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的最终走向

2021-04-13 19:08郜天姣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0期

郜天姣

【摘要】在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双减”政策的教育大背景下,无疑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从“育分”到“育人”进行转变,教学过程更要充分体现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充分而深度地参与,实现课堂的高效——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深度教学,而深度教学的前提是要对教材有深度的解读。

【关键词】教材统览  分步设计  解读走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0-0143-03

教材解读作为教师必备的重要专业技能之一,它可以看出一位教师对于教材把握的深度、宽度与广度,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果。在此,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为例来谈谈对于教材解读的相关问题。

一、立足于整体框架的教材统览

(一)从统编版教材出发

统编版教材七点创新中有一点提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即一方面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予以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另一条线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双基”、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分成若干点,由浅入深分布在各单元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中。”另一方面是小学的单元设计非常丰富:有思考练习题;语文园地(分门别类包括有七个板块的内容);“和大人一起读”(强调共读,这是一个亮点)。

语文园地作为每个单元后面对本单元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拓展运用,包括以下几个栏目:

识字加油站——以丰富多样的形式,灵活安排常用字,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感受识字的乐趣。

字词句运用——形式多样的听说读写活动,重点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字词和句式,适度拓展,强调综合运用,增强学生语用的能力。

书写提示——强调重视汉字书写,打好写字基础,让学生写正确字、规范字。

我的发现——鼓励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以提高师资效率,发展识字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字形能够猜字。

展示台——提供展示交流语文学习成果的平台,鼓励交流语文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世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日积月累——集中安排古诗诵读、名言警句等传统文化经典内容,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和大人一起读——编选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儿歌,提倡无压力亲子共读,是衔接幼小、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也是培养亲子关系的纽带。

(二)从本单元编排出发

本单元语文园地中有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五个板块,每一个板块都有对应的教学要点,它不像课文可以把教学目标贯穿在整个课文教学之中,所以语文天地的教学模块性更大一些,趣味性相对小一些。

識字加油站——积累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归类识记带有“月”字旁的字。

字词句运用——读好带有轻声的词语并积累。

书写提示——学写“主、门、书、我”4个带点的字,了解“点的位置不同,书写先后也不同”的笔顺特点。

日积月累——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寻隐者不遇》,并背诵积累。

和大人一起读——借助拼音和大人一起读《妞妞赶牛》,读正确、读流利,并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绕口令的情趣。

从这两方面进行统览后,我们可以从整个教材的编排特点上看到语文园地设立每个板块的意图;可以从本单元的编排上,一方面看到语文园地中对于整个教材语文园地设立板块意图基础上的内容或者载体是什么,另一方面,每个单元语文园地并不是涵盖了所有的板块内容,而是根据需要选取其中的几个板块。

二、立足于教学内容的分步设计

(一)识字加油站

教参建议:(1)借助拼音把词语读正确;(2)发现人体部位的生字中,都有“月”字。

教材呈现:八组身体部位的词,前三个都是头部的部位;八个生字的识记,其中5个都带“月”字旁。

个人解读:借助拼音这是识字的方法,目的把字音读准确;这些词语都表示身体的部位,生字中都有“月”字,让学生理解“月”字旁与身体部位有关。

整合形成主要问题:有了充分的分析,就要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设计的主要环节——这部分我要对识字方法进行一个小结(问题: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识字让学生发现生字的共同点(问题:这些字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呢?);理解“月”字旁与身体部位有关(问题:看看这些词语你又发现了什么?);之后再进行身体部位词语的拓展,加深“月”字旁与身体部位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就构建出了大体上重要的教学环节,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在归类识记带有“月”字旁字的基础上,达到“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感受识字的乐趣”的编排意图。

(二)字词句运用

教参建议:读好轻声并积累。

教材呈现:三组词语,一组带后缀“子”,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其他类型的。

个人解读:主要是词语后面的字不读本音要读轻声,每组词语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学时通过学生的读、学生的听来感受词语的读法,还有哪些像这三组词语一样读轻声的词语,进行拓展。

整合形成主要问题:一组,发现词语都带有“子”(问题:自己读,这些词你发现了什么?)“子”都读轻声(问题:指生读,你听出了什么?)拓展(问题:联系生活进行拓展,看看我们教室里你能不能说说像这样的词语呢?);二组,很简单,都是叠词(问题:指生读,其他学生认真听,他读对了没有?)拓展(大多是自己的亲人);三组,其他类型,尾字读轻声(问题:同桌读,其他同学听听看和你读的一样吗?)为什么读轻声?(不读轻声和读轻声进行对比,感受)拓展(我们学过的词语中还有像这样读法的词语吗?)

这个板块的落脚点在读法上,所以读是非常重要的,在读中发现,发现后再读体会,之后再进行拓展。这样只是把每组的词语进行了归类,如何再进一步整合呢?用词语说句子,使单生命的词变成多生命的句子,知识的整合就到位了。

(三)书写提示

教参建议:(1)了解“点的位置不同,书写的顺序也不同”的笔顺规则;(2)养成“一看二写三对照”的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材呈现:四个都有“点”的生字;有笔顺规则:(1)点在正上方或左上方,先写点;(2)点在右上方,后写点。

个人解读:书写习惯的培养要贯穿在教学的始终,而不光用口诀进行;点的位置不同,书写的顺序也不同——点在正上方或左上方,先写点;点在右上方,后写点。

整合形成主要问题:点在正上方或左上方,先写点(观察一下“主”和“门”字,它们“点”在哪个位置上呢?它们笔顺是怎样的呢?每一笔都在田字格的什么地方呢?)点在右上方,后写点(同上);点的位置不同,书写的顺序也不同”(同样都带有点的字,我们在写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拓展(再找几个学过的带点的字,加以巩固。)

(四)日积月累

教参建议:(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2)想象画面,体会古诗表现的美好意境,背诵并积累。

教材呈现:一首诗、一幅图

個人解读:一年级的古诗教学不要强制要求理解诗意,读好古诗(字音读准、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背诵即可,也可了解诗的大致意思。

整合形成主要问题: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识字方法的再渗透(借助拼音,自己试着读一读,把觉得读不准的字圈一圈。指生读,也可教师范读,请生再读,纠音)读出节奏(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想象画面、了解诗的大意(看看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都有谁,在干什么吗?)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也可看图背诵。

(五)和大人一起读

教参建议:(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绕口令;(2)边读边想象画面,读懂绕口令的主要内容;(3)感受绕口令的情趣,享受亲子阅读的乐趣。

教材呈现:图文结合的绕口令

个人解读:这个模块是培养亲子阅读的模块,教师不能抢占家长的作用,我们可以有一个简单的阅读建议给家长,教师以检查为主。

整合形成主要问题:识字方法——自己借助拼音,读给家长听;家长把听到的错误的字给孩子圈出来,纠正,再读,直到没有错误。亲子共读——可以家长和孩   子一人一句读、看谁读得对;可以一人读一遍,看谁读得快;可以一边读,一边拍手,增强节奏感。想象画面——读后,问问孩子:你从这绕口令中知道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能不能画一幅连环画,再配上相应的句子呢?

当然,课堂教学并不是都像我们预想的那样,这需要老师们在课前多下功夫,在对自己学生有一个统观了解的基础上,分步对每一个问题可能出现的回答进行充分的预设和思考,再把这些预设和思考慢慢地整合为自己的教学智慧,这就是文本解读过程的真正意义。

三、立足于学科素养的解读走向

(1)从意识层面上,教材解读不应该是就教参解读教材,就教材解读教材,它应该是从学科素养出发,基于语文课程目标(是什么)到语文课程内容(教什么、学什么)到语文教材内容(用什么去教)再到语文教学内容(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的深入教材解读的思维过程。(2)从设计层面上,教材解读不应该是碎片化的、抽离化的,它解读的应该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教学设计。值得思考的是,是不是这篇课文中的这个段落对于单元目标的落实没有作用,我们在教学时就抛弃呢?(3)从课堂层面上,教材解读不应该是单薄的、狭隘的,它应该是具有开放性问题设置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宽度与广度,也应该是能够抓住课堂教学时矛盾所产生的生成性以探求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厚度。

综上所见,教材解读应该是以学科素养为始终、以教材内容为载体、以学生的增值性学习为最终走向。

参考文献:

[1]杨晓玲,张芙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改写研究[J].新课程.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