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好产业兴旺“牛鼻子”

2022-08-30 06:38王皓
中国名牌 2022年8期
关键词:牛鼻子农业

本刊特约记者/王皓

【产业篇】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如何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为村强民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需要国家顶层设计和乡村实干家们的共同努力。

近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发布2022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制定包括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在内的农业全产业链提升方案。

农业农村部随后提出,到“十四五”末,要在全国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实现链条式融合发展

“直播间的朋友们,我们绛县樱桃汁多饱满、香甜可口,大家可以在直播间下单品尝,也是支持我们基层干部公益助农活动!”今年4月,因为气候条件和疫情影响,山西绛县地理标志产品“绛县大樱桃”面临着减产和滞销双重困难,果农愁眉不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一个由多名基层青年干部组成的“助农小分队”走上了直播“舞台”。

优良的樱桃品质、朴实的直播风格、可靠的售后方案,为这个直播间吸引来不少买家。时任大交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张成蕴作为带货主播,邀请全县多名基层干部走进直播间。首播当日,观看人数达到6万人次,线上销售174单,成交3万余元,带动了当地樱桃价格的回升,提升了绛县大樱桃品牌知名度。

在持续一个月的38场绛县大樱桃直播带货中,累计吸引全国各地890万人次围观下单,直播间直接销售额已超120万元,后台咨询客商230余人与果农无缝对接,线下采购额突破1000万元。在抖音电商排行榜车厘子爆款榜上,“山西运城绛县大樱桃”一度名列第三。

而在几十公里外的闻喜县阳隅镇,一座新建的大型水果保鲜库,不仅解决了苹果仓储问题,还为今后延伸水果加工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苹果丰收了,没地儿放,还得送到其他县储存。”这是闻喜县委副书记、阳隅镇党委书记王瑞在基层调研时听到最多的话。阳隅苹果年产约3600万斤,而全镇只有一个储存量为100万斤的保鲜库,远远无法满足当地仓储保鲜需求。

为了保证项目的科学合理,王瑞多次与乡镇干部、种果大户、苹果客商召开座谈会,改变以往“撒胡椒面”的做法,统筹整合6个脱贫村(合并后为3个)的产业帮扶资金,选择距离阳隅高速较近又有闲置土地的笃行村,先行投资360万元建设了一座占地面积6.7亩的水果保鲜库,预计每年为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进一步做强做精苹果产业。

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指出,坚持立农为农,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留给农民。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柳州市柳南区委书记马空表示,诞生于柳州市柳南区的网红螺蛳粉,通过成功整合一、二、三产业,打破产业发展的纵深障碍,实现全面融合,产生了裂变效应。

2019年,螺蛳粉小镇景区获评国家AAAA级景区。2020年,柳南区螺蛳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获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螺蛳粉产业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相结合,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千亩荒地到花园农场,位于山西省阳曲县高村乡的玉泉谷成为市民的休闲打卡地。为了让旅游红利惠及更多群众,阳曲县高村乡党委书记王凯宏说,项目充分发挥当地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农业康养品牌效应的“温泉小镇”,带动周边乡村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转变为“守护绿水青山”,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农村人口增收致富。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唐任伍表示,产业兴旺意味着多业态共存互动,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延展农业产业边界,实现传统一产接“二”连“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农业效益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湖北省宣恩县积极发展特色民宿产业,吸引游客前来度假休闲

数字化赋能产业 绿色低碳再造新动能

农资购买“一站配送”、技术支持“一键到户”、品牌建设“一体推广”……

依靠数字化手段,浙江省台州市10余万瓜农的“甜蜜事业”蒸蒸日上。

数据显示,中国每10个精品大棚西瓜中,就有7个出自台州瓜农之手。得益于政府牵头开发的“瓜农天下”App,台州市黄岩区灵华种子有限公司今年订单同比增加30%,种苗达1000万株。

从“追太阳”到“靠数据”,数字技术正向农业农村快速延伸和渗透,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助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在山西瑞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厅内的智慧化平台终端,近500台农机的作业状态实现了全程可视化,这对于公司不久前完成9万余亩小麦收获、8万多亩玉米播种来说,是功不可没的。

“这里能监测到499台农机,每辆车上都安装着GPS,屏幕上的每个小圆圈都代表着一辆车。”公司副总经理宫勤虎说,在这个平台上,每台农机每一年的作业面积、作业时段、作业是否标准化等历史数据都能调出来,大大提高了农业种植效能。

图1:宁夏自治区贺兰县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鱼菜共生系统内打理薄荷苗

图2:在山西省晋中市东阳镇北席村,农户在操作种植大棚内的水肥一体化设备

图3: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古城镇古龙社区农户在田间直播销售农产品

宫勤虎介绍,公司计划在此基础上,建设新的数字农业综合管理平台,可以把试验田里的气象监测设备、土壤环境监测设备、水肥一体化设施,以及农机作业远程监测系统等整合起来,基本实现数字农业全覆盖。

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夏涛认为,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为农业注入科技新动能,从高度依赖化肥、农药等投入追求高产到依靠科技强农,提高粮食生产质量和效益。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35岁“农创客”周磊的“鱼菜共生”循环农业项目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几年前,从西安科技大学毕业的周磊和妻子李丽丽,利用所学专业优势,建起温室大棚,用养鱼的水种菜,鱼进食后的排泄物,由微生物分解并提供养分,蔬菜吸收养分并净化水体。

最初,鱼菜共生并无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可借鉴,周磊不断尝试和改进技术,最终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循环系统,达到了鱼和蔬菜的“双丰收”。下一步,周磊打算和高等院校合作,继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在北京一家大型超市,蔬菜区商品包装袋上的绿色圆形标识——“零碳农产品”十分醒目。该超市售货员介绍说,标注“零碳农产品”,代表着这包蔬菜在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小于或等于零。

12%、17.2%、7.5%和12%,是中国种植业2015年至2020年期间化肥、农药、薄膜、农用柴油使用量下降比例数值。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与10年前相比,农业领域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分别下降了19%、48%、25%,实现了“增产又减污”。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绿色、低碳、循环正在成为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去年,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全链条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

“产业+人才”双轮驱动 乡村迎来新的实干家

“90后”姑娘蔡雪是吉林省舒兰市农丰水稻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2020年度“全国十佳农民”获得者。大学毕业后,她就致力于创新农业生产,凭借高品质稻米、现代化管理方式以及互联网营销平台,取得了优异成绩。

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的姚艳梅,经过几年在外积累经验后,回到家乡山西省静乐县,结合当地非遗文化剪纸艺术,带领脱贫户搞起了创意农业;还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将大山里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如今又在村里筹建了民宿产业,帮助乡村文旅设施进一步完善,更好地留住游客。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唐诗真实描述了中国农民长久以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状态。如今,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变革,大量文化水平高、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农民”涌现出来,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在山西晋中,有一个上百人组成的青年农民联合会,成员个个“身怀绝技”。从万亩核桃园、百 “枣”争鸣、富硒小米,到立体栽培、鱼菜共生、南果北种,个性又多元的农业项目成为乡村振兴的“拳头产品”。

在广袤的黄土地上,一座火龙果种植园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采摘。园子的主人叫李富春,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学建筑工程的“80后”,能在黄土高坡上种出香甜可口的热带水果。

2014年,李富春从广东回到老家,潜心研究火龙果种植。经过两年悉心培育,他种植的火龙果初次上市,就卖出40万元。到2018年,他的果园超过30亩,有1万多名游客前来采摘。

如今,在李富春的指导下,周边农户建立了数十座火龙果基地,成为当地的知名产品。随后他又培育出芒果、柠檬、百香果等多个品种,园子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热带果园”。

从一名英语老师转型为农业技术培训师的马渊杰,活跃在田间地头,近5年来指导和培训农户上万人,帮助农户种出更高品质的果蔬,不久前还被当地农业部门聘为“乡村土专家”。

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始终把人才振兴摆在突出位置。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

“越来越多‘新农民’的涌现,证明了农业生产大有可为,年轻人在多种产业中体现出的创意和高效,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和农业现代化的成果。”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说。

猜你喜欢
牛鼻子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两类公司改革已成为国企改革牛鼻子
牵住粮食安全牛鼻子 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
这次也许牵住了牛鼻子
医保是医改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