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匠心

2021-04-13 04:18黄洁丽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心国文比喻

黄洁丽

忘不了当年“啃”刘勰《文心雕龙》的情景,忘不了那些佶屈聱牙的词汇,我原本以为《文心》也是一本难啃的大作。结果,我彻底错了。下面我将从表达的深入浅出、观点的远见卓识两大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一、表达的深入浅出

读罢全书,感动的是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大师的用心良苦的师爱,震惊的是其令人赞叹的智慧。基于对学生的爱与关注,对学情的了解与教法的研究,他们最终编写了这套趣味盎然的“工具书”。两位大师用有趣的故事、生活化的比喻和有效的方法来教国文,寓教于乐,令我受益无穷。

1.故事有趣

《文心》是叶圣陶先生、夏丏尊先生写的一本故事性的“国文推广课”。两位老先生以故事的方式教授“修辞”“推敲”等必备的文体知识。封面的两个女孩子正是书中故事的人物。光是读故事已经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了,更何况里面还夹杂着技法、思想。难怪此书被称为“在国文教学上划了一个时代”。

2.阐述有“喻”

许久不读这样的工具书,读着读着我也成了大文的同学,与王老师一起学国文。《文心》在阐述如何教国文上使用了极多通俗易懂的“譬喻”。“譬喻”一词出现在《小说与记叙文》一章,说的其实就是比喻。

如《语汇与语感》中:“胸中辞类贫乏,张冠李戴,把不适切的辞来用,等于把一件不合身段的自由布长袍单夹棉通用,喜吊都是它,怪难看的。我们做穷人的,衣服不周,常会被人原谅,不以为怪;至于辞类是用以达意的,用得不适合,就要被人误会,我们自己的本意也就因而失去了。我们在衣服上或可甘心做穷人,在辞类上却不妨是富人。”这是借讲演课作文进步神速的杜振宇之口阐述了语辞正确使用的重要性,用得体的衣服比喻准确的辞类,浅显易懂。

而在《印象》一章则用“路程图”和“风景画”分别比喻记叙和描写,他说道:“仅仅记叙,结果犹如画一张路程图;如果能把印象写出,却同画一幅风景画一样,这就是‘描写了。”如此一来,学生对记叙和描写已有了大致的印象,清晰明了。

“叙事文好比照相,只须把景物照在上面就完事了;小说却是绘画,画面上的一切全由画家的意识、情感支配着的。”像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在本书中比比皆是。我不由得想,倘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也能让文学常识插上故事和比喻的翅膀,那么学生肯定更感兴趣;倘若课堂多加几段触动人心的名人故事、几本有趣的书,或许孩子们发展的空间也就更大了。多一点点勇气,少一点点迟疑;多一点点“行动”,少一点点“想法”,一切将会截然不同。

3.方法有效

两位先生不只用有趣的方式讲授枯燥的知识,还注重写作方法的妙导、趣教。让我受益匪浅的是第十章《印象》,明确指出要写出有感染力的文章,不是堆砌诸如“美丽”“有趣”“可恨”等空洞的形容词,而是如写《小石潭记》的柳宗元、《敕勒歌》民歌创作者那样随时随地细心观察,才能积累出“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的印象描写。说到底,这就是教会我们要细致观察、体悟生活,不错过一朵花、一条小路、一个微笑……

如何在写作中把词汇用得更加准确呢?那就要胸中有词汇。“我近来于读书或一人默想的时候,每遇一辞,常联想到这辞的相似或相近的辞,使在我胸中作成一个系串。譬如说,见到‘学习这个辞,同时就想起‘练习‘研究‘探讨‘考究‘用功等辞来,见到‘怒这个辞,同时就想起‘愤‘恨‘动气‘火冒‘不高兴‘不愉快等辞来,见到‘清静这个辞,同时就想起‘干净‘清淡‘安宁‘寂静‘恬淡等辞来。我把这些一串一串的辞在胸中自己细加比较,同一串的里面,哪个范围最广?哪个范围最狭?哪个语气最强?哪个语气最弱?一一要弄得很清楚。”在学生分享有效措施之后,王仰之先生点评总结时做了补充:语汇使用还需要留意地方和阶级的不同,平常也应该做一种功夫——对于辞类的感觉力的磨炼。这些不就是在指导写作吗?

小说与叙事文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说的本质却是作者从人生中间看出来的意义,叙事只是它的手段。”“在你们的经验里,你们一定常常发见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意义。把捉住这些意义,然后去选择材料,布置结构,这样,你们的小说即使不怎么出色,至少是值得一看的习作,不是单只叙事的叙事文了。”难道这不是引导学生如何写小說吗?

二、观点的远见卓识

1.探究写作目的

故事中的王老师与学生交流为什么要写作文,在师生探讨中,他们明确: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作文只是一项练习,目的在于让大家习惯。这一观点在第27章又一次由锦华重申:“写作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并不是随便玩玩的一种游戏。写作同说话、作工一例,它也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自然没有问题……写作便是生活的本身……为要充实我们的生活,所以必须修炼写作的技能。”

周其星老师在《彩色的写作教室》中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写作是为了战胜孤独。写作是为了把囚禁的情感释放。写作是为了记录生活的点滴。写作是为了寻找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用师生讨论的方式探究写作目的,这是那个世纪老先生期待的方式,如今我们很多一线教师也做到了。如今的语文教学,如叶、夏老师所望。

2.提倡终身学习

第19章的标题与众不同——《“还想读不用文字写的书”》。初看标题,我便在想,不用文字写的书是什么?实践?可为什么两位大师要在《文心》专用一章讲跟技法无关的东西呢?

原来这章讲的是周乐华终将因家庭原因不得不辍学,心中不舍,其父周枚叔响亮又着实道出了“真要求学的人是不一定要进学校的”。后王先生又进一步解释:学习的主体是我们自己。学校内、学校外,只是场所不同罢了。退学不是“失学”;唯有自己不要学习才是真正的“失学”。

我脑海中不由得冒出“终身学习”“内生力”“主观能动性”等词语,越发佩服起两位大师。夏丏尊先生也是中途因家贫辍学而后自学成才,他借由周枚叔一口道出求学的真谛。2008年版的《文心》,夏丏尊的女婿、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就在前言中称:“我的岳父和我的父亲都认为一个人无论学什么,要学得好,能终身受用,得靠自己努力。”

3.主张老师博才多学

第22章《两首菩萨蛮》与上一章一样,读罢,我越来越感叹叶夏两位老先生的博学多才、见识宽广。表面上看,是英语教师张先生、图画教师李先生“替王先生讲过好几次国文功课”,其实不也说明叶先生与夏先生的博学多才吗?就拿夏丏尊先生来说,他在好友李叔同的影响下,在艺术方面也有所涉猎。

这让我想起最近重读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的雷夫先生。他涉猎极广,同时教授学生语文、数学、自然等,完全与当下全科教学理念相符。如今全科教育盛行,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让自己成为一条源源不断的长流河,如何更好启迪学生的思维。深圳大学李臣之教授曾说过:一切活动都是课程。只要我们可以成为21世纪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敢于俯拾勇气,大胆创新,将更多的元素融入课程,放飞学生的灵性,那么学生终究可以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4.推崇探究性学习

第30章谈论的是“风格的研究”。读到这一章,我觉得主人公就是“研究生”。大文对风格的研究与思考让我惊叹不已,他探究后发现风格各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取材的范围、作者的品性、作者的语言习惯、作者写作的习惯。这样的探究性学习符合当下自主学习、探究等理念,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教师敢于放手,学生的天性才得以释放。我们班最近共读《北极村童话》,很多学生读完后有这样的疑问:这本书与读过的《安徒生童话》截然不同,为什么也称为“童话”?我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他们学着自行探究。有一个学生说道:“老师我觉得我们应该先查查童话的概念,再根据童话概念来理理为什么作者称之为童话。”后来我真的就放手让他们去上网读读、写写、整理整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让学生自己质疑解疑,也许收获会更大。

遇见《文心》是一大幸事。品读着,思考着,我仿佛和自己谈了一场思想的恋爱,欲罢不能。未来的教育路,我将向两位大师学习,把《文心》深藏心中,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与学生交流,用远见卓识看待每一个发展中的学生,做一个有匠心的教师。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龙华区库坑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文心国文比喻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打麦
买椟dú还珠
送你一朵北部湾浪花
冬天来啦
节日的烟花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教育的反思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