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华
【摘要】高效的课堂教学,并非教师讲得如何精彩,也并非课堂的容量多么大,而是学生是否学得会,是否学得快。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以课堂教学问题为抓手,通过有效的互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问题,或者是教师预设的引导问题和思考问题,或者是学生在学习中反馈出来的问题,都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突破了这些问题,也就实现了高效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问题 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 师生互动
【课题项目】本文为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0年开放课题“‘读思达’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引导性语言的适切性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KCX202008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0-0120-02
一、树立问题意识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树立问题意识,教师有意识地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学生有意识地反馈自身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教师的帮助,然后以问题为抓手,进行有效的互动,才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要改变传统单向传输的教学理念,树立问题意识,通过问题导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论教师讲得多精彩,如果学生没有参与进来,最好的教学效果也无非就是复制了全部的知识内容,但却并没有深刻地掌握知识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思维能力,更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就长远的学习效果来说,学生只能依赖于教师的灌输,教师灌输的少、灌输的频率低,那么学生就学的少,更何况每次灌输时,学生还未必可以做到全部复制。因此高效的学习,必然不是一种灌输式的学习,而是学生形成学科思维模式和探究能力,可以举一反三地进行思考,可以自主地探究解决问题,只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不必依完全依赖于教师,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因此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思维模式,通过问题导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设计各种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积极地反馈自己的问题,并充分发挥问题资源的教育作用,梳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体系。这就需要教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营造平等、民主、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包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积极对待学生提出的多元化问题。要使学生明确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有不懂的就要问,有不同的意见就要提,积极反馈,大胆质疑[1]。
要知道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小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生心里,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是有一定距离的。尤其是严肃的教师,学生被提问都会非常紧张,有问题也不敢问,不懂也不敢说不懂。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保持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问题。而且在学生心里,教师都是非常权威的,根本不会质疑教师说的话,会习惯性的不经思考而接受,因此教师要故意漏出破绽让学生质疑,并肯定那些质疑教师提出问题的学生,从而使学生明白,学则需疑,当疑不疑,不曾学。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及时反馈自身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在教师的帮助下突破学习和思考中的瓶颈,实现高效学习。
二、合理利用问题
课堂教学问题较为多元化,教师要对各种问题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充分认识到问题资源的重要教育价值,通过问题激趣导思,解惑释疑。
(一)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悬念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要了解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这种内在的趋动,可以使学生身心高度集中,迫切想要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使接下来的教学都非常高效[2]。比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小学数学《千克、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挑选两个体型悬殊的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觉得他们俩个人谁重?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来,体型大的学生较重。教师再挑选两个体型相近的学生,让学生分辨谁重?学生凭感觉猜测,但却并不能确定到底谁重。于是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想要知道到底谁重。教师就可以引出教学内容,怎样来表示物体的重量?怎样测量物体的重量?引出千克和克,引出体重秤。
(二)利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
小学生本就缺乏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再加上对教师的话习惯性的接收,于是在学习中常常缺乏思考,虽然短期内可以凭借记忆力记住知识内容,但这种学习印象并不深刻,也不能真正掌握知识内容背后的思维逻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常常设计一些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多问一些为什么,使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思考问题,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识。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问题思维,可以自主地思考知识产生的原因,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3]。比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天平游戏》的教学中,教学活动是想通过天平游戏,使学生发现在等式两边减去或者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可以成立,进而使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可以解简单的方程。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就需要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而不是直接告知学生等式的性质。从而使学生在操作中自己经过观察、思考和推理发现等式的性质,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天平,然后引导学生怎样保持天平的平衡,学生都知道两边放上同样重的物体就可以保持天平的平衡。教师引导学生在天平的左右侧各放入5克的砝码,天平的指针指在中间,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该怎样表示。学生说出算式5=5。教师继续指导学生在天平的右侧再放上2克砝码,提出问题:天平现在还平衡吗?想要恢复天平要怎么做呢?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在左侧也放上2克砝码。教师问:怎样用算式表示?学生答:5+2=5+2。同样教师继续创设问题情境,把左侧放入一个10克重的砝码,右侧放入一个x克重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在中间,那么右侧的砝码多重,怎么写出算式?学生答x=10。然后再在两侧各加上5克砝码,天平保持平衡,提出问题此时的算式该怎么表示?学生思考后给出答案:10+5=x+5。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和操作实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在上面的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刚才都是在往天平上加重量,如果天平两边都减去相同的重量会怎样?使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后发现减去同样的重量,等式依然成立,最终发现等式的性质。
(三)利用學生反馈的问题引导探究活动
在高效的课堂教学中,绝不仅仅是教师一味地提出问题,而是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诚然现在教师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问题时也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但教师的视角毕竟不是学生的视角,思维方式还是有所不同。教师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很有可能学生在思维上就是转不过弯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反馈出来的问题,很有可能是学生群体中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提出问题的机会。首先,利用平等友善的态度和积极肯定的评价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要为学生创造更多提出问题的机会,把传统教师讲授教学的方式,转换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问题为引导,或者以任务为趋动,使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会生发出很多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环境氛围中,学生可以很放松地发出疑问,讨论疑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或者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很多问题在学生小组内部就消化掉了。这样提出问题的人更加放松,不必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会不会太幼稚,别人都会就我不懂?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没有顾虑地思考和提问。而解决问题的人思维能力更是得到了锻炼,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激发。这种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增加,促进学生间形成互相帮助的情感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当然肯定也会存在小组合作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必定是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一旦学生小组反馈出来问题,教师就要以这个问题为抓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最终促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看似浪费时间,相比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直接给予答案肯定更快。但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内容本身,而是获得了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获得了实践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旦学生形成了这些学科思想和探究能力,那么以后的教学就更加高效。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核心素养能力就好比学生的器,打好这个基础才可以更好地善其事。
三、结束语
高效的课堂,教师需要给学生更多思考、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机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间开展积极的互动,以问题为抓手授之以渔,实现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宋利娟.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及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16(12):35-36.
[2]林家学.关于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之我见[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9(8):1.
[3]王芳.小学数学课教学中的有效设疑方法[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