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岱宗
中国能否如期如愿达成碳中和目标,交通运输行业将是关键领域之一,需要提早统筹布局。
气候变暖的日益加剧让控制全球温升在1.5°C 以内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为了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21世纪下半叶左右,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必须降至零。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的2060年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对中国而言,这不仅彰显了中国的气候雄心,还将帮助中国加速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有助于中国形成绿色可持续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对世界而言,中国所做的承诺不仅将激励国际社会达到更接近温升1.5°C 之内的目标,也将为其他国家树立榜样。在中国宣布目标的几周内,日本和韩国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碳中和目标。
观众在2020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作品展上拍摄自动驾驶七模块有轨电车模型
在中国,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大幅减少碳排放。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研究指出,能源生产、工业、交通运输、建筑以及农业和用地五大行业必须深度脱碳。虽然中国交通运输行业二氧化碳排放仅占总排放量的9%,是能源生产和工业之后的第三大排放源,但其脱碳难度却是最高的。以与中国经济结构类似的制造业大国德国为例,德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碳经济脱碳化,到2017年,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1990年下降了1/3,但唯独交通运输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降反升。由此可见,中国能否如期如愿达成碳中和目标,交通运输行业将是关键领域之一,需要提早统筹布局。
2021年2月份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作为“十四五”交通规划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指出了中国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应尽早达峰,且2035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比2020年显著下降。鉴于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有方式众多、结构复杂、统计困难的特点,因此找到“牛鼻子”对于该领域的减碳工作至关重要。道路交通就是其中最具减排潜力的部门。
从基准情景到1.5C温控情景:2050年不同措施减排量贡献度分析
《中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表明,2019年中国交通运输部门的排放中,道路交通排放占比高达84.1%。作为制造业和生产大国以及全球领先的线上消费经济体,中国货运耗能占比高达50%,远高于国际37%的平均值,还有极大的减排空间。另外,道路客运交通方面,小汽车和摩托车耗能占比高达45%,公共交通仅占4%,而自行车等方式的排放更是可以小到忽略不计。因此,绿色出行比例的结构性调整和对小汽车进行电动化,对实现客运交通领域的碳中和来说一样重要。
放眼全球,欧美等发达国家也正试图利用“绿色新政”将交通运输行业的脱碳化作为驱动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转型的重要抓手。欧盟在其出台的《欧洲绿色协议》中指出,要通过提升铁路货运和内河航运的运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与智慧交通系统、加大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加大对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美国拜登政府的“救助美国计划”也对交通行业多有关注,包括加强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投资、维持公共交通正常运营、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充电基础设施推广、发展自动驾驶汽车产业等。
近年来,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道路交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同时,科技的发展和突破也将道路交通行业带入了“百年一遇”的技术变革期。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清洁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也在交通行业得到快速应用。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占据全球半壁江山,共享单车、自动驾驶等绿色出行领域的发展引领着国际潮流,为交通领域减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然而,要想实现从“达峰”到“中和”,中国道路交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在30年内从峰值降至零和,这不仅需要大刀阔斧的政策改革,如货运结构的深度调整,更需要低成本的减排技术突破,如氢燃料电池重型货车的应用。世界资源研究所(WRI)2019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道路交通2050年“净零”排放路径》中建议实施以下重点减排行动与配套政策,包括:
一是通过交通运输方式的模式转移,为碳中和目标贡献35%的减碳量:发展多式联运,开发“公转铁、公转水”和多式联运的新货运模式。同时推广城市绿色出行、加大对公共交通的路权保障、借助车联网与数字道路基础设施的推进、合理分配城市街道功能空间、实施区域化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规划。
二是通过车辆燃料的脱碳化,为碳中和目标贡献35%的减碳量:加速车辆电动化与低碳燃料替代。除了推广新能源乘用车外,进一步加速城市物流与城际货运领域车辆电动化进程。
三是通过减少车辆行驶里程,为碳中和目标贡献12%的减碳量:建立基于“碳价”的道路交通客、货运收费机制,建立碳价入费机制。并利用各地零排放区试点示范工作,充分挖掘交通碳中和市场化机制。
此外还有18%的减排量需要跨部门合作,通过清洁电网、可再生能源来实现。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继续深化交通系统脱碳化改革,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交通“净零”排放路径并尽快开展试点工作,不仅可以驱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绿色增长,还能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