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亿
(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城关中学,贵州 遵义 564300)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逐渐深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规则意识,促进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实现体育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全面挖掘了初中体育教学的社会功能价值。
规则就是人们达成共识的、共同遵守的准则。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涉及比赛规则、游戏规则、规章制度等[1]。强化规则意识的培养,能够保障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很好约束和制约,强化体育教学有效性。现代社会的运转离不开规则,个体参与社会活动或者外界交流中,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可以说,规则是保障所有社会活动有序开展的关键性保障和基础。初中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接班人,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规则意识,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和社会文明进步。因此,要强化初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良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相关规则,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初中体育教学引起实践性、多元互动性等特点,在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教学中体现出来极大的优势功能作用。因此要积极促进规则意识培养和体育教学的有效融合,强化规则教育的高效性和实用性。
1)保障规则的可行性。在制定规则时,要保障规则的细致化、合理性和可行性,要符合体育教学需求和学生心理诉求等,不能过于笼统,让学生无所适从。例如,对学生的课堂形象规则要细致化,如着装的具体标准、课堂行为等进行明确规定,才能保障体育规则的有效落实。
2)保障规则的有效执行。为了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其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教师要做到令行禁止,对制定的相关规则进行认真对待,保障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严格执行,才能进一步提升体育规则的公信力和威信力,强化学生对规则的自觉遵守。
3)积极的评价方法。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较为敏感,尤其是对教师的评价更加关注,教师积极或者消极的评价,会对学生学习心态、态度等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时,教师尽量采取积极的方式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对其遵守规则的行为进行巩固和强化,对其今后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针对具有良好的规则意识的学生,进行及时积极的评价,对于违法规则的学生,可以采取暗示的方式,可对学生警示,引导正确的行为习惯[2]。
4)抓住培养关键期。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对世界具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心智发展、社会阅历还不成熟,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情感表达方式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动态性发展状态。基于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抓住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关键性时期,强化规则意识培养策略应用的有效性,提升规则意识构建的效率,在持续性的强化过程中,实现规则意识的内在转化,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不自觉地指导。
1)鼓励师生共制规则。初中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对各项活动体现出了较强的参与积极性;而且初中学生开始出现叛逆心理,容易对体育教学中的各种教条化的规则产生逆反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规则的制定,在共同商讨下,达成师生之间的共识,可以强化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增强其对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也能够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例如在进行投掷沙包的运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赛规则,如比赛形式、评分标准等规则进行商讨制定,突出体现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强化学生对相关规则的执行了[3]。
2)教学内容的优化。在体育课程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科教育和规则教育的有效融合,把规则教学渗透到学科案例教学中去,把理论化的规则转化为形象化的事件,强化学生的具象化认知。此外还要注重对体育考核标准的严格执行,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处罚,强化学生对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认知,使其更加自觉地遵守规则。例如,在进行篮球技能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对篮球比赛规则进行直观化讲解,并对不遵守规则的严重后果进行演示,如容易在运动中受伤,扰乱比赛秩序等,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觉遵守体育比赛规则的行为习惯[4]。
3)榜样作用的应用。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敏感时期,教师、同学、家长的行为对他们会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遵守规则的榜样,充分挖掘榜样的强大作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引导。其中包含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同学的榜样作用。前者主要是指教师要起到良好的带头模范作用,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还要注重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对各项规则的自觉遵守,如合理着装、按时集合,以及体育活动规章、考核纪律等[5]。后者主要是指对学生体育学习中的日常表现监督,对自觉遵守规则的同学进行表扬,对违反规则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处罚,利用同伴的影响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
4)检查评价机制的应用。只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自觉遵守相关规则。规则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并按照他律上升到自律的顺序逐渐形成[6]。在教学前提,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检查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科学性检查和评价。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到评价标准的制定活动中,从而强化学生对该评价机制的接受程度。教师可以按照该评价标准,对学生日常体育课堂的表现进行监督和评分,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强化评价全面性和有效性。通过科学合理的检查评价机制,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自觉遵守相关规则,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久而久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促进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越来越呈现有序化特点,对人们的规则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性的系统化培养过程,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合理的课程规划,促进体育学科教育和规则教育的有效融合,把规则意识培养渗透到学生学习各个环节,为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创建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