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1-04-14 16:07武文龙
浙江体育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体教体育院校学科

武文龙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体育教学部,山西 阳泉 045000)

高等体育院校是我国教育事业与体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2020年4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该意见指出,高等体育院校要参与到体育产业创新转型、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结构优化的事业当中,充分发挥多领域文化传承、多学科智库支撑、多项目资源积累的优势,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作出应有贡献。同时,高等院校应不断加强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体育赛事的举办水平,在中小学、竞技体校、社会体育组织形成的一体化组织体系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体教融合完善自身功能,提升体育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1 高等体育院校的现实困境

1.1 院校功能单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群众对体育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体育事业呈现跨界融合的态势,向着综合式体系发展。然而在全面推进体育事业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体育院校的单一化功能难以适应体育强国的发展需要。一方面,在《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仅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深化体育院校竞赛改革和充分发挥体育院校优势进行创新创业这三个部分与高等体育院校相关,并未提及到体育院校在体育事业中改革的优势与地位,造成体育院校在培养后备人才单一、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等方面并未得到指导和改善。另一方面,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呈规模式发展,15所体育院校的在校生已达15万人,在专业的设置上,除体育教育学外,新闻、管理、康复、经济等学科使体育院校发展为综合性大学。但在人才就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等方面呈下滑趋势,尤其是精英体育管理人才、体育服务人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竞争力不如以往。

1.2 体育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高

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涉及学科建设、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其主要目的是顺应国际、国内发展需要。体育学科的发展从初创、快速发展到形成基本框架,呈现出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体育与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的跨界融合,促使体育产业、体育组织管理的快速发展,运动人体科学与遗传学、力学等基础学科相融合,为竞技体育提供强大的支撑。但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尽管全民健身、体育强国的建设已深入人心,但体育学科地位低于其他主流学科,学科建设滞后于主流学科。在《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将师资队伍、创新人才、科研水平、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五个方面作为重点建设任务,也就是说,这五方面将作为评价高等院校的实力和水平的关键因素。而体育学科在高校中重视程度不够,处于非主流地位,高等体育院校仅北京体育大学一所211,同时相较于综合性大学,学科单一、办学层次不高、规模较小。

1.3 体育精神的培养不足

贯彻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的重点工作内容,蔡元培先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出将体育精神融入人格培养,即“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相互促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近年来,我国学生体质不断下降,尽管做出了多种努力,但其下降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体育参与率下降、体质健康等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大学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极其关键的时期,而体育具有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作用,因此,体育精神应始终贯彻于高等教育过程中。但在义务教育阶段,重文化轻体育,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中,体育能力仍处于泛化阶段,学习体育技能的能力、自发参与的动机水平都仍处于初级阶段,同时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专项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

2 高等体育院校的体教融合理念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体教融合是高等体育院校发挥人才培养、社会实践、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加快体育高等院校建设,丰富完善体育教育体系建设,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发挥其在项目开展、科研训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智库作用。

2.1 理念融合

高等体育院校凭借着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庞大的办学规模,立足于丰富的体育学科资源和悠久的历史,将相关学科进行融合,根据自身特色,完善办学理念、创新培训方式。一方面,鼓励高等院校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如教育局、体育局进行深入协作,围绕着后备人才培养、新型科学技术辅助训练、竞赛、体质测试等工作进行合作。如,南京体育学院辅助江苏省运动队的训练和竞赛任务,形成了“南体模式”,在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竞技体育结构优化和体育院校的创新转型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另一方面,鼓励高校充分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引入高等体育院校组织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活动,在科学指导、提供场馆、社会实践等方面给予帮助。通过体教融合,使高等体育院校在内容上进行创新,以科教结合、产教结合的理念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人才。

2.2 学科融合

体教融合有利于破除学科间的壁垒,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当下,体教融合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亟需解决,如产业运作、技术指导、项目发展、体育教育等,运用跨界融合和跨域治理的方式服务于学科发展,以提升学校影响力、成果应用水平、社会辐射力。《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对高等体育院校的定位不仅培养教练员、裁判员等优秀人才,同时更要以体教融合的理念为引领,破解“学科”与“术科”间的壁垒,以运动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体育学科优势服务于提升学科发展。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体育学科与新文科、新医科、新工科、新农科融合发展,依托于生物学为体教融合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新文科是指依托于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学科支撑,通过体教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文化传播、产业运作等方面,将体育赛事、文化娱乐、组织活动的时间与新文科相融合,促进体育学科的发展。新医科是指依托于生物学、医学等,在运动生理、体育生物工程、健康组织管理、选材评定、体育公共卫生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为学生健康、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指导方案。新工科是指依托于大数据、信息管理、工程学等学科与数字化训练、体育网络平台、体育场馆监测、竞技能力监控等方面进行融合,实现体育与新工科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融合、成果创新。新农科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面向新农村、新农民,对体育研学基地、村落传统体育、农村体育、体育特色小镇等方面价值探索,为打造体育实践基地、体育产业基地等提供理论指导。

2.3 方法融合

体育是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赛事、培训、传播等活动的社会聚众性行为,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因此在高等体育院校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中,着重以提升技能为主向以实践应用为主,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积极应用体教融合,从而培养出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人才。在教材为主导的教学中,由于体育知识更新速度快,尤其是竞赛规则、器材等方面,造成在高等体育院校传授知识过于陈旧。因此,高等体育院校应通过积极实践,创新教学手段等方式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如积极举办全国体育院校竞赛,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由于体育学科的规模与主流学科相比较小,因此在专业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更开放的办学理念,加强学生在体育赛事、培训、教学中的实践,实施书院制、导师制等创新体制,打造体育应用型知识体系。

3 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发展策略

3.1 秉承健康第一的理念,提升体育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在健康中国2030的背景下,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秉承着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围绕着体育与健康相关的事业、产业、专业建设,在科研成果转换上进行积极的改革,从而落实体教融合的政策。一方面,高等体育院校在课程、教材、科研方法上打破以往单一的教学内容,注重围绕健康服务、生活、保障、产业和环境五大领域,为培养体育人才、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供更为科学的循证。另一方面,高等体育院校应充分了解学科评估、人才培养、科研考核的发展趋势,将独立的学科相互融合,将人才校内培养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同时加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增强教学与科研要素与社会要素之间的融合发展。如通过创建俱乐部的形式,使青少年以及社会人才进入高等体育院校进行技能培训,完善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加强对体育健康产业的建设,运用体教融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体育资源效用,提高体育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3.2 依托于双一流平台,积极探索体教融合方式

在推进双一流的教育改革的事业中,高等体育院校凭借着学科融合的优势,在国家体育治理和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担负着重任。因此,高等体育院校应紧扣着融合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需求,以学科建设为主线,针对体育研究成果以及人才培养和社会就业不相匹配的问题为主线,积极探索体教融合方式,充分发挥师资、创新人才、科研成果的优势,加快体教融合的政策落地。一方面通过对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等专业的规模和质量上提高,培养教学、训练、裁判等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另一方面,高等体育院校应围绕着体育组织、科技攻关、技能培养等工作,积极发挥高等体育院校的平台优势为教育部门、体育部门、普通高校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案,如武汉体育学院青少年评价中心,从2018年起,已连续三年主持全国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工程体系课题研究,为相关部门提供了一系列的科学建议。

3.3 深入贯彻相关政策,充分发挥高等体育院校的职能和责任

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背景下,结合自身办学特点,深入贯彻体教融合的政策,充分发挥高等体育院校的职能和责任。充分利用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场馆和人才优势,承担体育赛事、青少年冬、夏令营,形成高等院校主导,中小学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体教融合格局,尤其是充分利用体育场馆,以场地设施为基础集约发展。同时,高等体育院校应积极发挥学科优势,针对青少年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青少年体质监测、运动等级的体系构建进行理论研究,提高其辐射效应。打造体教融合的高端智库,在幼儿体育、后配人才、活动组织等方面,构建体育学科与社会服务相融合的工程。通过进一步提升科医服务,建设智能化、复合型团队,加强对科研、医疗、康复的人才培养,积极促进跨省、跨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对器材的研发以及高新科技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为科技助力选材、训练、备战提供保障。扩招青少年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加强体教融合、体旅融合,提高青少年技能培训的能力、青少年研产学的水平,促进体育产业升级。在数字化、网络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积极促进高等体育院校人才与商业机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融合,在教育、文化、体育领域,以多元化的方式提高体育文化的建设水平。

3.4 激活高等体育院校竞争与合作,完善现代大学治理制度

在建设双一流的背景下,应立足于高等体育院校发展的需求,运用体教融合的方式,激活高等体育院校内、外的竞争与合作。一方面,将专业、人才、课程与体教融合的需求相结合,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通过“双万计划”、“金师计划”等政策的支持,将体教融合应用于赛事、培训、组织等多个领域当中,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另一方面,建立竞争机制,如积极促进“四新”建设,将高等院校特色专业与课程相融合,在竞争与合作中不断发展,促进“四新”与体育学的融合。大力鼓励人才服务于市场和社会,利用体教融合尽力互动渠道,促进专家、老师间的交流。打破以往的评价方式,通过建立梯队的形式,激发对内竞争,完善现代大学治理制度。

4 结束语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以学科优势、办学特点在深化体教融合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以问题为导向,凭借人才、资源、规模等优势,以体教融合为手段,解决高等体育院校学科建设、事业改革中的问题。围绕着理念融合、学科融合、方法融合,将体教融合作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体育院校地位的突破口。以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将高等体育院校打造成体教融合的高端智库。

猜你喜欢
体教体育院校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