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域下的习近平风险治理观 *

2021-04-14 18:51宋效峰
新疆社科论坛 2021年4期

宋效峰

当前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特别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诸多非经济因素的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①外部发展环境蕴含着更多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转危为机。习近平风险治理观立足世情国情,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历史纵深来考量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互动,并从中提炼出把握和应对风险的规律性认识与思路,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全球化是习近平风险治理观的重要立论依据

可以说,人类是在风险中推动历史进步的,而且这种风险呈不断增强之势。②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风险社会,这种风险与现代性相联系,或者说是现代性的后果。反映在物质层面上,工业化及其相关的技术、制度因素放大了现代社会的风险——工业现代化进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紧张,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后果,使得突发事件增多、不确定性增强;特别是在资本逻辑的强大作用下,世界市场扩张的无序性潜藏着深刻的危机与风险因素。

工业现代化与当代全球化进程叠加在一起,加速了全球风险社会的到来。一方面,全球化使得人员、物资、资本、信息等跨境流动方便快捷,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交流融合,加深了彼此间的相互依赖。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使得风险能够更为迅速地扩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同时,更多的风险源由于全球化被激发出来,其复合作用加剧了风险的后果。可以说,风险的全球扩展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其影响往往超越地理、社会和文化边界,没有哪个群体或国家能够完全置身事外。如何规避和减少风险,越来越成为个人、组织乃至社会、国家存续与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此,迫切需要从观念、制度和实践层面构建有效的风险治理范式。

当前,全球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世界正处于深层次变革与调整的关键时期,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相互交织碰撞,全球社会的风险程度进一步加深,其中,全球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严重,全球治理在许多领域遭遇困境,风险社会的某些指征更加凸显,所谓“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不断上演,2020年暴发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便是一个典型例证。由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相互影响更加深刻,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对中国发展与安全的影响也比以往更加显著。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外部环境,风险治理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风险治理具有突出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前瞻性特质,从时空维度看,习近平风险治理观不仅聚焦国内层面的改革发展稳定,还着眼国际层面的风险源头和影响变量,并把二者联系起来而作出整体性判断。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全球化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所处历史方位,从理念、制度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创新发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风险观。

二、习近平风险治理观的方法论意义

(一)坚持辩证思维,促进风险向机遇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判断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各类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可谓“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③从外部环境看,以联合国体系为代表的全球多边主义面临挑战,世界贸易组织、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重要的现行多边机制遭到破坏,国际秩序的不稳定性上升。一些西方大国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意愿及能力下降,国际社会担心当今世界可能因领导力缺失而掉入秩序动荡、公共产品匮乏的“金德尔伯格陷阱”,特别是美国针对中国的战略遏制升级,并从贸易、科技蔓延到意识形态等更多领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一些国家更是试图“甩锅”和孤立中国,对中国构成较大的外部压力。

从辩证的观点看,上述危机和变局也为中国引领全球治理变革提供了契机。通过扩大开放合作、践行多边主义特别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全球抗疫、拓展合作共赢“朋友圈”、推动全球治理等具体领域积极作为,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建设性,特别是在2020年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的背景下,中国成为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充分发挥治理优势,不但有效控制了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还日益成为全球卫生公共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为全球合作抗疫作出表率和贡献。

(二)运用整体思维,同时善于把握主要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世界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整体性地看待和应对风险挑战。国际秩序的再造必然伴随矛盾与挑战,世界多极化趋势集中呈现为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围绕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对于处在历史交汇期的中华民族而言,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④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⑤这些风险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它们既有内源性的,也有外源性的。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之间联动效应明显,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

对此,需要秉持系统、整体、全面的治理思路,及时阻断不同领域风险之间的转化。一方面,针对风险所具有的系统性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建构起整体风险治理思想。⑥另一方面,他强调在统揽全局的同时又要聚焦重点,通过把握主要矛盾和重大矛盾来实现抓纲带目,“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⑦从外部风险源来看,影响世界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其中大国关系的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些大国囿于自身民粹主义和单边主义思维,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交往所造成的冲击,大国战略博弈加剧。在未来,既有大国与新兴大国的关系走向,会成为影响中国核心利益的主要环境变量。面对成长过程中日益凸显的阻力和打压,中国需要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与耐心,主动塑造大国关系并探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行路径,延长和维护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坚持底线思维,常怀忧患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世情国情,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恪守底线思维原则。所谓“底线思维”,是忧患意识、预防意识、前瞻意识、责任意识和回应意识的综合体。⑧其中,底线思维与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的,底线思维绝不意味着被动地抵御风险,而是主动认识和把握风险,进而精准制定应对策略。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制定政策要充分估计最坏的可能性,做最充分的准备。中国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大国,更要居安思危,始终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

准确预判风险所在是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前瞻思维能力,深入研究国内外重大风险演进的规律性,加强对各种矛盾问题的预测、预警、预防,做到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凡事“预则立”,应把防范环节置于突出位置。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未雨绸缪才能做到有备无患。特别是管理和驾驭全球化带来的新型风险,需要有应对和化解挑战的“高招”,以避免局部的风险挑战出现系统性升级,尤其要避免国际上的矛盾风险挑战演变或传导至国内层面⑨,从而把握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权。

(四)运用马克思主义斗争思维,勇于战胜风险挑战

从历史的角度看,斗争思维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的制胜法宝。凡是危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危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特别是那些企图分裂中国的行径,都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直至取得斗争胜利。为此,需要培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坚持原则性与策略性相统一,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除了具有敢于斗争且善于斗争的本领外,还要具有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导的斗争策略,学会辩证区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因而,在斗争中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坚持“转化论”,关注量变引起质变;坚持战略判断与战术决断、斗争过程与斗争实效相统一;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例如,2020~2021年中国政府先后在对台军售、涉疆问题上决定对美国、欧盟相关实体和个人实施制裁,便体现了上述斗争要求。当然,我们所进行的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发展的正义斗争,并不是去主动树敌、激化矛盾。⑩

三、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需要加强风险治理

(一)总体国家安全是风险治理的目标指向

风险与安全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对的,实现并保持一定水平的安全状态,是风险治理的价值指向。当前,中国尤其需要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因为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目的。在全球化时空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也在不断发展,其内涵体系包含了国家安全所呈现的主要形态,诸如新技术因素催生的互联网安全、生物安全等新领域。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反映在顶层设计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从而完善了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力开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从风险治理角度看,要防止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矛盾风险向政治领域转化,更要防范各类风险挑战内外联动、累积叠加。就外部环境而言,国际安全是实现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依托,为此需要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同时,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地区冲突与难民问题错综复杂,国际恐怖主义仍然猖獗;中国周边地区存在着朝核问题、钓鱼岛争端、南海争端、中印边界争端等热点问题,“三股势力”的跨境活动也对中国核心利益构成长期威胁;同时,全球化使中国的海外利益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海上通道安全直接关系到中国对外贸易和能源进口。这些都需要着眼于重大风险治理,构建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的安全保障和治理体系。

(二)防范外部风险传导,夯实经济安全基础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为此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等问题,抓好经济领域的风险治理。特别是随着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中国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当前,世界经济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萎缩的消极面仍然存在,总需求不足与总供给过剩的矛盾比较突出;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出现政治化、碎片化现象,保护主义蔓延,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风险加剧,需要着眼于我国金融安全,防范外部金融风险传导所带来的冲击。

鉴于外部发展环境出现的重大变化,中国需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促进各区域之间、城市和乡村、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在全球层面,应推动国际社会着力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问题,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针对全球范围内能源、粮食等具体领域存在的风险,要立足战略高度确保中国能源与核安全,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三)警惕趋于复杂的外部风险挑战,确保政治安全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政治模式客观上仍处于相对强势地位;一些西方国家及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周边地区策动颜色革命,攻击相关国家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政党制度,加大渗透和西化力度,对我国政权安全构成了潜在风险;美国的蓬佩奥等政客企图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割裂对立,挑拨我国党与人民的关系。基于此,对于新时代中国的政治安全而言,首先需要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守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避免出现冷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灾难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

当前维护国家统一和反分裂斗争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在台湾问题上,“台独”分子企图否认“九二共识”,挑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基础,并与美国等外部势力积极勾连,“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在香港问题上,“港独”分子在外部势力介入下屡屡制造暴乱,以及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基本法权威。为了保障“一国两制”事业特别是打击分裂国家等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确保爱国者治港,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颁布,2021年全国两会又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宗教等因素仍然具有很强的张力,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涉疆、涉藏等问题上屡屡发难,甚至对中国相关企业、机构和个人发起制裁。对此,在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的基础上,要坚决遏制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着眼文化全球化趋势,捍卫意识形态安全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当今世界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不同文明交流碰撞、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美国等西方国家主要采取干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宗教信仰、输出大众文化和俘获知识精英群体等机制进行文化渗透,从而对别国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乃至政治安全构成潜在风险和挑战。从传播路径或载体看,新媒体的兴起在某种意义上使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更为复杂,国际话语权竞争更趋激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及其治理,他站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主动权的战略高度,对新形势下推进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的必要性及路径做了深刻论述。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因而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内可以不断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对外则可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从国家内部看,民众越是认同自己国家的文化,就越能增进彼此的团结。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理念越是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就越有利于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在中国文化软实力增长过程中,需要积极应对有关风险挑战。例如,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平台,截至2020年10月,全球已有162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然而,近年来这类机构在美国、澳大利亚甚至瑞典等欧洲国家的运营受阻,原因是这些国家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将孔子学院这一正常的中外教育合作项目政治化,所谓“从事意识形态宣传、干涉学术自由”只是他们的一个借口和幌子,实际上是他们带着偏见看待中国的对外文化输出。

(五)把握全球发展趋势,推进风险社会治理

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做好全面社会健康管理、防控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中国在疾病控制和健康促进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得到了世卫组织等全球多边机构的肯定,在传染病全球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密切同世卫组织及相关国家的合作,主动同国际社会分享相关信息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验,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中国还一再表示将与世界分享安全的疫苗产品,并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签署协议,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为全球卫生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秉持全球视野,加强生态风险治理

对比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来自自然界的风险越来越不可忽视。在世界范围内,生态问题所带来的风险甚至不亚于战争、贫穷和饥荒。在近代工业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等突出问题,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一度恶化。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新发展理念,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近年来,中国持续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等专项治理行动,有效化解了诸多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生态环境难题。由于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均具有典型的跨国性和联动性,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尤其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担责任。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开阔的世界视野,要通过倡导打造绿色命运共同体,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所面临的生态风险。

在广义的生态安全中,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甚至足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物安全与卫生安全、食品安全乃至社会安全等领域密切相关,近年来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多发,便是这方面的突出体现。对此,需要全面研究全球生物安全环境、形势和面临的风险挑战,深入分析中国生物安全的基本状况和基础条件,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2020年10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明确了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坚持自主创新,防范科技安全风险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产业加快发展,全球围绕科技创新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科技领域的风险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当前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趋于紧张,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近年来美国政府对华为等中国公司的制裁便反映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着眼于中国的科技安全,在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同时需要强化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加强基础研究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掌握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并谋求非对称性竞争优势。为此,特别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积极引导和规范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脆弱性显著上升,相关风险和威胁不断增加。科技风险与其他领域的风险相互渗透并产生放大效应,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改造,使世界各国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从世界范围看,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逐渐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网络环境具有高度开放的特点,而相关的基础性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等少数国家手中,使世界其他国家的互联网发展始终面临不可控的风险。可以说,网络安全己经成为我国面临的最复杂、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同时,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公众反映心声和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网络舆情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战场,因此需要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2018年,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成立,从而加强了对相关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四、习近平风险治理观的理论归依

(一)重视风险治理的制度建设

在某种意义上,风险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其关键在于发挥制度优势、提高治理效能。新型举国体制凸显了中国应对风险挑战的根本制度优势,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在包括维护国家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疫情防控在内的重大风险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图1(a)为八角茴香的实体图,它生长快速产量高,且不易生虫害;图1(b)为莽草酸的平面分子结构图,六元环上有一个碳碳双键,环外连接有3个羟基和1个羧基.

构建风险防范治理的制度体系,需要落实主体责任,强化风险责任自觉。首先,从强化责任担当的角度看,当前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面临着长期和复杂的外部环境考验,只有从党的自身建设入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才能有效提高防范和抵御国家安全风险的能力。其次,从治国理政的内外部环境来看,腐败是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它存在造成我国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风险。“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精神,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反腐败斗争也是一个全球性课题,中国有必要积极参与全球反腐败治理,交流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反腐败经验,促进外交、司法等层面的反腐国际合作。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的风险挑战,我国需要进一步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首先,要充分发挥制度在指引方向、规范行为、提高效率、维护稳定、防范化解风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着眼于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构建,推进思路理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创新。其次,通过制度建设与治理效能之间的转化融合,来挖掘应对风险挑战的制度潜能。例如,在整合相关部门职责的基础上,2018年组建了国家应急管理部,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再次,在国际层面上,则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国际经济金融领域、新兴领域、周边区域合作等方面的新机制新规则建设,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

(二)倡导风险的协同共治

在全球化背景下,风险治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参与、协调有序的综合施治。除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外,风险治理还需要积极培育市场与社会主体,提高它们的自组织能力和自我规范能力,充分发挥它们的治理功能,尤其是发挥社会力量的补位作用。特别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调动多主体尤其是公众的广泛参与,推动形成社会合力,从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风险治理体系。对于个人和组织而言,则需要提高责任感、风险意识尤其是风险识别能力,提升相关行为和决策的理性程度。

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难以预知和控制的风险溢出边界,从而危及区域乃至全球,这迫切需要完善现有的全球风险治理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该方案能够凝聚包括世界各国、各民族在内的大多数人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上携手开展风险防范与治理,构建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共同体,突出体现了关于全球风险治理的中国智慧。当前全球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作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建设者,正积极为全球风险社会治理提供物质、规范等公共产品,促进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推动“中国之治”与“全球之治”的良性互动。

总之,中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和安全环境。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作为对马克思主义风险观的发展与创新,习近平风险治理观紧紧把握全球化脉搏,其内容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已成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行稳致远并引领全球风险治理的实践指南。

注 释:

①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8/24/c_1126407772.htm.

②龚培河,万丽华:《马克思主义历史进步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186页。

③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年,第65页。

④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0年第13期,第1页。

⑤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第4版。

⑥吴增礼,巩红新:《习近平新时代风险治理思想初探》[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7~11页。

⑧罗佳:《加强风险治理的三个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14日,第1版。

⑩鄢显俊:《以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思维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916/c40531-31353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