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现代大学国学教育的策略与路径

2021-04-13 15:00李珉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5期
关键词:国学教育创新

李珉

【摘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已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是指引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明灯,是重建中国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保障,是传承中国文学艺术的核心枢纽。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要务之一,就是要传承中华文化、推崇中华文化和正确认识国学教育和重视国学教育。现代大学国学教育如何才能顺应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养教育的需求,如何才能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文化的渴求,如何才能更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必须有效改进和创新国学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模式和理论体系,将国学知识贯穿于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融现代教育理念和中华传统文化于一体。

【关键词】现代大学  国学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5-0014-03

随着经济贸易的不断繁荣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素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之代表,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已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是指引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明灯,是重建中国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保障,是传承中国文学艺术的核心枢纽。[1]因此,将国学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恰恰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现代大学进行国学教育,主要是要利用中国的古典文学典籍来开展大学汉语教育教学,深挖国学经典著作中的智慧宝库,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与个人品质,广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优良价值观。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要务之一,就是要传承中华文化、推崇中华文化和正确认识国学教育和重视国学教育。

现代大学国学教育如何才能顺应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养教育的需求,如何才能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文化的渴求,如何才能更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国学”是否能够受到应有的认知和重视,成为指引中国社会前进的精神明灯,并有效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模式和理论体系,将语文知识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融现代教育理念和中华传统文化于一体。[2]因此,探索现代大学国学教育教学的新思维,推进现代大学国学改革创新,是值得全中国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的重大课题。

一、现代大学开展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强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即便当下中国社会开始重新重视国学教育,但现代大学国学教育教学工作依然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应该高度重视,以制度机制系统明确国学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从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培养上看,国学应该是现代大学基础核心课程,即便是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国学关系每一名学子的文化修养和发展前途,应该受到现代大学教学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国学教师、大学生及其家长们的高度重视,积极消除大学教育专业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营造全社会协同关注重视国学教育的良好氛围。[3]

第二,国学课程的性质和定位为得到明确认知和应有的对待,反而随着“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思维和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的加强而日趋被弱化和边缘化。课程内容不断被简化,课时不断被删减,课程讲授不断被娱乐化甚至庸俗化。这样一来,高等学校的国学底蕴越来越浅,大学生的国学功底越来越浅。久而久之,整个中国社会的国学文化素养也就越来越浅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也就被动摇了,中华文明的精髓也会随之消去。由于国学基础不牢,大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就不可能在其他学科走得更远。

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世界各国的融合进程加快,各种文明的对斥冲突加剧,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因此,与其他的学科一样,中国文学教育研究也正在进行着艰难的转型。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转型和创新再生。传统的纯文学教学语境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中国文学研究也在不断地扩容,不断地跨学科式拓展空间,不同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加剧,边界正在变得十分模糊。全面创新现代大学国学教育教学思维,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学习期盼,不仅内容要新、形式要新,而且教法要新。[4]

第四,国学教育长期以来没有树立“文化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将“文化传承”作为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主线,自身存在单一审美性的语文教学观念,原先一味强调工具性、没有足够重视趣味性,没有融通艺术宗教与文史哲等学科,使得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这种文化语境,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5]因此,在今后的国学教育教学中,应该全面考查国学与社会、哲学、艺术、宗教、科技等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国学文本中潜藏的文化内涵,拓宽现代大学生的视野,开启现代大学生的智慧,真正肩负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之重任。

二、国学教育与现代大学教育深度融合的原则分析

现代大学要真正增强自身文化底蕴,就必须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深度融合国学教育、创新国学教育模式,以全新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文化素质教育,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学科界限与单一的国学授课模式,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質和综合能力。[6]当然,这一深度融合过程也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国学教育与现代大学教育深度融合应该坚持“以文化为导向、以人为本位”的原则。要对高校文化去粗存精、追本溯源,以学生主体素质发展为价值的核心和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本位,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体自觉性,全面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价值目标。一切服务于大学生,一切为了大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文化的科学化传承,保存并传承高校优秀的文化基因,实现高校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第二,国学教育与现代大学教育深度融合应该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统一原则。现代大学国学教育坚持显性教育(正面教育)为主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才能永葆生机活力。[7]与此同时,应该抓住一切可以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坚持隐性教育(渗透性教育),见缝插针、因势利导,不间断地引导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

第三,国学教育与现代大学教育深度融合应该坚持哲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深度融合原则。坚持科学技术等专业教育过程中深度融入人文之精神,同时也坚持国学教育的科学理性引导。新中国高等教育学奠基人之一潘愈元先生曾深刻指出:素质教育中“素质”之含义,应当是涵盖人文社科与科学技术相融合在一起的全面发展的素质内涵。现代大学既要大力营造科学求真精神,又要努力营造人文精神氛围。[8]社会人文精神是现代大学发展动力之源泉,科学精神是现代大学发展动力的助推器,两者的合力就能够推动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讲,文化素质应该具有丰富的内涵,涵盖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等,是人类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共同结晶,是人的内在精神气质与外在精神风貌的有机统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现代文明发展高度。[9]

第四,国学教育与现代大学教育深度融合应该贯彻主体性教育理念,实施主体性教育模式,形成培育优秀人格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通过创设和谐宽松的大学教育环境,强化“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模式,现代大学充分激发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最大潜能,着重培养大学生主动善问、勤学慎思的思想品格,升华主体性价值追求,形成自律、创新和理性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主体。[10]

三、创新现代大学国学教育的“三大维度”分析

众所周知,对于现代大学国学教育而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这三大维度,同样起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11]这三者相互配合、融为一体,正在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前进,对创新国学教育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知識与能力”是国学教育创新模式的基础要素。知识是发掘人的潜能的基础手段,人只有掌握知识才能强大,国家民族才会强盛。国学教育创新离不开丰富的知识做基础,“知识与能力”应该成为现代大学重要的教学目标,否则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便无法实现。人除了需要丰富的知识理论,还需要有转化知识理论的能力。[12]只有将知识理论有效地转化运用到实践中,潜在的创新能力才可能得到充分激发。

第二,“过程与方法”是国学教育创新模式的核心要素。在现代大学国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突破教材的束缚,重视“过程教学”,实现信息量最大化,强调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启发大学生的文化思维。现代大学国学教育应以“探究问题、实践创新”为基本要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国学教育创新模式的基本导向。现代大学国学教育应该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课程改革目标,把培育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摆在前列。重视发展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以正确的态度、健康的情感和科学的价值观不断引领现代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发展。[13]

四、现代大学国学教育创新的路径分析

现代大学国学教育创新,要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培育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应该主要围绕以下路径展开:

第一,现代大学生的认识观和科学观应该在特定的文化场域内加以培育。国学教育教学上,应该不必过分注重教学内容的完美,更应重视发掘不同大学生的研读体会,促使大学生深刻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注重学术修养,并不是将国学内容变成生硬的文学概述,关键应该契合大学生的审美,将剖析国学的内容丰富性与品鉴情感的丰富性和谐统一。

第二,现代大学国学教育承载着文化传承、知识传播等功能,应该正视现代生活多元化格局的存在,不应仅仅限于“精英教育”,而应正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多元化需求,充分发掘大学生个体优点,重塑大学生的国学自信,增强大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14]

第三,现代大学国学教育应该注重专业性的训练与知识的实用性,尽量结合其专业特点,针对不同专业大学生进行不同训练,适当补充相关实用性强的内容,强调有利于促进专业发展。譬如,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可以充分论证方法选择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侧重讲授论证、论据、论点三者之间的关系,体味假言推理演绎法的精妙,培养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第四,古今中午的大教育家、文学家都注重对自然及人生的体验感悟,不约而同地重视情感体验。国学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怀,饱含对民族国家和故乡的热爱、对大自然的体悟、对宇宙与人生的认识和对人格与尊严的审视等,因而国学教育创新必须注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培育大学生的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意识。[15]

第五,国学教育应该注重大学生的独立思想意识,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促进,在国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发表见解的认知活动,鼓励大学生多视角、多维度地思考探索问题,创新大学生追求新颖思维和表达方式,形成独特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水平。[16]

第六,现代大学国学教育应该营造师生间平等尊重的氛围,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重视大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建构以大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多边交流合作体制,提升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增强大学生利益诉求表达能力,充分发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断促使大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多元文化冲突的世界,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要传承光大中华传统文化、续写中华文明史诗,国学应该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素质。[17]在现代大学在国学教育创新过程中,应该突出其固有的人文属性,重视学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真正培育素质全面的高等人才。[18]

参考文献:

[1]李玉检.文化素质教育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56-62.

[2]莫格.试谈知识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4(3):19.

[3]袁正宏,等.人的价值问题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83.

[4]刘平.建构主义与语文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2):39.

[5]黎少文.语文学科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79-85.

[6]左银舫.利用现代通讯传播手段加强大学生国学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5(2):71.

[7]李昌华.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6(1):49-53.

[8]范媛媛.浅析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素养教育[J].语文教育,2015(2):66.

[9]王小军,等.基础教育课程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7-63.

[10]董建富.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N].现代教育报,2016:05.

[11]齐振海.任职教育条件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14(3):94.

[12]周进喜.体验的教育学意义与学习主体的确立[J].上海教育科研,2012(4):69.

[13]罗大伟.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6-82.

[14]宋思涛.认知建构主义学习观评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5.

[15]杨礼宾,杨建新.浅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J].文史哲,2013(1):73.

[16]牛丽.在高校教育中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和手段[J].中国教育技术,2013(15):53-59.

[17]李舒琼.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13.

[18]吴启良.构建自主探究型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平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4):37.

猜你喜欢
国学教育创新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大学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的协同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