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听力课程研究与实践

2021-04-14 20:51杨荣兰
卷宗 2021年12期
关键词:英语听力课程思政听力

杨荣兰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

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1]。针对教育改革新要求,笔者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所承担的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角度和方式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以英语教育专业《英语听力》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方法、课堂实施、自主学习和考核评价等环节进行探索实践,期望实现“课程思政”有效地融入专业课程,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以英语听力课程促进思政教育,同时思政教育成果能够助力学生英语技能和素养的提升,最终实现专业技能和思政教育双赢的局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 研究背景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紧扣时代发展新要求,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面系统地、创造性地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2]。在此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要深入改革,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但目前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多集中在大学英语课,对专业课程尤其是听力课程的思政研究非常少,笔者在中国知网以“课程思政”和“英语听力”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得到的结果,仅有明焰[3]、李弢[4]从课程思政的视角对专业英语听力课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2 研究的必要性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宗旨所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高速发展,处于意识形态发展关键期的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也必然受到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英语听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语音信息处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挖掘英语课程的思政内涵和德育功能,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笔者承担的《英语听力》课程是英语教育专业的基础核心课,贯穿大一、大二两学年,加之其特有的师范属性,实现在英语专业听力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度,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3 实施路径

3.1 修订课程标准,重视德育目标

师范类英语专业课程应该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及时修订课程标准,始终将德育目标放在重要位置。融入“思政”要求的素养目标,还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测性。教学内容上,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构建课程资源库,及时更新教学素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教学模式上,构建立体化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考核评价方式上,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专业重实践应用的特色,以过程考核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精神,重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重视文化传承和传播能力的提升。

3.2 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合理融入思政元素

英语听力教学,内容不能局限教材,需及时更新,多角度丰富,目前笔者所授的听力课,除了使用外研社《致用英语》听力教程(第2版)系列教材,经典教材《step by step》也穿插应用,此外还实时补充从China Daily,VOA,BBC等选取的新闻素材,从中国大学慕课、TED演讲、各种英语APP及英文网站等搜集的资源,所用内容覆盖语言、文化、政治、艺术、教育、体育、环保、旅游等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同时注重中国文化素材的引入和中西文化的对比,例如每学年第二学期第一周的听力课我会以“holiday”为主题,因为恰逢学生刚刚过完春节、元宵节,此时可结合BBC关于中国春节的纪录片和《step by step》“Happy new year”的经典听力题目,让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回归课堂,引导学生回顾家乡年俗,重温家人团聚的温馨,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独特魅力和丰富意义,同时可扩展进行中西重大节日的对比,通过视听说结合的方式,不仅训练学生专业技能,更增强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信心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决心,提升他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当然,听力教材中的材料因出版周期等原因导致其鲜活度往往不够。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时事新闻。时事热点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比如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借助新闻等材料用一些生动鲜活的文字来训练学生的听力技能,这样,学生们在大家最关注的时事中,进行数的听、读、写、译的学习和训练,不仅更容易掌握相关听力技巧,也将思政教育渗透于无形中,学生们在鲜活生动真实的事例和数据中,自然感受我国的大国风范。此外,笔者还在刚刚过去的学期听力教学中,增加了北斗全球导航建成、火星探测器发射、嫦娥五号发射等热点新闻。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收听或搜集这类新闻,课上安排值日生播报相关新闻,其他学生边听边记录关键词,总结新闻大意,并让学生就这些新闻发表看法,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差异、大国风范和科技进步等,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形势、国家实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增强民族自信心。

3.3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立体课堂

课程思政对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要求。传统注重听力内容的理解和听力技能训练,以教师讲授和浅层次的互动为主的模式亟待改革。在课程思政理念下,课堂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听懂材料、提高听力技能,还要通过课前预习、课上讨论、思辨、小组合作和课堂展示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分析、推理和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同时学会对材料的信息进行判断和评估,实现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的同步提升。比如,第二册第2单元的主题是weather report。教材内容对部分学生而言稍简单,老师可从天气引申到相关环保的话题,适当拓宽知识宽度、深度和难度。课前,让学生们观看BBC《自然与环境》系列纪录片,让其思考天气变化与自然环境及人类的关系。课上,先完成教材听力内容后,收听近期有关环境保护的新闻,增加讨论环节,让学生探讨: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如何从自身做起来保护环境?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很多好建议,如绿色出行、节约用电、少用一次性用品、垃圾分类、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等等。一系列的提问、讨论、展示甚至小练笔等活动,看似挤占了有限的课堂时间,但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提升了学生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同时还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跨文化意识以及思想道德素养。

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和教科书,在教学模式日趋丰富的形式下,教师应时刻紧随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信息时代背景,将听力课堂延伸课外,线上线下结合构建立体课堂,增设自主学习环节、建设网络学习平台,线上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听力资源和学习素材,辅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线下,教师还可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定期开展社会服务,甚至将专业班级的主题班会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教师也可线上线下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如“中西礼仪”、“中外教育对比”等,通过立体式的教学,寓教于乐,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验思政教育的内涵,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

3.4 改革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

落实英语听力课程思政的效果,其考核评价方式也需做相应变革。从过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查,转向人文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当前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的考核方式中,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和课外自主学习表现。自主学习,学生要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听力训练任务。比如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听力材料内容,制作介绍中西文化对比的PPT或小视频等。课堂表现,不仅有出勤记录和课堂互动,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辨能力、日常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参与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情况。终结性评价以试卷考查,需要老师精心挑选听力素材并设计合理的题目,既要考查学生的听力水平,又要加大对学生思辨能力、跨文化对比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的考查力度。比如期末考查的听力试卷,我们以中国嫦娥五号发射的新闻为素材,除了设置填空题,考查学生速听速写能力,还设置了简答题,考察学生对国家科技发展的专注度,感受祖国的科技进步。通过改革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切实提高学生对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视和投入,让听力教学形成有效闭环,将课程思政的效果落到实处。

4 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英语听力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就是在符合英语教学规律和新时代高职师范生特点及英语专业特性的前提下,探索出多元途径,实现传播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体现育人本质,真正做到守好一道渠,管好责任田,全方面、多角度、复合模式地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大 学生。

猜你喜欢
英语听力课程思政听力
趣味英语听力 How to Live a Greener Life
趣味英语听力:How to Live a Greener Life
趣味英语听力Smart Home Devices◎
趣味英语听力:Top 7 Most Common Types of Bread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