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结构在现代文创产品中的传承与再设计

2021-04-14 09:17
西部皮革 2021年7期
关键词:模件榫卯传统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214200)

榫卯结构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木连接结构,不借助任何外力,通过木材本身的结构穿插进行咬合固定,其最早运用可追溯至河姆渡遗址的房屋搭建。宋代音韵学著作《集韵》有云:榫,剡木入窍也;卯,事之制也,意思是木头削尖的突起叫“榫”,削尖后插入的配套孔槽叫“卯”。榫卯结构,凹凸结合,正负相冲,广泛运用于古代木构建筑、明式家具、木作器物、益智玩具,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历史遗产。

1 榫卯结构的传承与再设计价值

1.1 传承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榫卯结构的使用源远流长,覆盖面广,形成了独有的木结构建造体系。中国传统建筑能够在千百年的历史中经历地震风雨却屹立不倒,其榫卯结构的实用与稳定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经时间验证的古代造物智慧。今天,我们传承榫卯的结构设计体系,包括其中蕴含的正负契合、阴阳相生设计思想,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思维,有利于强化中华文化的身份认同,提升民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民族文化成为现代设计的灵感源泉和创新根源。

1.2 再设计

虽然榫卯结构承载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设计造物观,但在当下因其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难以规模化量产,榫卯结构渐渐消失于批量生产的家具家居产品,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胶水、枪钉以及各种金属件进行结构连接。我们研究榫卯结构在文创产品中的再设计,提取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希望这些携带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器物,为我们提供可供借鉴的设计资源库和灵感库,有利于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开辟新思路,丰富设计内涵,提高设计水准,引导创新文化的形成,振兴中国特色的现代产品设计。

2 榫卯结构的技术性特征

2.1 美学内涵

传统榫卯结构由木材构成,为适应不同建筑、家具的形态构建需求,榫卯结构形态各异,品类多样,如直榫、圆榫、燕尾榫、楔钉榫等,总数可达上百种。这些榫卯结构简洁而富有秩序,均衡而不失灵动韵律,在材质、造型、工艺上极尽中国古典美学内涵。不同的榫卯结构内部三维空间错落有致,尺度严谨,由大小长短不同的单体切分出不同形态,可从中提炼出多维形体的秩序性与韵律感。当榫头榫孔相互咬合嵌入,拼接完成,严丝合缝,呈现的产品外部形态简洁朴实,沉稳端庄,与其内部的交错形成了鲜明生动的对比。

2.2 结构特点

榫卯结构种类繁多,按照形态构成中点、线、面三者的关系看,可将榫卯结构分类为点与点连接(粽角榫)、点与线连接(丁字结合榫)、点与面连接(夹头榫)、线与线连接(燕尾榫拼板)、线与面连接(插肩榫)、面与面连接(穿带榫)。榫卯多样化的空间连接特征直接赋予了传统明式家具疏朗空透的间架结构,以官帽椅为例,官帽椅造型曲直相度,线面结合,除背板和座板外,皆以线条构成空间形态,四出头官帽椅的扶手和搭脑略微出头,向外延伸,整体体态高昂正气,而细节又不失圆润。得益于榫卯的结构特征,家具线条构建起伏变化,婉转流动,极具传神之效,诠释了中式美学的魅力。

2.3 功能用途

由于榫卯是通过木材本身的结构穿插进行咬合固定,所以在功能上的最大优势是可拆装。传统木构建筑的建造过程,是工匠按照分工单独制作构件模块的过程,最后一次性拼装完工,所以要求内部的组件便于拆卸安装,维修时只将损坏的部件更换而不伤整体。这种部分替换思想与现代设计中的模件系统非常相似,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另外,榫卯结构具有长久的稳定性,因为不用胶不用钉,其连接处具有一定的空间余量和弹性,可有效避免刚性连接容易断裂和柔性连接容易松动脱落的弊端,有效增强连接的牢固程度。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楼应县木塔,其梁柱和斗拱结构就像脊柱上的椎骨和软骨,兼具强度和韧性,虽历经地震和强风却岿然耸立九百余载。

2.4 人机关系

《考工记》提出,天时、地气、材料、工艺四者集合,才能得到优良的器物。传统榫卯作为手工制作组装的木作机构,不仅需要大脑的数据计算,更需要灵巧熟练的手工工艺。对于凸出的榫头,需要精确测量画线和修整形态,对于内凹的榫眼,还需要考虑与榫头的配合,榫眼过大会导致匹配不牢易脱落,榫眼过小会导致拼装时阻力过大甚至将榫孔撑裂。最终榫卯间分毫不差,拼接严丝合缝,融为一体,无论是单体结构还是整体组装都充分考虑了人与机构之间的关系,其手作之美和工匠精神令人赞叹不已,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天人合一”境界的执着追求。

图1 榫卯构成设计《碎木》

图2 文房产品设计《和盒》

3 榫卯结构在现代文创产品中的创新设计路径

3.1 以契合形态符号解构重构装置设计

“契合”是一种形态设计方式,意为互相渗透、迭合。契合形态来源于平面图形中的“共线共用形”,通过设计将多个图形拼合在一起,图形与图形之间共用相同的边缘线,契合成一幅完整的艺术图案,让人产生多种不同层次的感觉,中国传统太极、七巧板图样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当平面形态中的“共线共用形”进入空间视觉,在立体形态上就演变成了“共面共用形”,两个形体相互穿插共用相同的接触面,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榫卯结构。

众所周知,榫卯分为明榫和暗榫,明榫是榫头部分或全部外露,而暗榫又叫闷榫,在产品表面没有任何开孔,全部的榫头榫孔结构藏于内部。在古代,如果想要了解暗榫的内部结构,必须拆解观察。传统明式家具并不喜好榫卯外露,所以设计制作多以暗榫为主,机关结构隐藏于内部,家具表面简洁美观,但今天更多设计师选择将榫卯的这种隐涵内在进行外化显露,直接将契合形态做符号化提取,进而解构重构,在平面或立体空间进行装置再设计。

如图1是名为《碎木》的榫卯装置设计,选择直榫、燕尾榫、银锭榫等榫卯结构形态重新平面布局,同时利用不同材质、不同色彩的木材加以区分,形成疏密得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空间布局关系,让观众耳目一新,可更直观的感受到榫卯结构的精美,赋予其重要的教育传承和文化传播价值。

3.2 以模件结构体系开发功能性榫卯产品

雷德侯教授在《万物》一书中表明,中国人很早就具有了利用模件体系造物的智慧,借助从元素组成模件,从模件集合单元,从单元生成序列和总集的思路,中国人创造了数量庞大的日用器和艺术品。简单来说,模件系统就是将标准化的零件预先分工制造,继而根据设计标准以一定的组合方式迅速装配的生产体系,这在我们今天叫做“模数化设计”,或“模块化设计”。此方法可以有效协调设计中的不同需求,以最少的形态实现整体系统的高效运转,有效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榫卯是典型的模件生产方式的产物,符合今天模数设计所提出的单体易拆装,方便更换、维护和运输的要求。但不同点在于,传统榫卯结构重点强调单体接合的巧妙性,现代模件生产更强调将产品以模件的形式分解,简化产品结构。所以榫卯结构的创新设计路径可将这两点融合,将榫卯进行模件的功能化转译,无论是否拆分,每个榫卯都可以成为具有独立功能但新产品单体,而不仅限于作为连接件。

如图2,笔者设计的《和盒》正是采用模件设计的手法,将9件套文房产品以榫卯结构相互穿插,集合于A4大小的木盒中,且其中的每一个榫卯连接组件均转化成为功能构件。如手机座和胶带座之间采用燕尾榫连接,凸出的燕尾榫充当手机座的绕线器,对应的榫孔成为了胶带座的切割空间;又如木盒、纸镇和U盘三者采用楔钉榫连接,U盘充当了木楔的功能,将整套木盒牢牢锁住。这之中包含的巧思与设计,沿袭传统融入当下,实现了榫卯向功能需求的转变,更与地域文化进行了充分的融合。

3.3 以天人合一精神输出中国文化内涵

《周易·系辞上》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优秀的产品往往是“道”“器”结合的典范。我们看到的“器”是显性的物质载体,蕴含了精湛的工艺和恰当的材料,其内化生发出的抽象精神之“道”需要重点琢磨分析。传统榫卯结构以及其典型的表现明式家具,“道”“器”相融,辩证统一,所表现的天人合一精神内核是中国特有的哲学结构。

“天人合一”源自《内经》术语,可概括为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关系。榫卯本身作为器物结构形式,是一种显性的物质文化代表,但时代的发展让人们对榫卯不再满足于结构连接的功能性,更多的产生对文化传承和文化反思的隐性精神追求,暗合了榫卯的“天人合一”精神表达,阴阳盈亏,和谐共生,材料与环境高度统一。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列举中华文化的优秀思想时多次提到“天人合一”,并以此阐释中国践行和平发展理念的“四观”。榫卯结构作为一种关系艺术,被愈发广泛的运用于各类艺术设计作品,借以表达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理念。如笔者正在创作的榫卯首饰,全套包含项链、耳坠、手镯与胸针,以传统器具扇子作为主体造型元素,用榫卯结构连接扇骨与扇面的意象形态,“扇”与“善”谐音,而榫卯又在精神层面上象征着“和合”的关系。在推进“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借助文化创意作品灵活、新潮、流行的特点,输出睦邻友好、与人为善的中国文化精神内涵,是对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彩转译与输出。

4 结语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榫卯结构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形态复杂,不利于批量制造,精度要求高,大大增加生产成本等。基于此,文章研究其在现代文创产品中的创新设计路径,重构装置设计,开发功能性榫卯产品,对外输出榫卯文化内涵,可在保持榫卯结构传统智慧的基础上,切实面向当下的社会需求和生活需要,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为中国现代文化产品设计开辟新思路。

猜你喜欢
模件榫卯传统
伺服卡模件更换时负荷突降原因分析
榫卯结构在玩具中的应用研究
分散控制系统I/O模件地址自动识别方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Master carpenter becomes a YouTube sensation 阿木爷爷成“油管”网红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融设计展·榫卯 和合而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maxDNA分散控制系统I/O模件冗余实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