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心 刘洋
【摘要】作为一部最具时代特色的法典,民法典不仅承载着我国法治现代化的特殊使命,也是高校教育全面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应当以引导学生提升权利意识,阐述民法典新规定,理顺民法典教育与其他法治教育的关系为内容,并以课程教育、专题讲座及其他新型宣教模式为方法路径保证高校民法典教育的价值实现。
【关键词】民法典教育 高校 价值实现
【中图分类号】G641;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6-0009-02
2021年1月1日,我国民法典正式实施。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民事权利保护的宣言书,更是新中国民事立法的集大成者。它的颁布将对我国法治化的建设带来更积极的指引,同时也为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如何将民法典教育纳入高校的学生培养体系,培养学生树立“四个自信”,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法治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民法典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性
2020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1]总书记在这里单独提出对青少年进行民法典教育,足以看出国家对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布局谋篇。如果将视角对准高校大学生,强化对其的民法典教育,将民法典教育纳入到高校学生的日常培养中,以保证高校民法典教育的价值实现,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时代要求和政治任务。
(一)民法典的基础性法律特质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在中国法治进程中处于先导地位。其1260条的法条总量涵盖了民法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内容,明确制定了涉及公民人身、财产、人格等方面的法律援引,并在侵权责任的领域进行了一一对应,宣示了权利削弱及减损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在每一条都刻画了以人为本,在每一句都深藏着立法为民,这样一部基础性法典与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二)高校学生法治信仰的时代需要
法典的制定往往是国家社会发展及综合国力的侧面体现,民法典的实施也是我国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取得脱贫攻坚胜利成果的制度缩影。一千余条的法律条文记录了我国成立之后对民事权利的制度探索与实践成果,七个分编的系统规制见证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为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法律素材,为大学生坚定法治信仰提供了历久弥坚的思维内核。
(三)当代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法治化的发展不仅在于国家层面的法治进步,同时也是对公民法治思维提升有效促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法治思维(民法思维)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因此,培塑大学生民法底层逻辑的重构,促进高校民法典教育的价值实现,有利于实现学生对自身权益的本体内化,有利于实现“五育教育”和“四个全面”的交相辉映,更是当代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民法典教育价值实现的主要内容
通过借鉴近年来高校学生法治思维建设的工作经验,我们认为高校民法典教育不应是单纯的法学专业教育,而是一种学生法治素养教育。在教育价值实现的工作中,不应当机械性地注重民法知识总量上的传授,而应该侧重法律精神的弘扬和法治观念的引导,同时注重理顺民法典教育与其他法治教育的关系。
(一)引导学生提升权利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法保护人民权利。民法典的出台,就是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法治保障。从民事权利的角度来看,民法典以其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网络体系,总则牵头规定了民事权利的主体、客体和保护等基本要素,分则并列式地规定了物权、债权、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和侵权责任的体系模式,逻辑合理地阐释出对民事权利的平等保护。高校民法典教育要帮助学生认知权利内涵,明确权利价值,增强权利意识,同时,学会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增强权利边界意识,进而领会认同民事权利不可侵犯的法律属性,了解权利救济的渠道,懂得当这些权利受到侵犯时,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利,增强依法维权意识。将权利主体意识、权利边界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融于一体,以充分体现民法典“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内在要求。
(二)阐释民法体系“三新”亮点
民法典教育应当阐释好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使学生理解民法典“权利通则—权利内容—权利救济”的底层逻辑以及“保护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根本目的。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进行解读。在个人信息保护中,民法典将自然人的生物识别信息和行踪信息等纳入个人信息的范围,列举了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将有效遏制人肉搜索、窥视偷拍、个人信息买卖等乱象;在打击“套路贷”等违法行为中,民法典规定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从基本法的高度,打击乘人之危牟取暴利的鲜明态度;在见义勇为事件中,有助于解决“扶不起”和“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困扰……这些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法观念,促进高校民法典教育的价值实现。
(三)理顺法典教育关系定位
在高校教育领域,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必然在同一模式下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实现高校民法典教育的价值就要着力处理好与宪法精神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日常思政教育的横向关系。[3]要与宪法精神教育相配合,突出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统帅地位。明晰宪法和民法典中一以贯之的人民中心思想以及民法典与宪法基本原则的同宗同源;要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我们要基于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德治与法治相得益彰的关系,积极寻找高校民法典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一致性;与日常思政教育相协同,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日常思政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依然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导向。可以将民法典的公平、诚信等原则精神,渗透到培育优良教风学风、文明校园创建等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契约精神和守法自觉。
三、高校民法典教育价值实现的方法路径
为确保高校民法典教育取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效果,应与时俱进拓展学习载体、丰富学习形式。第一梯队的教育应当涵盖思想道德修养,同时配套学习法律基础课程,开设民法典专题通识课或者系列讲座作为辅助课程,课余之外以青年微团课、微党课作为补充。同时探索建立科学化、常态化的民法典宣教模式,善用新媒体、融媒体平台产品,有利于让民法典入脑入心。
(一)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
“民事权利成为一條红线,贯穿民法典的始终,增加了民法典的科学性和内在逻辑性,更全面展现了民法典的权利法特质。”[4]民法典施行根本就在于对民事合法权益的保驾护航,公民民事权利的至高无上可以在民法典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课程设计上,思想道德修养应当充当教化学生的先锋队,法律基础课程作为配套共创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美好愿景,应当在高校民法典教育中充分地发挥主旋律的作用。根据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最新版教材的宏观设计,“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已经作为成文题目自成章节,根据民法典的法律特性,可以从民事权利的角度进行切入,多角度、多层次地宣讲民事权利的法定种类及社会价值,使权利与义务的特殊属性深入刻画。同时注意法治与道德的内在融合,坚持“民为邦本”及“法乃公器”理念,强化法治价值的普世性思维认同。
(二)开设民法典法律通识课或系列专题讲座
考虑到课程的总体安排与教学总量,仅用课程教学的时间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民法体系还是比较困难,实现民法典教育的价值还需其他路径进行弥补。学校可以充分释放教师及学生的人力资源潜质,开设除主阵地教学课程以外的民法典法律通识课,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跨专业性,最大可能地考虑学生受众,让更多的学生对民法典感兴趣,进而实现宣传教育的预期目的。同时开设民法典系列专题讲座,一定程度上摆脱课时限制,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了解民法典的知识体系与法律脉络,充分地感受到良法善治对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保驾护航。
(三)探索建立科学化、常态化的民法典宣教模式
除了传统的课程及讲座之外,高校还要在民法典教育中兼顾民法典自身属性特点和宣传教育自身规律,以生动形式将民法典引入校园,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开展民法典教育。通过青年微团课、微党课等主题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培塑法治思维能力;通过成立法学教师民法典宣讲团、师生宣讲小分队的课外精讲模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采用辩论对抗、法治话剧、模拟法庭,以及民法典专题动漫、短视频等多种生动形式,启示学生民法典是公民大众日常行为的根本遵循,培养学生从潜意识中发掘民法治理的社会方法论,进而达成了高校民法典价值实现的积极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 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EB/OL].(2020-05-2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5/29/c_1126051645.htm.
[2]詹正发,王君.《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相关问题探讨[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4).
[3]陈大文,焦佳.大学生民法典教育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9).
[4]王利明.体系创新:中国民法典的特色与贡献[J].比较法研究,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