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从小学数学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内涵出发,阐述了知行合一理念下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并对教学期间的注意事项进行总结,以期为教学活动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数学 知行合一 实践能力 培养策略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0-0009-02
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核心,教师口头讲授、学生理解记忆,因教学方法呆板、学生兴趣不高,影响教学成果。新时代背景下,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具有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1]。知行合一强调的就是理论结合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能力。以下结合笔者个人经验,探讨了知行合一理念下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小学数学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内涵
知行合一教育理念,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和“行”两者紧密相连,相互影响[2]。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就是把握好理论教学和生活实践的关系,厚此薄彼就会导致教育方向出现偏差。例如:只有理论没有实践,那么知识就失去了参考和引导作用;只有实践没有理论,那么行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使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统一起来。
对教师而言,知行合一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从被动式接受转变为主动式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对学生而言,知行合一要求学生从课本走出来,走进实际生活,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构建知识体系。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不再是完全从课本中获得,还要进行试验和实践,从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知行合一理 念下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构建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单纯口头讲授,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继而影响教学效果。对此,知行合一理念下,应构建教学情境,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数字、图形和符号,促使学生脑海中形成实践情境,通过“行”简化“知”,方便学生理解掌握[3]。
以“圆柱与圆锥”课程为例,教师可指导学生动手制造圆柱、圆锥模型,并且观察它们的特征。模型制作完成后,利用多媒体展现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物体,让学生快速進入教学情境。讲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时,学生可对模型进行分解,看圆柱的曲面形状,看上下底面的两个圆是否相同。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能更加直观地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将课本上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培养数学实践能力。
(二)营造学习氛围
灌输式教学模式,占用资源少、效率高,短时间内具有良好效果。但长期下来,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和疲劳感,严重削弱学习兴趣。知行合一理念下,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积极性,加深知识理解,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以“认识图形”课程为例,教师在课前准备不同形状的卡片或用具,例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让学生自由发挥,使用不同形状进行拼图,拼出小汽车、房子、花朵等。学生在动手拼图过程中,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因此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完成拼图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旋转、堆叠等方式,认识不同图形,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并且分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既能获得学习乐趣,又能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特点,是以教师为核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是课堂的主要内容,直接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省略了中间探究过程,会限制学生发展思维能力,降低教学质量[4]。知行合一理念下,要求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变课堂乏味的现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具体来看,基于信息技术下的微课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有趣味性的短视频,来讲解一个知识点,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动画,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问题式教学法以探究式问题为主线,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走进教材、联系生活,能充分调动一切可用的资源,拉近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距离,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法,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商、讨论、合作,完成特定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发挥出每个成员的作用和优势,同时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可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合理选用,充分渗透知行合一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忽视了课余时间,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少。而且,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不高,多是教师的个人秀,因体验感差也会影响教学效果。知行合一理念下,以知识为基础支持,注重行动和体验,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5]。
以“条形统计图”课程为例,课堂教学中首先介绍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图形特点、数据采集、绘图方法等。学生初步掌握后,教师可安排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记录家中水表数值的变化,采集1周内的水表数值,并绘制成条形统计图。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又能巩固新学的知识点,熟练使用条形统计图,并感受到数字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如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逐渐提升。
三、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对教师提出了一定要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总结相关注意事项如下,以便知行合一理念更好地运用其中。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背景下,尤其是新课标的提出,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管理者。实际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地位,首先要掌握学情,了解不同学生的知识薄弱部分,然后教师通过合适的选题,来弥补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小学数学中的距离问题为例,由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入,解题时容易出现障碍,甚至降低了学习兴趣。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能降低解题难度。
例题1:已知甲乙两地相距570km,一辆客车以每小时50km的速度从甲地开出3小时,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km的速度从乙地开出,问几小时后两车相遇?解题时,不妨让学生代入角色,假设自己就是汽车司机,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公式,明确路程和速度,即可求出时间。结合题目内容,此处汽车要行驶的路程是总路程去掉客车行驶的路程,而速度已知,因此计算方法是:(570-50×3)÷60=7小时,即汽车从乙地开出7小时后两车相遇。
(二)合理选择教学案例
教师在备课时,单纯利用教材中的内容不够,有时还需要其他教学资源。将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进入到学习状态中。以“认识时间”为例,可用案例多样化,如何进行合理选择呢?教师可提前备好硬纸板、硬塑料、小木棍等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时钟,并在表盘上标记出12个数字。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你在生活中,什么时间需要注意时间呢?”有学生回答早上上学时,有学生回答晚上睡觉时。根据不同学生给出的答案,要求他们将手上的时钟调整到对应的时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时间,树立时间意识。
(三)课堂内外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单纯依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应该将课堂内外紧密联系起来,用知识指导行动,用行动检验知识,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以解方程为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有一定要求,教师合理布置课下作业,在解题训练中巩固知识,是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
例题2:公司需要运输一批水果,如果使用小货车,每天可运输400kg,需要6天运完;如果使用大货车,每天可运输800kg,请问几天能运完?该题目考查的公式是: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将运输水果类比于做作业,能让学生更快地找到已知条件。假设大货车x天可以运完,目前已知工作效率是800kg,先通過小货车求出工作总量即可,列出方程式800x=400×6,求解可得x=3,即大货车3天可以运完这些水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应用在小学数学中,就是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文章从构建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活动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希望为实际教学活动提供借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1(38):208.
[2]张淼.实践活动,让小学数学教学知行合一[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9(11):53.
[3]项朝霞.“知行合一”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能力培养[J].小学生(中旬刊),2018(3):86.
[4]廖芬顺.学有用数学,为幸福人生护航——例谈低年级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32):140.
[5]刘继贤.“知行合一”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以“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为例[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37(3):154-158.
作者简介:
解文娟,女,汉族,江苏镇江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