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挫在因袭与革故之间
——笺释陈独秀诗八首

2021-04-14 19:18:35楼世芳
东吴学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旧体诗陈独秀

楼世芳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老虎桥监狱,1937年8月出狱。晚年作文字学研究。有《独秀文存》行世。

陈独秀1903年开始发表旧体诗,生前无诗集问世。2003年,安庆“陈独秀学术研究会”正式编注、出版《陈独秀诗存》。(1986年编印《陈独秀诗选》仅作内部资料交流)。此刻离独秀逝世已60年。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其盖棺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段,一直未被论定。

陈独秀自幼熟读《文选》,17岁院试中秀才。1903年8月7日,章士钊等人主持的《国民日日报》正式创刊。8月9日即发表了陈独秀《哭汪希颜三首》,这是他公之于世的第一组旧体诗,也标志独秀始从康梁派转向革命派。此后,从盛年哭友,到辛亥革命前夕隐居杭州的“委巷佳人”,再到新文学运动前夜的“夜雨狂歌”,陈独秀效仿日本维新人士西乡隆盛,先是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反清大潮,辛亥革命后又掀起新文化运动的滔天大浪。“驰驱甘入棘荆地,顾盼莫非羊豕群”(《题西乡南洲游猎图》),便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男子立身唯一剑”(同前),从1903年—1916年的13年时间里,陈独秀共创作、发表了28题,79首旧体诗。此刻,旧体诗无疑是他手中刺向满清王朝的一柄利剑。

1910年前后,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夜,陈独秀也处在革命生涯的十字路口。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当时已星火燎原。当同盟会绕过陈独秀,而吸纳了除他(任总会长)之外的“岳王会”全部班底的时候,独秀却不作公开抗争,只是隐居杭州,形同“委巷佳人”,开始反思1903年来他所扮饰过的重要角色:他曾在安庆筹建“安徽爱国社”,又被章士钊秘密引荐加入反清“暗杀团”,终因其手段“残忍与野蛮”而作罢;陈独秀在“大义”上,固然支持同盟会的排满目标,但并不意味着务必在组织上服从同盟会。陈独秀这样的特立独行者,绝不会满足于在革命舞台上“跑龙套”。作为革命史“本纪”级人物的陈独秀,他自有其政治选择的自主性与独立性。纵然“委巷独笙”,也不宜单纯地解读为“消极”、“苦闷”,更不应误解为无病呻吟式的感伤或脆弱。相反,倒更应尊重陈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忠诚与责任,同时也预示着陈从青涩的革命家向更具文化震撼力的言论家角色之转换。新文化运动最终选择了陈独秀。

当然,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发起者暨倡导者,陈独秀对待旧体诗的立场并非始终如一。从五四运动前后的陈独秀,再到三十年代老虎桥监狱内的陈独秀,他经历了两次自我否定。

1916年秋,文学革命事起。陈独秀深信故国文学已“病入膏肓”, “古典主义当废”,但又对当时《新青年》刊发的谢无量的旧体诗赞不绝口,赞美为“吾国人伟大精神犹未丧失也欤。”同为新文化运动干将的胡适,当时虽留学美国,但一眼看穿陈的摇摆,不免质疑陈“难免自相矛盾之诮”(《通信》 “胡适白”《新青年》第二卷第二号)。于是,在对待旧体诗的态度上,陈很快向胡靠拢,达成默契。在胡看来,“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文字形式新陈代谢的历史”,故文学革命症结在文学工具(文字)之改革,便随即提出 “八事”主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其中“不摹仿古人、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直击旧体诗要害。陈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所谓三大主义,立誓把“旧文学、旧政治、旧理论”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上连根拔起。于是,往昔的利剑被束之高阁,陈独秀拖着“四十二生的大炮,”走上了文学革命的疆场。旧体诗从此在《新青年》刊物消失,而从1917年-1934年的17年时间里,陈独秀也硬是熬着没写一首旧体诗。这是陈的第一次自我否定。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陈、胡两人对学术与政治关系的分歧开始显现。胡适认为,新文化运动只需做两件事:一是“普及”,二是“提高”。或曰,“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若干年后,胡适去南京老虎桥监狱探望陈独秀时,还责备陈独秀“你专心于学术多好,偏要当政党领袖,结果……”但陈毕竟不是闲适文人,他的骨子里是具有使命感的斗士,不仅积极倡导新文化、新文学,且身体力行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既要研究问题,也要高谈主义,实际上自1920年起,他已经与李大钊一起,从政治上、理论上、组织上组建了中共。为此,他一生多次被通缉,五次坐牢。1932年10月被捕后判刑13年,盖因1937年南京遭日寇飞机轰炸而被营救提前出狱。陈独秀出狱后断然拒绝任何政党和组织的邀请,孑然一身到了长江上游的江津,定居在鹤山坪的朋友家里。作家台静农与其父亲台兆基曾去探望。“坐起忽惊诗在眼,醉归每见月沉楼”,这是当年陈独秀赠台氏父子的联语。虽是陈的早期集句,但此刻拈出,别有意味。此时在陈独秀眼里的 “诗”,已不是他1917年写的 “丁巳除夕歌”,更不是文学史里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神女”之类的白话诗。所谓 “诗在眼”,显然是继“金粉泪56首”后一发而不可收、如东去长江一版的浩荡之气,是中国文学史自《诗经》以降绵绵不绝的千秋血脉。

自1934-1942年陈独秀去世前的8年间,陈共创作旧体诗20题,79首,其中“金粉泪56首”是1934年陈独秀在狱中创作的旧体诗集,大多信笔拈来,率性而作。全集以“此身犹未成衰骨,梦里寒霜夜渡辽”起笔,以“幸有艰难能炼骨,依然白发老书生”收尾。可以说,这是陈独秀憋闷了16年,第一次重新用旧体直抒胸臆。对陈而言,此时的旧体诗更像是他曾钟爱的陈年老酒。尽管包装无改,但老瓶里灌的,确是当年珍藏的佳酿。他因此自封为“醉乡元戎”(《寒夜醉成》)。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陈将其亲手轰翻的“旧文字”、“死文学”,又亲手扶上了文学殿堂。这大概是羁傲不驯的陈独秀一生中的唯一“屈服”,一次没有“自省书”的悄悄 “变节”。但也无妨,正是这样的“忽然惊起”,才一眼看到了自己久已不为,却又在内心难以割舍的旧体诗。这样一来,便把曾连根拔起的旧体诗重新植入了文学史土壤,接通了曾被自己斩断的人文血脉。可见,所谓文学革命,未必能任由个人意志。胡适也好,陈独秀也罢,概不例外。在旧体诗面前,这是陈独秀的第二次自我否定。17年前文学革命的锐气,已消磨殆尽。多年后,蔡元培先生逝世。陈独秀在《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中对当年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作了如斯陈述:“总之,道德是应该随时代及社会制度变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道德是用以自律,而不是拿来责人的;道德是要躬行实践,而不是放在口里乱喊的,道德喊声愈高的社会,那社会必然落后,愈堕落……“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之必然的产物,无论是功是罪,都不应该专归到那几个人;可是蔡先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关于重大问题,时论既有疑义,适之不在国内,后死的我,不得不在此短文中顺便申说一下,以告天下后世。”但他没有提到新文学,更没有对旧体诗的文化革命。世纪初轰轰烈烈的“新文学公案”,乃至旧体诗的“恩仇”,就这样被悄悄地 “私了”。

题西乡南洲游猎图①本处所选诗篇皆录自皆录自《陈独秀诗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版。此是一首题画诗,刊于1903年8月17日上海《国民日日报》,系陈独秀参与编辑该报后第二次公诸报端的旧体诗。西乡:即西乡隆盛(1829-1877),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改革家。最后虽兵败身死,但由其促成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民族深受其惠。陈独秀以此自励,放眼晚清,虽“顾盼莫非羊豕群”,亦必效仿西乡,仗剑去国,慨然而入“荆棘地”,宁可牺牲小我,也要成就天下大业。

勤王革命皆形迹②勤王:旧指朝廷有危难时,各地将帅等出兵救援王朝。,有逆吾心罔不鸣③罔:无,没有。。

直尺不遗身后恨,枉寻徒屈自由身④颔联:直尺、枉寻,系“枉尺”、“直寻”之参差倒用。典出《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枉意犹为屈,直意犹是伸。八尺为一寻,屈一尺而得伸八尺,指小有所屈而大有所获。或曰,以一时之屈,得终身之伸。。

驰驱甘入棘荆地,顾盼莫非羊豕群。

男子立身唯一剑,不知事败与功成。

感怀二十首⑤《 感怀二十首》是陈与高君曼从安庆出走,同居于杭州期间(1910年前后)所做。既可视为陈在行动上与孔教旧礼的决裂,亦可解读为对反清排满以来自我角色的反思。诗成后交由上海《民立报》编辑王无生,初部分发表于1911年1月5日《民立报》副刊,后于1917年5月1日在《丙辰》第三期上全帙发表(见《陈独秀诗存》编者注)。时王无生已殁,陈独秀亦已在新文学革命中金盆洗手,与旧体诗作别。

(其一)

委巷有佳人⑥委巷:借指民间。语出《礼记.檀弓上》:“小功不为位也者,是委巷之礼也。” 郑玄注:“委巷,犹街里,委曲所为也。”,颜色艳桃李。

珠翠不增妍,所佩兰与芷。

相遇非深恩,羞为发皓齿。

闭户弄朱弦,江湖万余里①闭户两句,身虽处委巷,心犹在万里江湖。。

夜雨狂歌答沈二②此诗刊于1915年7月1日《甲寅杂志》第1卷第7号,署名陈仲。沈二: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吴兴人,书法家、诗人。1910年前后,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时与之相识。两人一见如故,不时把盏谈诗,吟咏唱酬。“夜雨狂歌”,似乎预感一个大时代即将到来。“喝日退避雷师吼,两脚踏破九州九”——尽管陈独秀此时不可能预知时代的未来的走向,更无法预料自己在即将开始的文学革命中所起的作用,恰恰是沈尹默向蔡元培力荐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由此在上海创刊、在北大新生的《新青年》,得以擂响文学革命的战鼓。在这面大旗下,胡适、鲁迅、郭沫若、周作人、茅盾等一大批新文学作家由此走上了历史舞台。

黑云压地地裂口,飞龙倒海势蚴蟉③蚴蟉:亦作蚴虬。蛟龙屈折行动貌。汉贾谊《惜誓》“:苍龙蚴虬於左骖兮,白虎骋而为右騑。”。

喝日退避雷师吼④雷师:神话中主管打雷的神。《楚辞.离骚》:“鸾皇为予先戒兮,雷师告予以未具。”,两脚踏破九州九。

九州嚣隘聚群丑,灵琐高扃立玉狗⑤灵琐:古称宫门或庙门。扃:自外关闭门户的门闩、门环等。玉狗:神话中守天门的狗。李贺《绿章封事》诗:“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

烛龙老死夜深黝⑥烛龙:神话中的神兽。在西北无日之处,人面龙身,衔烛以照幽明。典出《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有神,人面龙身而赤……是烛九阴,是谓烛龙。,伯强拍手满地走⑦伯强:亦作伯彊。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风神。《楚辞.天问》:伯強何处?惠气安在?一说,伯強为疫鬼名,所至伤人。清陶澄《当新安吏》诗“:有时血如雨,疵癘见伯彊”。(参阅闻一多《天问疏证》)。

竹斑未泯帝骨朽⑧竹斑:系斑竹的倒用,斑竹产于湖南,亦称湘竹,上有泪痕。相传湘妃(舜的两个妃子)闻舜帝崩,寻至湘水,泪下染竹成斑。晋张华《博物志》卷八“: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来此浮山去已久⑨浮山:山名,此系泛指,无根基之山脉。。

雪峰东奔朝岣嵝⑩岣嵝:山名,为衡山主峰。神话传说,夏禹王曾在此得今简玉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芙蓉峰……《山经》谓之岣嵝,为南岳也”。,江上狂夫碎白首。

笔底寒潮撼星斗,感君意气进君酒。

滴血写诗报良友,天雨金粟泣鬼母⑪金粟:金钱及粮粟。鬼母: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名。虎头龙足,蟒目蛟眉居于南海。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鬼母》:南海小虞山中,有鬼母能产天地鬼。一产十鬼,朝产之,暮食之。。

黑风吹海绝地纽⑫黑风:昏暗无光的大风。地纽,大地的纽带。古人以为地是方的,四角须以纽带维系。亦称地纪。,羿与康回笑握手⑬末句,羿:古代神话中的神射手,传说唐尧时十日并出,人间苦不堪言。羿射落其九,人间重回安宁。(《淮南子.本经训》) 康回:即共工,传说中的天神。屈原《楚辞.天问》:“康回冯怒,地何故以东南傾”?(冯怒,大怒、盛怒)。“昔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位绝。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天文训》)。羿和共工都是具有叛逆性格,以破坏旧秩序而著名的神话人物。。

《金粉泪56首》选二⑭金粉泪56首,是陈独秀在南京老虎桥监狱关押期间所做。南京史称“六朝古都(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金粉之地”。故全诗以金粉泪命名。末署“所谓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没有署名,没有盖印。由其挚友汪孟邹探监时带出秘藏保管。1953年2月,汪将手稿上交,现存于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全诗均系七言绝句吟成,每首一事、一题。这是陈在沉寂了十七年后,首次用旧体诗抨击时局,直抒胸臆。并主张“青年人想写诗,最好先读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了解一些诗味,然后动笔,想来会有近益的”。(濮清泉《我所知道的陈独秀》,原载文史资料选辑》第71辑)。全然“忘了”当年文学革命的宣言(所谓“三大主义”、“八事”云云)。“幸有艰难能炼骨,依然白发老书书生”,时过境迁,涛声依旧。其中况味,一言难尽。

(一)

放弃燕云⑮燕云:五代十国期间,后晋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借助外力做了儿皇帝。燕云十六州,地处今河北、山西两省的北部。此喻指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三省。时蒋介石宣称:“攮外必先安内”,故有“战马豪”之说。陈独秀恨不得亲上前线:“此身犹未成衰骨,梦里寒霜夜渡辽”( 辽,指东北三省),是“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的反用。战马豪,胡儿醉梦倚天骄⑯胡儿、天骄:汉时,称匈奴为“胡儿”。匈奴则自称“天之骄子”。。

此身犹未成衰骨,梦里寒霜夜渡辽。

(二)

自来亡国多妖孽,一世兴衰照眼明①妖孽:原指物类反常的现象,多被视为不祥之兆。《礼记·中庸》:“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自三国起,在南京建都前后六朝,近400年间,多亡国之君,陈一概视为妖孽。所以一世兴衰,历历在目(过眼明)。现东三省被占,国民党又不抵抗,岂非亡国之兆?。

幸有艰难能炼骨,依然白发老书生。

和斠玄②斠玄:即陈中凡(1888---1982),原名陈钟凡,字觉元,别号斠玄。著名社会科学家,学者。斠,音“教”,古时的量器。陈中凡是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时的学生。1936年8月,陈独秀无条件出狱。曾在陈家小住。期间“各方面来慰问的人很多,也有送赆仪的,他一概不受,唯有北大同学和旧友的略受少许。还有许多人和他交换政治意向,尤其是周佛海、陶希圣等,常请他吃饭,参加他们所谓的‘低调座谈会’。先生始终毫无表示,他们无可奈何。”(陈中凡《陈独秀先生印象记》1942年9月重庆《大学》)月刊9月号)——转引自《陈独秀诗存》。为之陈中凡赠陈独秀一诗“:荒荒人海里,甛目几天民?侠骨霜筠健,豪情风雨频。人方厌狂士,世岂识清尘?且任鸾凤逝,高翔不可驯!”。“莫气薄大地”,即陈独秀原韵奉和。在与友人的唱和酬酢中,迸发出“龙性”难驯的激情。以卓荦不群、傲然挺拔的气概,挺立于狂飙逆流之中。兄赠诗原韵

莫气③莫气:暮气,日暮的气象。薄大地,憔悴苦斯④斯:这,此,这个。民。

财狼骋郊邑,兼之征程频,

幽幽道路上,白发污红尘。

沧溟何辽阔,龙性岂可驯。

寒夜醉成⑤这首诗与另一首《病中口占》,均初见与1986年2月12日《团结报》(民革中央机关报)刊发的张君宝《陈独秀晚年的诗》一文,系其晚年流寓江津时所作。当时物质极度匮乏,生活十分艰辛。但诗人孤桑撑风,酒兵百战,独秀于生命的黄昏。

孤桑好勇独撑风,乱叶颠狂舞太空。

寒幸万家蚕缩茧,暖偷一室雀趋丛⑥雀趋丛:“为丛驱雀,为渊驱鱼。”比喻为政不善,把敌人推向有利的方面,反而帮了敌人的忙。。

纵横谈以忘形健,衰飒⑦衰飒:衰败、衰落。唐张九龄:《登古阳云台》:“庭树日衰飒,风霜未云已”。心因得句雄。

自得酒兵鏖百战,醉乡老子是元戎⑧元戎:主将。四。

书赠同乡胡子穆诗⑨此诗初见于1987年8月《革命史资料》总第七期。胡子穆(1892—1956),号国鏐,祖籍安徽休宁。曾在日本留学,与陈独秀友情甚笃。抗战期间流寓江津,与陈独秀同住郭家公馆(客栈)。原诗没有题目,为其子胡庆臻发表时后加。(引自《陈独秀诗存》编注)。

嫩秧被地如茵绿,落日衔天似火红。

闲依柴门贪晚眺,不觉辛苦乱离中。

猜你喜欢
旧体诗陈独秀
“体育”一词概念流变与当代“体育旧体诗词”的生成
老舍的旧体诗
中华诗词(2022年8期)2022-12-31 07:39:36
重返旧体诗世界的鲁迅
中华诗词(2022年4期)2022-12-31 06:22:18
旧体诗词的现代走向
中华诗词(2020年5期)2020-12-14 07:44:52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汉语世界(2016年2期)2016-03-14 20:06:38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青年杂志》刊发旧体诗现象新论
长江学术(2015年1期)2015-02-27 07:11:09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
百姓生活(2012年10期)2012-04-29 14:5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