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静 哈力玛 周达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①“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②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内在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新疆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等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历史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疆各族干部群众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切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其作为新疆“三农”工作的重要工程,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把乡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家园。本文厘清了新疆乡村文化建设的方向及其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探索文化源泉,发挥“集聚文化效应”,推进新疆乡村文化振兴。
中国共产党无论在中国革命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中央把这一举措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决策进行安排部署。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做好顶层设计,全面规划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③我们说,相对于农村,乡村则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社会单元的含义,尤其是具有文化单元的涵义,赋予其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更高层次上,具有较强内生动力的、可持续性的状态下实现乡村融合性的、较高品质的、较全面的发展。乡村振兴不只是看GDP,还要看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它是一项综合性工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齐头并进,这“两个轮子”少一个,乡村建设只会原地转圈圈,不能前进。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乡村要振兴,必须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我国乡村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样态丰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基础在乡村。乡村文化建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导向。“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包容性,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④它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和发展传统乡村农耕文明,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之根、自信之脉、自信之魂的战略选择,它必然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⑤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乡村存在着铺张浪费、消费观念偏移等现象,土豪思想、封建意识等功利化、庸俗化观念流行,占领着部分群众的思想文化空间,出现赌博、封建迷信、彩礼攀比、请吃请喝、财大气粗、拉帮结派等不良风气,宗教意识悄悄升温。淳朴性、文化性、人民性、发展进步性的乡村秩序还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⑥我们要在新疆广大的乡村大力开展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科学精神教育,与各种不良风气和错误思想作斗争,使基层群众从各种思想樊篱中解脱出来,从根本上破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困境,促进新疆尤其是南疆乡村快速跟上新时代步伐,实现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判断,全面、准确地提出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新疆工作总目标,自治区党委就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为新疆乡村文化建设确定了方向。新疆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荟萃,民俗风情浓郁,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等文化资源丰富,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素材。为此,新疆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必须把好方向。
一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新疆工作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紧抓住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这一重要论断,切实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引导新疆各民族群众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二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做好宗教工作,把宗教工作作为关键性工作加以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要引导信教群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服从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⑦;“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⑧三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必须立足中华文化,探索文化源泉,从中华文化吸取养分。要牢固树立“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⑨的观念。新疆各地区各乡村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红色文化基因,打造改革开放“小岗村”模型、“民族团结”先进典型村、基层党组织典型村、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社科普及教育示范基地等,深入开展教育工作,引导各族人民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以下简称马克思主义“五观”),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下简称“五个认同”)。四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要接地气,乡村文化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例如,岳普湖县乡村文化建设与当地的棉花、玉米、小茴香、红枣、秋甜瓜、各类牲畜家禽种植、养殖等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与此同时,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要与当地农业文化结合起来,与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地方特色。此外,新疆乡村文化建设切忌一味追求高大上,要在改善民生、惠及当地群众、增进民族团结上狠下功夫。五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要坚持传统性与先进性紧密结合,要紧紧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剔除其糟粕,培育新时代乡村文化。六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要以建强基层党组织为依托。基层党组织是为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把方向、出策略,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的根本力量。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总揽全局、统筹协调乡村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作用。
一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先进文化融合发展力度不够。二是精英人才存在城市化趋向,反哺乡村力度不足。近年来,新疆乡村在外就学的大学生回到乡村的少,在城市工作的离退休人员回乡村生活的也很少,即使节假日回乡的也不多,乡村人才短缺、人文基础薄弱是普遍性问题,农村文化人才缺乏、基数小,影响着新疆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三是新疆地域广阔,交通成本高,乡村基础建设投入大,村民居住分散,乡村文化建设摊子大,且粗放,难以形成“集聚文化效应”,发展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不足。目前,主要依赖“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文化下乡等输入性文化力量,站不住、留不住,可持续性发展后劲不足,文化生态脆弱。四是新疆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步伐落后于经济建设,是普遍性问题。目前,新疆乡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地方政府存在重经济建设、轻乡村思想文化建设的问题。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亟待转变,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项目及其建设质量、建设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新疆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不能仅限于开展一般性音乐舞蹈文化活动,关键要从提升文化建设品质,解决思想上深层次问题着手。
万事万物因集聚而产生效应。人类因集聚会产生一种效应,本文把这种效应称之为“集聚文化效应”,它是指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产生的人文效果,以及孕育的文化元素和交流活动对集聚中心的趋向力,它是地域文化特质的形成和规模不断扩大的内在动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各民族人民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栽桑养蚕和四大发明等技术传向西方,葡萄、黄瓜以及琵琶、杂技传入中原,张骞的驼队、郑和的海上航船,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也将域外文化引入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⑩在这一长期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在我国新疆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迹和文化传统。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施旅游兴疆战略,大力发展新疆文化旅游产业。一方面,加强党的领导,坚定政治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积极发挥“集聚文化效应”,建设“新型文化村庄”,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推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层基础。
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完善村级组织机构,选好建强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班子,选优配强“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长和扶贫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四老人员”(农牧业村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军人)在村级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充满活力”解决基层干部官僚作风、家长制作风等不良工作作风,解决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软弱涣散、不作为、懒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紧密结合新疆乡村实际,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去极端化等工作,做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把基层宗教工作及相关事务纳入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之中。通过“访惠聚”驻村工作、“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以及“周一升国旗仪式”“农民夜校”“村民大会”等,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广泛联系群众,扎实做好群众工作,确保乡村文化建设方向正确。
1.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武装农民头脑
充分利用现代化新兴媒体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各级宣讲团、“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干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深度贫困村工作者等作用,组织高校、社科院所专家学者赴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持续开展面对面宣讲。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自治区各文艺团体、艺术院校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编排一批反映党的惠民富民政策、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深入基层举办展演活动;充分借鉴我们党过去的经验,在农村举办讲习所、读书会、学习小组等,培育一批“去极端化学习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文化大院”“学宪法”等示范点,培育接地气的“草根宣讲员”,引导各族群众坚定“四个自信”,紧跟新时代步伐。
2.坚持以《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精神为准绳,科学、正确认识新疆历史
办好农民夜校,利用好乡村大舞台和乡村广播,把学习《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与人权保障》《新疆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等白皮书、《简明新疆地方史》贯穿其中。充分利用好“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举办主题不同、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强化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增强“五个认同”教育。“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加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根和中华文化的魂的认同教育,使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坚持我国宗教工作指导思想,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文化浸润我国各种宗教,支持宗教界对宗教思想、教规教义进行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坚决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自觉抵御极端主义思潮影响。”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教规教义与时俱进,符合时代进步要求。“新疆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从来都不是什么“东突厥斯坦”;维吾尔族是经过长期迁徙融合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新疆是多文化多宗教并存的地区,新疆各民族文化是在中华文化怀抱中孕育发展的;伊斯兰教不是维吾尔族天生信仰且唯一信仰的宗教,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的伊斯兰教扎根中华沃土并健康发展。”《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中这些科学、正确的论断为我们做好新疆乡村历史、文化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乡村思想政治教育要“大水漫灌”与“细水滴灌”相结合,向乡村群众全面、及时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弘扬宪法精神,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依法治理“三非”,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发挥好“四老”人员、党员干部、教师、乡村群众、中小学生、返乡大学生,以及宗教人士等各方力量的作用,坚决同“三股势力”作斗争,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4.加强村级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建好用好乡村思想文化宣传教育基础设施,避免破损、毁坏,成为摆设,教育内容常换常新,形式多种多样。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解决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经常性检查、检修,保证图像、声音清晰,尤其要保证中央台和新疆台主要频道图像、声音清晰。用好乡村大喇叭,开辟农民自己的栏目,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及时、准确地把党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大力支持教育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城镇教师、在校大学生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实现包干制,大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积极发挥新疆艺术学院等高等院校、新疆书法教育研究院、书法艺术传承教育基地、新疆土陶教育传承基地、京剧教育传承基地等文化艺术机构力量,在南疆基层基础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管好建好路边宣传栏、乡村书屋、农民夜校、乡村大世界等文化阵地,推进“平安村庄”“和谐村民小组”“小康村庄”“文化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确保乡村意识形态阵地安全。
5.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弘扬主旋律,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对邪教、外部势力干扰渗透活动要有效防范和打击。”抵制迷信,破除陋习,倡导科学文明生活,培育新风尚,呈现新气象。广泛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创建民族团结大院、民族团结村,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强化“三个离不开”教育,高校深入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做好寒暑假家访工作,让各民族学生学习在一起、吃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促进各民族学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1.推进集中居住,建设文化新村,完善乡村文化振兴基础平台
一般来讲,集聚是以“三”为基础,《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集聚文化效应”的集聚至少是三个基础单元。当然,在南疆基层以村为单元进行集中居住是最佳选择。人是群居动物,因聚集产生规模、产生效应,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新型文化村庄”,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文化纽带和情感家园,这是人类乡村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生事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规划、建筑、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方面设计大师、优秀团队下乡,发挥好乡村能工巧匠的作用,把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提升上去。”近年来,新疆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结合实践小学期、社会实践、艺术采风成立设计规划团队,在兵团以及岳普湖、吉木萨尔等县乡村进行了“弘扬军垦文化,振兴边疆村落”等系列规划设计,包括乡村大道、文化大院、绿洲新居、红色文化园、西域古镇等,卓有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文物古迹、民族村寨、农业遗迹保护力度,在复兴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保证活态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坚持“保、改、建、拆”相结合,建设人居、养殖、种植等三区分开的新疆特色新农村,促进城乡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多元共生的生态宜居状态。当前,新疆部分地区以推进脱贫攻坚、建设抗震安居房为契机,整体规划,统一建设,配备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提升生活质量,确保农民“居住在农村,享受现代文明”,农村集中居住是历史发展趋势:一是适应村民对高品质公共服务的需求,培育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推进村民生活现代化进程。集中居住可以充分享有学校、村委会、社区图书室、村民学校、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以及运动场所、商店、休闲场地等公共设施,不仅改善村民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而且增加生活便利,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将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落到实处,利于生态宜居,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二是村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呼唤集中居住,推进公路、电力、电话、电视、互联网、饮用水以及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方面的“村村通工程”。因集中居住而节省公共资源成本,提高使用效率,提升生活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增强基层民主管理、服务意识,推进村民集中居住。目前,在聚焦贯彻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农村发展基本规律,实现村民集中居住,在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和为民服务方面更有现实意义。
2.建设以村委会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圈
全面实施文化惠民和文化润疆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目前,全疆已全面推进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全疆乡村全面达到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器材、体育设施器材、宣传栏、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乡村大舞台、广播器等“七个一”标准建设,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推进下,建设了乡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巴扎舞台等乡村文化平台,逐步构建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圈。
3.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增强文化为民服务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制定政策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一股新的农村文化建设力量。”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深入开展“四个一批”“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惠民工程。以文艺引领时代风尚、发时代之先声,发挥好文艺战线和艺术院校师生的重要作用,开展“书香天山”“群星耀天山”等群众性文艺活动。文艺团体、艺术院校要创作出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时代文化产品,积极开发休闲农业文旅项目,促进传统工艺产业化。加大对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和乡土文化能人。例如,新疆艺术学院联合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深入墨玉、岳普湖、塔什库尔干等县市乡村进行田野调查、艺术采风,把大学生文艺实践安排在乡村,把文化艺术人才培训班办在乡村,把演出剧场搬到田间地头,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引导民间文艺家积极创作,丰富了载体,活跃了乡村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下乡,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贴近农民,推出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文艺作品。”文艺源于生活、源于基层、源于乡村、源于人民大众。中华文化艺术诸多品种源于乡村,被誉为“农民的艺术”。例如,达瓦孜、杂技、剪纸、农民画、土陶、墙绘、木卡姆、皮影戏、花儿等深受农民群众欢迎。文化下乡活动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具体践行,实质上也是文化“回乡”活动,是“归根”。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间文化、融入农民生产生活实践之中,转化为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是新时代文化下乡的使命。
4.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广大乡村推广传播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京剧艺术、书画艺术等进乡村;规划中华诗词歌赋经典诵读工程,挖掘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基因,建设基层主题文化教育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依托乡村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农业特点,开发休闲、采摘、劳动体验式乡村旅游;以中华民族传统佳节以及民风民俗为载体,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在乡村,做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学习宣传活动,结合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西迁节、诺鲁孜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各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例如,新疆社科联、新疆文联、新疆艺术学院等常态化开展“春联进万家”活动;挖掘利用好历史建筑、古民居、传统文化村落等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再现乡村文明发展历史轨迹,延续传承乡村文化脉络。
中国要美,美在乡村。保护传统文化基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住“乡情”。独特的人文景观、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作物植被、别样的风俗习惯、多样的生活样态、迥异的村落建筑风格,以及草原游牧、绿洲农耕、屯垦戍边等文化类型构成了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目前,在国内实践总结出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城郊集约、社会综治、高效农业、文化传承、渔业开发、休闲旅游、草原牧场、环境整治等十大模式构建美丽乡村。笔者认为,从乡村人文自然空间结构与文化内在规律出发,规划乡村文化建设,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探索文化源泉;二要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文化培育;三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自然景观、现代公共文化管理服务设施、民居“四位一体”,避免各自为政,彼此分离。
1.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自然景观、现代公共文化管理服务设施、民居“四位一体”,建设融合式特色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新疆古称西域,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始于先秦时期,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我国漫长而发达的封建社会孕育、创造并保存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农耕文明,总结出“天人合一”“大道自然”,以及对生命本体的参悟智慧,建构了一整套具有乡村特征的价值、情感、文化系统。历史上,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化沃土,坚持保护挖掘、狠抓特色与发展创新三结合,建设乡村振兴文化带、示范村,强化文化引领,以文兴业、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培育乡村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有机制、有队伍、有品牌。
乡村文化名镇的发展是立体的、全方位的,通过长期培育,自然形成。纵观中外历史文化名镇大都集居住、商旅、交通、文化为一体。例如,安徽省的三河古镇、浙江省的乌镇等。在新疆,一些“中国特色小镇”以其独特的文化历史魅力得到发展。吉木萨尔县建设北庭镇,承袭汉唐建筑风貌。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镇霍拉山村,突出西域风情,以丝路古村为形象风貌,以黄土墙、十字花窗等为载体加以改造,浓缩了整个焉耆回族自治县的文化和生活,这里建有年产上万吨葡萄酒的法式酒堡、葡萄酒文化馆、马文化馆,以及出土的唐朝酒罐。这片热土还打造了新疆多民族音乐艺术交流平台,雄浑嘹亮的《周仁回府》具有浓烈的乡土曲子剧味。玛纳斯县乐土驿镇上庄子村以丝路古驿、生态家园为主题,恢复古驿站风貌,挖掘屯垦文化、村落文化,打造国家美丽乡村示范点。这些是在挖掘、传承新疆历史文化基础上建设融合式特色乡镇的成功案例。
2.走现代化乡镇发展道路,重在文化培育,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自然景观、现代文化为一体,打造具有现代气息的乡村文化
文化特质非一朝一夕形成,尤其是文化历史感不够鲜明的乡村,则需要培育。传统文化也不是天生的,是经过百年千年的培育的。历史上的一些名镇,有商业的、有传统工艺的、有玉石的、有书画的、有农耕的、有中医药材的,等等,是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十几代人长期培育而形成的。新时代新疆美丽乡村建设,要积极探索构建文化符号,培育文化品牌,凸显文化特色。诸如吉木萨尔县小分子村利用自然风景、田园风光等特色资源,主动与中央美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新疆美术家协会等合作建设画家村;喀什地区的岳普湖县打造达瓦昆旅游风景区,辐射千年柳树王、胡杨王、阿依旺古城、原始胡杨林、塔吉克民俗风情园等;享有“新疆第一村”美誉的尉犁县兴平镇达西村,着力建设改革开放文化村;玛纳斯县坚持“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思路,创新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如玛纳斯县包家店镇柴场村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聚居的村落,近年来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打造“融合型民族风情”美丽乡村示范点;沙湾县乌兰乌苏镇王家梁村凭借蘑菇湖湿地和千泉湖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资源,建设休闲农庄、荷花池塘,堪称世外桃源村;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的乌图阿热勒村,临近博斯腾湖西岸,素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之称,当前着力做好“文化旅游”文章;铁门关市博古其镇,又称“梨镇”,融军垦文化、民俗展示、生态观光、特色餐饮为一体;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的徽派建筑海棠别院,蓝瓦白墙四方院,呈现出一派江南乡镇院落的风貌,别有一番景致。诸如此类,新疆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均以文化培育为主导。
推进新疆乡村文化振兴,要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新疆工作总目标,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相结合,改善农民精神面貌,激活乡村活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焕发乡村文化新气象,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出独特魅力和风采。
注 释:
④张湘涛:《用文化的力量托起中国梦》[EB/OL],http://www.dangjian.cn/djw2016sy/djw2016wkztl/wkztl2016djzz
wk/201608/t20160830_3647982.shtml.
⑥⑦⑧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3页,第301页,第301~302页。
⑩龚学增,胡岩主编:《当代民族宗教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第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