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陆明
【摘要】班级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班主任则负责这个场所的管理工作。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整个学校的建设,同时还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初中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非常紧要的阶段,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身心能否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初中 班主任 班级管理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9-0030-02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领导者,也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班主任的工作是比较驳杂的,既担负着对学生具体科目的教学工作,又要负责管理很多关于学生的工作。传达学校的通知,组织学生活动,沟通学生家长,哪个方面都少不了班主任的参与。所以班主任把班级管理成一个井井有条的班集体,对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有一部分初中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太严苛了,学生不能反驳班主任的观点,必须无条件服从。这就导致学生不敢和班主任进行沟通,表面上服从,实则心里非常抵触,这种严苛的管理方式,对一些缺乏自律性的学生来说,可以起到约束的作用,但是并不利于班级管理秩序的长效发展,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的课纪律就会好一些,其他学科的课堂纪律就会很差。严重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我国的中学阶段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相对来说,高中生已经有很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能够对自己进行有效管理,班主任在对班级的管理中重点抓学习就可以了。而初中生的生理特点是容易冲动,没有自律性,这对初中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来说是很困难的,随之产生的压力也很大。
二、初中班主任在初中各阶段管理的重心
初中阶段的学习一共三年的时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逐渐趋于成熟,可以把班级管理分为三个阶段,班主任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管理:
(一)初一阶段的班级管理
初一是学生步入初中学习生活的初级阶段,行为习惯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心理发育不成熟,让他们一时难以接受初中学习中课增加的新情况。这个阶段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令他们对课程产生兴趣。对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要单独加以辅导,以免学生在小学、初中之间进行过渡的时候落后。还要根据本班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日常生活的品德行为,制定评比准则,建立良好的班级风气,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制定了标准,就要落实到实处,不能散漫,为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小学到初中的心理过渡提供条件。
(二)初二阶段的班级管理
初二阶段是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发展最快速的阶段。学生的心理较初一阶段趋于成熟,但依然不是完全成熟,在行为管理上还略显幼稚,对待事情也比较片面主观。在这阶段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的内容就发展成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观念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对自我行为进行管理,督促学生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个时期的学生的性格特点已经完全形成,班主任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它们的长处和优点,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學生不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心理受挫或者成绩下降。
(三)初三阶段的班级管理
经过前两年的默契配合,初三阶段的学生和班主任之间也有了很深的感情基础,而这一年也是整个初中阶段管理工作最重要的一年。初三上半学期,学生对班主任的依赖性变低了,对学习的自觉性和对行为的自控力提高了,这也是他们心理成熟的一种表现。初三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两种选择,对未来的人生发展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这个阶段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人生理想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明白初三阶段对他们日后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圆满地完成初中学习阶段最后的冲刺。
三、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班主任要言传身教,以诚信取得学生的信任
所谓的言传身教,就是班主任用自己的语言教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带动学生。在对学生进行给管理的时候,总是会听到学生不耐烦地发牢骚:老师都做不了的事情,为什么让我做。由此可见,老师得以身作则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初中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说的和做的要一致,只要是说出来的承诺,不论多难也要努力完成。班主任首先能做到诚信待人,以身作则,那么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信任感,也愿意按照班主任说的去做。这就是班主任的言传身教,使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了高大的形象,根本不需要多严厉的管理,就能做到有威信力的存在。因此班主任在要求学生做什么事情之前,自己首先就要做到。班主任以身作则可以先从小事开始做起,不要一开始立得目标太大,难以完成,不但完不成目标,学生对自己的威信也会下降。
(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
教师主要担负的职责就是教育学生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班主任更是这个职责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不仅仅需要言传身教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应该用爱心去管理学生。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家人一样,要尊重学生的想法、爱好、习惯等,通过对学生平时处事原则的了解,然后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每个学生的尊严都值得被尊重,班主任要做学生的倾听者,感受他们的喜悦、悲伤,学会欣赏学生的优点。
(三)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初中学生的基础不同、理解力不同等因素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
首先对于后进生来说,对他们要有耐心、爱心、宽容心。呵斥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还会让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班主任要多理解他们,对待他们应该像老母亲一样:我的孩子将来肯定会有出息的。或许不能帮助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但是可以引导他们战胜缺点,树立自信心,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件事情。和他们一起寻找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多学一点,就多掌握一点,那么也就多进步一点。
其次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学生老师都是偏爱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缺点容易被优点盖住,或者被轻易地原谅,这样的宠爱方式,就会造成优等生的心气过高,拥有侥幸心理。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更要严格要求,不能因为他们的学习好就有了特权,做错了同样也要受到处罚。要让他们明白学习好不是重点,要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要有为他人着想的宽广心胸,这样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最后是人数最为广泛的中等生群体,这个群体是班级管理的坚实力量。他们没有优等生和后进生那种两极分化的思想,既渴望被班主任注意到,又怕被注意。在开展班级管理的时候,针对中等生这个群体来说,在尊重他们的想法、行为习惯的同时,给他们最大的信任,这就能激发中等生群体的积极性,促使自己更进一步。
(四)在班级管理中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班主任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哪怕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但是允许犯错并不等于不管,要对学生犯错的性质进行分析,督促学生进行改正,防止以后再出现同样的问题。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小失误来说,要冷静,引导学生自我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加强学生对错误的认知程度,杜绝学生再犯此类错误。对于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大错误来说,要结合家庭、学校方面的处理意见对学生进行处罚。处罚是手段,不是目的。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处罚也是为了让学生认清自己的不良行为带来的严重的后果,以便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宽容待之,则绝不重惩。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要有宽容心,不要用严苛的要求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五)和家長常沟通
班主任是学校和家长连接的纽带,平时也是班主任和学生家庭联系最为紧密。班主任多和家长沟通,一方面可以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另一方面,班主任也可以知道学生在家里的一个状态。通过班主任和家长的合作配合,为学生创建利于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比如,学生学习成绩出现了下降的情况,班主任就要和家庭进行及时的沟通,找到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和家长共同解决。有了家长的参与,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四、结束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关键阶段,良好的班级环境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以“爱”为出发点,充分地尊重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能够针对学生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又能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家丽.关于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几点探索[J].学周刊,2018(24):178-179.
[2]李国红.谈德育在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20(3):70-71.
[3]西热.新时代教学中如何做好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J].散文选刊:中旬刊,2020(8):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