性的利益个体,政府以高质量的“教育公平”和“全面效率”为政策起点,高等学校以“立德树人”为首要目标来展开人才培养,强调“以学生为本”的育人原则,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以快速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效率优先”为第一要务和行动准则,产教融合各参与主体在产权属性、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且由于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动准则导致各主体发展目标各异,不可避免地存在制度性交易成本,容易产生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纷争,造成利益冲突,导致产教融合的多主体协同往往面临形式化和功利化的集体主义困境。要想保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的优质、高效运行,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其体制机制和融合模式设计是否充分体现了协同育人各主体的真实参与意愿是否充分尊重了协同育人各主体的发展目标和利益诉求。在当前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境下,多主体利益博弈中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以及违约成本等机会主义行为,都会让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面临合作困境。产教融合的契约设计涵盖了产权、交易、成本、资源及市场化运作等特征要素,需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各参与主体投入知识、技术、管理等异质性资源要素,并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来保证资源的共有、利益的共享和风险的共担,其契约设计和运行机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产权问题。然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各参与主体投入的资源要素在投入边界上、预期效应与价值估算上难以完全清晰界定和精准测算,产权往往是不完全的,所以现实情况中,虽然已有各种模式都对此进行了相关机制和工具的创新设计,但由于产权的不完全性带来的分配公正问题难以根本解决,由此决定了产教融合各参与主体通常是在“不公正的自我感知”中彼此妥协或迁就,从而陷入集体主义困境。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定位模糊导致的形式化合作困境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是在1999年以后通过创建、升格、转设或合并而来,主要进行本科生教育,数量在2016年达到673所(包含独立学院)。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由于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背景、行业面向以及所在区域等方面差异较大,其发展态势也呈现明显分化。一方面,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上普遍存在办学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欠协调、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等问题,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滞后、实践环节培养质量不高、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程度不高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行业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高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效益不明显。另一方面,当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对教学环节、职称评聘、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对服务社会、服务产业实际效果方面的考量,现有评价机制无法充分激发和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大程度实现,这种评价错配的制度设计也使得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产教融合发展障碍重重。此外,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技研发等方面普遍基础较弱,无法快速适应产业变迁和转型升级需求,造成产教融合的能力欠缺,即使在政府强力推动下形成了产教融合的协同体,其协同育人仍然存在融合形式单一、融合深度不够等形式化、浅层化合作问题,难以形成真实的利益共同体,这在一定程度降低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在驱动力。

综上,虽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产教融合发展与改革正逐步向纵深推进,但高等教育资源的政府配额制、育人主体目标各异、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僵化等现实困境使得目前的产教融合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协同育人效应。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体系构建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所向,是一项具有宏观性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整体性的体系结构设计,构建从上至下、一以贯之的“政府统筹、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参与”的协同推进工作格局,调动多主体的异质性资源为其服务,解决政府主导缺失、企业和高校主体缺位的问题,并进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同步结构性调整的政策设计,才能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产教融合推进中存在的协同育人主体育人理念冲突、协同体统筹乏力、育人资源协同低效、评价体系错配、保障条件乏力等问题。

(一)加强统筹规划,构建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

应以合理的制度设计实现政府、企业、学校、行业以及全社会各育人要素的协同育人格局,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质量和效率上的双提升,实现提质增效。

首先,应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省属高校学科设置与专业结构的宏观规划和招生规模的动态调控,综合考虑办学条件、产业发展、学生就业等多方面因素,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进一步明确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着眼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结合本区域的重点产业及战略型新兴产业对重点建设学科进行布局,面向未来谋划与本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专业设置,提高市场契合度,避免专业建设同质化。

第二,要建立和完善产教融合综合评价及动态监测体系并以此作为教育资源投入的参考依据。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拨款机制缺乏针对性,忽视了应用型和研究型两类大学的自身特点,未能有效促进两类大学的有序发展,导致部分应用型高校片面追求超常规发展,通常模糊了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制约了长远发展。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应用型高校的财政支持重点,明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将产教融合方面的投入、产出及其实际成效等方面的因素纳入高校的办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并将其与学校招生计划、拨款因素等刚性指标挂钩,以评促建,倒逼高校真正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开展应用型转型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质。

第三,要为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和产教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激发各主体的产教融合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尤其要充分激发和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通过各种政策工具为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供支持与激励,通过专项基金、财税优惠、投资融资、企业用地、行业认证等方面构建良好的育人生态环境,强力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产教融合各平台、基地、项目的健康有序发展,从而突破壁垒,协同创新,充分释放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活力,激励全社会参与到产教融合的大系统中来,实现合作共赢。

(二)强化政策导向,提升企业和行业的产教融合参与积极性

制约产教融合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以及形式化合作困境,为此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于2019年3月发布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其核心要义就在于让行业、企业真正成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重要的办学主体,变被动为主动。该项制度为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释放出了强烈信号,是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完善新时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创新,不仅涵盖了宏观上的教育组织形态和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及结构性改革,也涉及到微观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在构建价值共同体的基础上促进企业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要素的深度融合。该项制度安排通过加强财税、用地、金融等支持政策的协同效应,推动企业多种形式参与办学,支持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实行“引企入教”改革,解决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促使人才培养从单向链条向闭环反馈转变,促进企业用人需求侧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的育人要素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融合。

在以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发展中,行业协会这一重要社会组织的参与和重要作用往往被忽视。行业协会作为重要的第三方中介力量,具有天然的行业凝聚力与制约力,在北美、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行业协会在链接企业与政府、企业与高校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产教融合方面具有极高的参与度。未来我国应加大引导行业协会参与产教融合,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编制本行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具体指导本行业的企业主动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并承担部分行政职能,对本行业企业的产教融合参与实施引导、指导、监督与管理等,充分利用政策和经济杠杆作用,推动校企深度融合。

(三)创新育人手段,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合力

地方本科院校应打破原有封闭的办学理念以及体制机制和办学模式对多元共享、协同育人发展的各种束缚,牢固树立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主动面向产业的市场需求和前沿发展,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积极引进资本、技术、管理等优质办学资源,解决产教融合的路径选择和资源配置问题,为解决区域发展急需的战略性问题和科技研发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在专业的存量调整上,应主动应对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拓展和丰富传统专业的内涵,切实提升服务地方和产业的能力,推动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改造,并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建立在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基础上,依托重点学科和专业集群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专业。地方本科高校还应在学科体系、人才培养、平台搭建、师资力量、评价标准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协同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