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璟瑶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基本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有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选修课程有综合素养课程和劳动就业课程。近年来,通过国家级、省级精品课、优质课的建设,课程结构和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部分课程建设了课程网站,建设了课程配套相关文件,出版了对应教材。但与此同时,时代的发展与职业技能的不断升级又对课程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中职学校亟需建立适合自身体系发展,即诊即改螺旋式上升的课程层面诊断与改进体系,从而推动课程质量不断提升。
经过实践与研究,确定课程层面诊改的整体思路是建立机构、完善制度、打造双链、构建循环。
建立机构:课程诊改成立了学校、教学系和课程三级机构,分别负责三级课程诊改工作。
完善制度:基于8字质量改进螺旋,构建了质量体系框架,重新梳理了课程相关制度,将诊改融入日常,查漏补缺,动态调整,重点制定了课程层面教学诊改制度。
打造两链:打造目标链,在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课程十三五建设规划》;教学系分别制定《教学系课程十三五建设规划》并进行目标任务分解;每门课程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明确目标、对照标准制定了计划和措施,形成了课程建设的规划链。
打造标准链,整理国家相关的教学标准,完善学校的课程建设标准,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分类进行梳理。最终编写了各专业课程标准,形成课程标准体系。
构建循环:构建课程建设“8字”质量改进螺旋和课堂教学“8字”质量改进螺旋。
1)课程自主诊断。基于课程诊断指标体系,各课程每学期结合业务平台数据,开展课程自主诊断,方式为依托学校“一系统,两平台和多模块”诊改系统,对教学过程数据进行源头采集,及时掌握和分析课程教学状况,实施动态监测,强化预警功能,做到精准诊改。(1)课程诊断指标体系。由5个诊断纬度组成,共47个诊断点。分别是课程设置与规划、课程团队、课程资源环境、课堂教学情况、课程目标达成度及评价。学期末,根据各业务平台即时采集的数据,依据课程诊断点,得出每门课程自诊得分。(2)生成课程画像。教学诊改大数据分析平台自动生成画像,从画像中可以观测每门课程的全部数据,如课程的基本情况,课程自诊得分及全校的平均分。(3)查原因改问题。根据课程诊改画像进行数据分析,各课程根据数据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指定责任人和完成截止时间。(4)自诊报告的撰写。根据画像和数据分析结果撰写自诊报告。两轮自诊课程全部根据画像完成自诊报告。学校根据各课程画像,对全校自诊课程进行整体数据分析,并对所有自诊课程5纬度进行分析。仔细分析薄弱项诊断点找到原因,如:智慧课堂涉及的诊断点得分太低,差距大,原因是智慧课堂上学期才在全校推广,使用情况不太理想,还需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后编写全校课程建设质量报告,查问题,找原因,制定措施,进行改进。2)常规教学诊断。基于课程教学标准,学校对课程管理、教学运行和课程考核进行监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检查分为阶段教学检查和日常教学检查。
日常教学检查,加强了督导检查和质量提升,逐渐形成了以学校督导、教务督导、教学系督导的三层督导体系,形成了日检查、周汇总、月排名的常规督查制度。
经过第一轮课程层面的诊断与改进情况分析,发现以下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进行改进,取得明显的成效。
1)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对接程度不够。针对诊改问题,着手进行了第一轮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开发相关专业课程,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企业专家参与到课程开发与建设中。形成课程标准、课程蓝图、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计划等全套课改资料。课改课程全部都建设课程网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从两轮自诊数据可以看出,第二轮自诊课程设置与规划平均得分3.58分,比第一轮提高了79%。2)课程团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为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以老带新传帮带,完善青年教师听课制度,鉴于教师下企业锻炼少,完善教师下企业的相关制度,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一线进行岗位实践。加强科研管理,将诊改融入教研活动,修订了教研指导意见,并根据“找问题、查原因、订措施”的思路修改了教研活动表。经过一轮诊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都大幅度提高,近两年在全国和全省各类教师比赛中屡获一等奖。教学改革还为教研提供了内容,诊改后的两轮自诊数据也可以看出成效,课程团队这个纬度的分值有所提高。3)各专业没有系统的课程标准。为进一步落实课程标准,完善课程体系,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下企业调研课程教学内容,统一修订课程标准并装订成册,为课程教学提供了诊断依据。4)课堂教学情况不太理想。针对该问题引进智慧课堂教学平台,智慧课堂是基于互联网环境下,顺应现代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智慧课堂的应用,通过手机可以做到课前推送教学资源,建设学习任务,课中创建教学活动,课后及时反馈,教学日志移动化,方便教师填写教学日志。上完课,学生手机移动端立即可以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同时邀请多位专家到校为教师做专题培训。这些举措促使教师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的获得感增强,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课程资源有待于丰富。加大课程资源建设资金投入,升级学校课程资源建设网站,丰富课程资源,举办实训工作页比赛。加大教师信息化培训力度,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边使用、边更新,确保资源的有效性。
经过课程层面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又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层面的教学诊改是中职诊改的核心工作,课程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核心,课堂是教学的前沿阵地,是质量生成的关键环节,教学质量提升将是中职学校一直不断向上提升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