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内固定治疗小儿尺桡骨双骨折的比较

2021-04-14 01:01王威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2期
关键词:夹板偏角前臂

王威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骨科 信阳464099)

尺桡骨双骨折为临床上常见骨折,在儿童与青壮年中发生率较高,而儿童骨骺未闭合,骨生长快,骺板损伤可导致肢体畸形及肢体不等长。临床主要采用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法治疗不稳定的尺桡骨骨折,具有创伤低、并发症少、操作简便等特点,但存在治疗费用高、针孔感染风险大等不足[1]。手法复位后外夹板固定治疗方法简便,可减少患儿痛苦[2]。本研究主要分析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内固定治疗小儿尺桡骨双骨折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6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尺桡骨双骨折患儿76 例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0 例和对照组3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n 性别[例(%)]男女年龄(岁) 受伤原因[例(%)]平地跌倒 滑板摔伤 骑自行车摔伤 车祸伤 病程(d)观察组对照组χ2/t P 40 36 16(40.00) 24(60.00)18(50.00) 18(50.00)0.205 0.651 6.45±0.69 6.50±0.66 0.322 0.748 19(47.50)17(47.22)10(25.00) 5(12.50)10(27.78) 4(11.11)0.103 0.991 6(15.00)5(13.89)2.51±0.28 2.54±0.26 0.482 0.631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尺桡骨双骨折诊断标准[3],且为闭合性骨折,无神经或血管损伤;(2)有外伤史,受伤入院时间≤5 d,受伤部位局部肿痛,部分病例合并畸形,触诊有骨擦音,伴前臂旋转功能障碍,X 线检查发现骨折线位于尺桡骨的中段,骨折AO 分型为 A 型。排除标准:(1)Gustilo 分型Ⅱ型以上的开放性骨折;(2)合并血管神经损伤/上下尺桡骨关节脱位、肝肾功能不全、骨与造血功能障碍。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接受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患儿取坐位,患肢呈曲肘90°位放松,前臂旋前,由助手握持患肢肘关节与手腕部,自前臂纵轴方位对抗用力进行拔伸牵引,竖着于骨折端从掌背侧对向进行挤压。按患儿患肢长度选取适宜长度的掌背侧与尺桡侧小夹板共4 块,背侧板近端位于尺骨鹰嘴,远端行关节固定,应用中立板将小夹板固定在中立位,肘关节屈曲90°。整复固定后指导患儿行握拳伸掌与耸肩功能活动训练,2 周后循序渐进予以肩关节主动训练,4 周后去除直角托板,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治疗6 周后拆除外固定,行前臂旋转功能锻炼。术后随访6 个月。

1.3.2 对照组 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前采用前臂吊带将患肢悬吊,自尺桡背侧予以4~5 cm 纵行切口并入骨折断端,对骨折端进行挤压,远端予以牵引复位,在骨折复位满意后于桡骨远端采用合适克氏针、尺骨远端采用弹性髓内钉行固定。针尾留置于皮内后将其折弯,充分冲洗切口后逐层缝合。整复固定后各时间段功能锻炼方法同观察组。术后3~6 个月取出内固定。

1.4 观察指标 (1)参照Anderson 功能评定标准(分为优、良、可、差)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4];(2)记录两组术前、术后6 个月桡骨相对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变化;(3)记录两组并发症(腕管综合征、骨折延迟不愈、手指僵硬、针道感染)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 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或Wilcoxon 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腕关节影像相关参数比较 两组术前桡骨相对高度、尺偏角、掌倾角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6 个月桡骨相对高度大于对照组,尺偏角、掌倾角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腕关节影像相关参数比较()

表3 两组腕关节影像相关参数比较()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掌倾角(°)术前 术后6 个月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桡骨相对高度(mm)术前 术后6 个月尺偏角(°)术前 术后6 个月40 36 tP 6.26±0.66 6.30±0.65 0.266 0.791 8.18±0.86*7.75±0.79*2.262 0.027 18.42±1.85 18.37±1.82 0.119 0.906 14.25±1.56*15.03±1.51*2.210 0.030 3.85±0.39 3.87±0.40 0.221 0.826 2.41±0.26*2.69±0.28*4.520<0.001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6。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4 典型病例 患者男,8 岁,行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见图1~图4。

图1 复位前正侧位X 线片

图2 初次复位后正侧位X 线片

图3 2 周后复查移位正侧位X 线片

图4 12 周后复查移位侧位X 线片

3 讨论

小儿完全性尺桡骨双骨折后骨折端可出现侧方、旋转移位等,导致其预后较差[5]。切开复位后行内固定治疗对骨折复位、前臂功能恢复有较好疗效,常用的弹性髓内钉因具有可塑性,其弯曲程度有限,治疗成角过大的患儿疗效不理想,而手法整复外固定治疗可损伤骨骺影响骨骼发育[6],因此目前关于小儿尺桡骨双骨折的治疗方法存在争议。

本研究观察组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尺桡骨双骨折的疗效优于内固定治疗。这与谢正虎等[7]报道的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为研究对象年龄、手法复位医师技术水平不同。本研究对象平均年龄较低,故骨折愈合速度可能较快,并由我院经验丰富的手法复位医师进行治疗,经前臂旋后与拔伸牵引后有效纠正桡骨短缩及成角移位,使尺桡骨保持较好的整体力线,由于儿童的骨折塑形能力强,经后期骨折塑形基本接近于正常解剖形态,因此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本研究观察组术后6 个月桡骨相对高度大于对照组,尺偏角、掌倾角小于对照组,与曹谦等[8]研究相似。由于手法整复较复杂,复位不当可引起畸形愈合,严重影响患儿前臂旋转功能,因此手法复位需按相关标准进行,在实践中也需不断总结手法经验,提高技能水平[9]。观察组外固定于常规的四块夹板同时添加一中立板,维持前臂骨间膜最大间距,从而强化骨作用,使骨折端稳定性提高,避免尺桡侧夹板间出现骨靠拢现象,腕关节复位效果较好。本研究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表明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安全性相当,手法复位未显著增加并发症,安全性好。综上所述,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尺桡骨双骨折可提高疗效,改善患儿腕关节功能,且安全性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猜你喜欢
夹板偏角前臂
牙周病患者牙周夹板修复治疗影响的研究进展*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疗效探讨
石膏与小夹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翼吊长涵道发动机短舱内偏角优化和机理研究
2018全国Ⅱ卷选修3-4中偏角的解法探讨
银河系“吃”麦哲伦云
欧姆表偶然误差分析
边条翼夹板结构强度设计
基于卡尔曼滤波器侧偏角估计的电动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