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政治协商工作,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协商环境与氛围,提高协商实效,完善协商制度,不断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进行的协商。做好政治协商工作,营造良好的协商环境和氛围,需要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其中担负着首要责任,发挥着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听意见、敢听意见特别是勇于接受批评、改进工作,是有信心、有力量的表现。因此,对于各种意见和建议,只要是基于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致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就要反映和表达,求同存异、理性包容,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最大凝聚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做到集思广益,鼓励不同意见的交流和讨论,让各党派人士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利于营造宽松民主的协商环境与氛围。
在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和各党派团体、社会各界人士结成了一个政治共同体。其中,各党派团体承担着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重要任务。做好人民政协工作,营造良好的协商环境与氛围,中国共产党发挥的是领导作用,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广大政协委员则发挥着关键的主体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协商环境与氛围,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需要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广大政协委员在协商过程中增强协商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发扬“团结——批评——团结”的优良传统,运用战略思维和专业知识,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坚持做到只要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就提出意见和建议,但同时做到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度、言之有物,各党派人士要以真诚和智慧孕育协商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各党派团体成员作为民主协商的主体,其素质直接影响协商民主的质量。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政治协商能力,在“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上不断提高。同时,要积极参加各种通报会和考查调研活动,以便熟悉政策、扩大视野,更好地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各党派团体在政治协商中的主体作用,对于营造良好的协商环境和氛围,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
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已经建立了一系列配套的协商制度。不断坚持和完善政治协商机制,对营造良好的协商环境和氛围意义重大,能为其提供制度支撑和保障,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在实际工作中,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积极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切实把提案写进人民群众的心坎儿里;不断强化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委员作用;坚持和完善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主席会议、秘书长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各类专题会议等会议制度;继续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对明确规定需要政治协商的事项必须经协商后提交决策实施,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实施跟踪监督制度,对于不符合实际的决策及时调整完善;创新“跨界别协商制度”,找准着眼点,通过举行形式多样的活动,由各界别专家委员互动交流,进行协商会诊,不同界别的委员与相应职能部门建立对话问政制度,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通过坚持、完善、创新各种协商制度,形成权责清晰、科学规范、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促进良好的协商环境和氛围的形成,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营造良好的协商环境和氛围,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不断拓宽协商渠道、创新协商形式,搭建坚实的协商平台。在落实社情民意信息、调研报告、提案时,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协商形式,如会议协商、书面协商、个别协商、对口协商等;在协商选题的确定上,可定期召开座谈会,邀请一些对议题关注的民意代表参加讨论、发表意见建议,确保协商议题充分体现民情民意、贴近民生需求;设置每月一次的委员活动日,政协委员主动征集社情民意,邀请基层干部群众和行业精英参加政协的调研座谈、视察考察活动,共同推进重大民生工程、重大项目的建设。此外,要打通与其他协商渠道的关系,形成协商合力,更好地推动协商民主贯穿政协履职尽责全过程;创新网络议政形式,用好各类论坛和媒体平台,拓宽民意诉求渠道,还可以就某一阶段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设立专题性论坛,使得对问题的了解调查、交流沟通更及时,更具时效性;开放人民政协客户端和人民政协微信公众号,打造全面反映政协工作的信息化平台。同时,结合“云概念”,搭建云协商平台,将社情民意信息提交、委员提案管理、网络议政、远程协商、履职管理等功能融为一体。
大力培育协商文化,是加强政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营造良好的协商环境与氛围、提高协商实效的重要保障。一是培育平等参与文化。大力倡导平等文化,使协商民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让各类政治组织、社会组织及其他公民平等地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事务决策的民主协商之中。大力培育参与文化,建立完善各种参与制度,鼓励各方面积极参与其中。作为协商主体的各党派团体和政协委员要增强责任担当,主动建言献策,积极履职。要拓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途径,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使人民有序参与、理性参与、积极参与。二是培育尊重包容文化。协商民主的优势在于尊重不同的意见,兼容和整合各种主张。开展协商民主,需要在宽松的氛围中加强协商互动和讨论沟通,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交流融合。在民主协商的过程中,各协商主体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秉承尊重包容的原则,认真听取其他参与者的意见建议,在理性和谐的协商氛围中达成共识。三是培育合作共赢文化。人民政协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促进各方利益主体共存、共生、共利,这就要求在政治协商过程中充分培育合作共赢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因此在政治协商过程中就要求协商各方,尤其是不同界别之间要富有合作的精神,善于在不同中寻求共同,以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四是培育宣传引导文化。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多种方式方法,普及协商民主知识,宣传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提高社会各界对政协协商民主的认知度,使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政协工作,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加强和新闻媒体单位的联系,主动提供报道线索,组织好对政协重要会议和重要活动的宣传报道,或同新闻单位联合创办相关栏目和专刊;认真办好政协的报纸、刊物,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对政协工作的宣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