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学生工作涵盖了相对于专业教育之外的思想、政治、心理甚至是广而言之的人文教育,显而易见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阐述了当代高校辅导员的角色。
【关键词】高校 学生工作 辅导员 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9-0020-02
高校学生工作涵盖了相对于专业教育之外的思想、政治、心理甚至是广而言之的人文教育,显而易见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学生工作的主体力量的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骨干力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高校辅导员的实质,从直接目的来说是“育人”,是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相吻合的;从实现手段来说是“教育”和“管理”,教育是随时随地的个性化教育,管理是规范言行的指导性管理;从终极目的来说是“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为学校的宗旨和办学理念服务,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一、从宏观上看,高校辅导员必须成为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
(一)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一直以来,辅导员作为学生在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和心理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第一要务。当今时代是信息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传统与现代相遇、新生与陈旧的交替、先进与落后的对垒、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碰撞,都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是是非非、对对错错深层次地隐埋于信息内里的情况下确实真假难辨,有时甚至就像《红楼梦》里的一幅对联所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有到无时无还有”。因此,当代大学生在认识社会主义劳动的奉献和索取,在分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在看待改革中利益关系的分配和调整,在对待中西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和矛盾等许多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疑虑和困惑;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身有时会由于认识的极限、感情的偏颇而造成心理失衡。在思想认识问题上,如果不加理会地任由学生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即使学生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走上正轨,那可能也会浪费时间、加重教育机会成本,何况更多的例子证明学生一旦思想大方向把握错了,往往积重难返。把握最佳教育时机成了辅导员的必修课,在学生迷途难返时送一声“狮子吼”,在学生徘徊困惑时点一盏“夜航灯”。因此,辅导员必须引导大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并从实践和生活中印证理论,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透过事物错综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住前进的正确方向,从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
(二)辅导员是学生学会独立生活的管理者和服务者
进入大学以后,大多数学生之间从中学时期以读书为纽带建立起的“同窗关系”扩大到兼有以居住为纽带的“同宿关系”和“邻里关系”;从以学校为纽带建立起的“校友关系”扩大到以地缘为纽带的“同乡关系”;再加上参加学生社团组织、勤工俭学、社会活动等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同时出现在大学生身上。各种关系复杂的叠加使单纯的读书生活产生了变化,学生中有的如鱼得水,有的无可适从。那么,是靠谁来帮助学生独立生活呢?在大学里,与学生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辅导员。他们是大学生学会独立生活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承担着重要的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比如说提出要求、指导学生自律、规范学生言行等等,但绝对不是做简单的服务協调性工作。辅导员要以学生为本,从生活细微入手,体贴、关心学生,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之中,向他们咨询,倾听他们的心声,提供及时有效指导。只有让学生信任,作学生的贴心人,学生才可能向辅导员吐露心声。辅导员才能结合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及时有效地实施合理的管理和必要的服务,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辅导员是高校学生走向成才的辅佐者和支持者
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其成员必须拥有自尊自重的人格,并与之所赖以生存之人文和自然环境建构互为主体之关系。而教育在于培养学生成为成熟的公民并走向成才,因此教育必须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意识。所谓“主体性”是指受教育者的自我觉醒,相对于存在的客观情景,例如政治、社会、文化世界和自然世界。既然“主体性”意识是要求自我觉醒,按照内因的决定性原理,学生成才的关键还在于自身。任何外在的因素只能是影响,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对学生的成才负有重要影响作用的辅导员,只能按照教育的规律成为学生走向成才的辅佐者和支持者,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发展愿望和主体唤醒程度而代为主体,甚至揠苗助长。大学是学生“术业有专攻”的阶段,专业教师授学生以“渔”。然而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忽视知识能力的普遍联系,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使学生获得一个相对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这个知识能力结构靠专业教师是很难较为完善地完成的,绝大部分是靠辅导员的辅佐和支持。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辅导员借力帮助其实现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并走上另一个成功尝试之路。比如说,一个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的学生,辅导员可以支持其参加团学组织或社团组织,可以给他意见和建议,让他在社会活动中有所建树,体验为别人服务、奉献的快乐。相反,如果没有抓住“辅佐”和“支持”的性质,使学生虚有其名而自己越俎代庖,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毫无效果了。
二、从微观上看,高校辅导员既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榜样模范,又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思想引领者和理论研究者
(一)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其“课堂”打破了课堂的界限,也突破了书本的极限,真正做到 “生活即课堂”,其传授方式主要是“言传身教”
教师通常是指担任教学任务的工作人员。在大学里,辅导员除了负责“两课”、心理指导课、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工作,还承担着大量的“课堂”之外的教育。在教育中,“德育”居首位,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里,辅导员既通过致力政治形势教育和党团建设,培养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又创造条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例如文艺晚会、运动会、科技竞赛、兴趣小组等,让活动凝聚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并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展现才华的舞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大学里,辅导员的“课程”最多,而“课程”又在课程之外,学生在学习、实践和生活的大事小事,甚至是当中的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可以成为辅导员借题加以教育和引导的内容,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
(二)辅导员是学生“益友”。其交往内容涵盖了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深入到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心理世界,其交往方式主要是“谈心”
如果辅导员只能懂得“教”和“指导”,那么他只能成为一名好老师,不能成为一名好辅导员。因为辅导员还必须做学生的“益友”,才能在“教”和“指导”的基础上把“化”和“帮助”做好。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辅导员要对学生有一颗爱心,像朋友一般深入到学生当中,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和自强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通过建立深情厚谊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是辅导员最基本的一项素质和能力。与学生格格不入或没有感情,是不可能在学生中扎根和产生影响的。只有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通过交谈,深入到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心理世界,感动学生,感化学生,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辅导员既是学生心中的一面鲜红旗帜,又是学生眼中的一盏指路明灯
有人认为: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摇动另一个灵魂。可见教育是一个影响人身心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其特质,靠说教流于浅显,只有靠辅导员自身素质和形象塑造出来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和影响学生。实践证明,辅导员通过辛勤劳动,以自己的自信、从容、学识、才艺和魄力,完全能够成为学生心中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学生眼中的一盏指路明灯,为学生的人生导航。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要求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政治洞察力和政治鉴别力,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强的法制观念,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关系。如果辅导员能做到品行端正、诚实、谦虚、公正、廉洁、以身作则和为人师表,学生必能耳濡目染,以他们心目中的辅导员为榜样,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四)辅导员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宣传者和灌输者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寓教育于学生党建和团建、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以及指导课外活动中。辅导员往往兼有党务工作、团务工作者和“两课”教师等多重身份,采用党课、团课、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他们经常性、直接性、全面性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指导。因此,辅导员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宣传者和灌输者。
(五)辅导员是学生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者和专家
学生工作专家就是指在学生工作领域内,对学生工作的特点、任务、方法和内容有深入研究,总结出规律,并能有效指导学生工作开展的人。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主力军,长期奋斗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学生群体中又存在着大量深层次的问题,诸如心理健康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就业问题、恋爱观问题、党团建设、勤工俭学、法制教育等等。而这些问题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等诸多学科,并且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产生不同的情况,在个性中蕴涵着规律。因此,要更好地完成学生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创新,这就要求辅导员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适应时代要求,能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同时要善于对学生工作进行总结归纳,使之理论化、学科化。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角色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工作的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辅导员要真正从繁忙的事物中解脱出来,要把一切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目标上,努力促进辅导员角色成功转变,即是由严格的教育管理向教育、管理、服务并重转变;由权威型向对话型转变;由知识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非专业化、非职业化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转变。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当中,做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服务者,才能完成国家和时代交予的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漆小萍,唐燕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探索,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3]张祥云.《大学教育:回歸人文之蕴》,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4]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组编:学生工作的绩效与评估,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作者简介:
魏奇彬(1983年-),女,汉族,广东汕头人,汕头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中教一级,高级职业指导师,主要从事思政教育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