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博物馆与中国音乐史作品欣赏课程改革研究

2021-04-13 10:37吴丹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博物馆建设步伐加快。数字博物馆具有与传统博物馆相同的庞大的资源及其潜在的教育学习功能,并引发教育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充分利用好数字博物馆以数字化形式对文物信息进行保存、展示、管理等突出的优势,并将其引入高校中国音乐史作品欣赏课程教学改革中来,满足学习者自主化的学习需求,日益成为中国音乐史作品欣赏课程教育教学领域改革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在当前,新文科教育观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将助推高校中国音乐史作品欣赏课程改革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对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  中国音乐史  作品欣赏  课程改革

【课题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博物馆视阈下的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编号:HNJG-2020-059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8-0157-02

一、数字博物馆简述

数字博物馆作为时下流行的一种线上博物馆,它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利用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娱乐交互技术、立体显示系统、特种视效技术等,实现虚拟存在的博物馆,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展现在互联网上。

数字博物馆将传统的博物馆业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巧妙结合起来,将沉闷的数据演绎成鲜活的模型,成为传统实体博物馆信息传播、交换的新颖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实体博物馆的职能。凭借出色的互动性、先进的科技性、逼真的感染力等优势,数字博物馆最大限度克服了实体博物馆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具体来看,数字博物馆主要有以下功能和价值。

(一)立体展示性。实体博物馆中的所有文物需要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确保文物万无一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保护与管理,不允许有任何差池。由于实体文物在实际展示过程中,必须进行实物展示,即便有足够的保护措施,仍然加速了文化自然损耗的风险。数字博物馆就很好地规避这一问题,它以投影的方式对文物展品进行充分展示,最大限度避免了文物损坏或者丢失的风险,极大地延长文物的寿命。与此同时,很多文物被隔离保护,使得参观者并不能全方位对文物进行观赏。而数字博物馆利用VR技术等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好多媒体互动技术,将被“隔离”的文物实现近距离的展示,增加文物的可观赏性。

(二)沉浸式体验性。数字博物馆在展示文物时能够一改传统实体博物馆枯燥,可以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趣味性体验。比如在对某一文物进行展示时,其所搭配的文字、图片能够较为详实地展现出文物背后的故事,并且能够提供生动形象的视频讲解,极大地提升了观众互动的沉浸式的体验,为观众营造出临其境的感受。

(三)超时空性。数字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实体博物馆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束缚,能够让观众随时随地进行在线云端参观,将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并能将实体博物馆数字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加工,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更加详实地呈现给观众,让展示效果获得最大化呈现,使得所呈现的文物知识点更加丰富。

(四)交互性。交互指交替、互相、彼此。交流互动,是现在的很多互联网平台追求打造的一个功能状态。数字博物馆能打破信息单向传递的弊端,可以为教学改革工作带来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尤其是在数字博物馆板块设置上增加教育专区,可以与学校课程设置紧密结合起来,与学校课程教授建立网络互动,能够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材料。数字博物馆充分利用好现代高科技数字技术,使学生与所学习的知识相关的文物史料实现信息双向性传递的双向性,学生可自主通过信息检索自由地在线赏鉴、互动、交流,扩充学习者的视野和知识储备。

二、数字博物馆与中国音乐史作品欣赏课程改革结合的优势分析

数字博物馆在教育方面优势明显,尤其是在与中国音乐史作品欣赏课程改革上,能够拓宽课上相关音乐作品更加丰富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极大地拓展学生学习视野,从而碰撞出更多的创意、思想和需求等,对于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让教学过程更具时效性。数字博物馆上的信息不断更新,可以把最为详实的信息以较快的迅速发布到互联网上去。尤其是在中国音乐史作品欣赏课程教学工作开展时,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工作的时效性,让学生突破传统实体博物馆时空限制,充分自主、自由地学习,能够在短时间内搜集、查询、获取更多的与课程相关的资料,推进中国音乐史作品欣赏课程教育方式朝着更高时效性转变。

(二)让授课内容更加丰富。数字博物馆能够存贮和展示文物资料的文字解说、圖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不再拘泥于传统博物馆收藏和展出实物的形式。同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博物馆的充足资料,把历史上珍贵的、在实体博物馆不宜展示的历史文物呈现出来,让学生掌握和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内容。

(三)让教育更具互动性。与实体博物馆相比,数字博物馆在信息反馈渠道与方式上更具高效性。在中国音乐史作品欣赏课程教育实践中,师生可以自主、自由地进入网站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表达,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由交流、切磋,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学习模式,从而极大地改变传统教学工作中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

三、数字博物馆与中国音乐史作品欣赏课程改革原则

在数字博物馆与中国音乐史作品欣赏课程改革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功能定位精准性。要想数字博物馆与中国音乐史作品欣赏课程改革获得实质性效果,需要对数字博物馆与课程教育的功能进行精准定位。中国音乐史作品欣赏课程设置时,要紧紧与数字博物馆的所具有的主要功能、展品、主题结合起来。如充分利用好数字博物馆在资料存储、传播、交流互动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课程教学需要,选定与主题整合最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资源,形成有效的供给与输入,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性。在中国音乐史作品欣赏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首先要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好内容与数字博物馆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再次,整合课程内容具有一定逻辑性。因此,课程知识与数字博物馆相关板块有效结合,整体一致化;课程知识匹配不同的数字博物馆资源,比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多样化。

(三)兼顾开放性和交互性。数字博物馆把有形的墙给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阻碍被消弭。它为观众尽可能提供一个开放性和互动性程度高的教育平台,其发展潜力巨大。在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教学改革中,要积极探究数字博物馆学习平台优势所在,大力发掘网络传播的灵活多样的特点,充分整合。课程改革建立在一个开放的、与外界互动的、有效沟通的学习氛围中,创建广泛学习、合作学习的模式,契合联通主义与分布式认知理论,充分利用好信息交互和共享的数字博物館便捷高效资源。

四、基于数字博物馆与中国音乐史作品欣赏课程探究教学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对高校探究学习提出更高要求。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或者日常生活中挑选设定与所学课程相近相关的专题进行探究和学习,以此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探究性学习主要倡导学生发挥学习主体地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并强化学生之间合作学习,采用高效灵活的学习方式,这也是中国音乐史作品欣赏课程改革的实践性举措。其中,可以引入Web Quest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探究性学习的典型模式。该模式有助于更新当前国内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师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数字博物馆与中国音乐史作品欣赏课改革中,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主体、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情境化的学习环境构建、以多媒体资源整合为特色的课程特色改革。Web Quest涉及几个步骤,依次包括引言、任务、过程、评价、反馈等。在数字博物馆与中国音乐史作品欣赏课程改革中,引入Web Quest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学习者进行探究学习。需要注意的是,该模式会随着教学深入改革,相对应的环节会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变化,课程改革者也需要逐渐突破这些固有步骤,充分发挥教学设计变革组织者的创造性、积极性,让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数字博物馆其特有的教育功能能够对课程改革开展有益的探究学习实践。数字博物馆在中国音乐史作品欣赏课程中能够让课堂学习方式更为灵活化,让课程主题更具丰富化,同时可以整合广阔的学习资源,推进课程学习环境呈现出开放化等特点,发挥着积极变革的作用。

(一)推进学习方式变革。将数字博物馆的引入课程变革中,能够使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变得更加灵活、新颖。基于数字博物馆,开展探究性有益学习,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老师以及该领域的研究人员而言,意义显著。这种方式可以用开放式思维去审视课程开展的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提升课程效果。利用数字博物馆创造的虚拟空间,课程参与者可以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习方式的变革可以让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灵活和新颖。

(二)创新学习主题。将数字博物馆与中国音乐史作品欣赏课程改革结合起来,课程改革中首要环节便是学习主题的选择。作为最为重要的环节,数字博物馆的探究学习选题可以变得更为丰富。针对课程设置主题,最大限度满足课程不同主题的探究性学习的需求。

(三)整合学习资源。数字博物馆中所呈现给观众的是被数字化的藏品资源。可以选择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中不同章节为主体,结合相应的主题整合具有探讨性的数字博物馆资源,这样能够为教师、学生提供集中化的学习资源,满足探究学习需求。数字博物馆囊括了生动、形象的数字化的历史文物资源,能够对历史环境进行虚拟再现,并能够实现相关资料以音频视频形式进行播放。与此同时,要利用好数字博物馆比较集中的学习资源,并将课程资源充分统筹起来,推进课程改革。这样一来,学生可以直接利用整合的资源开展相对应的学习,能够最大限度节约海量搜集信息的时间,从而使得学习效率最大化。

(四)推进学习环境共享与开放。数字博物馆可以让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实现过程性的开放,推进教学朝着探究问题方向推进。问题的提出并不一味来自课程老师设置,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兴趣提出的。拓宽开放性探究学习渠道,探究学习主体在对现代化的网络通信工具自由选择,不受限制,比如论坛、VLOG等形式都是可行的,能够在相互交流中实现共享学习。

五、小结

数字博物馆作为一种新型开放教育资源,其基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下应运而生。技术的革新推进社会各行各业变革,教学工作正潜移默化地发生变革。在国家教育改革中,大力支持学习者在互联网时代下实现多元化学习,而数字博物馆与教学课程的改革研究潜力巨大。未来数字博物馆将朝着智慧博物馆的方向迈进,基于Web3D的数字博物馆也将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高校教学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应题之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紧紧围绕时代发展。在未来,教育工作与最新技术的结合,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莉.《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4):151-152.

[2]何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20(4):252.

[3]连苹.信息技术时代高校数字化音乐教学的探索[J].大众文艺,2012(9):297-298.

[4]裘舒涵.新媒体视阈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 作家天地,2020,No.543(9):177+202.

[5]孙潇.基于数字化音乐下高校视唱练耳教学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20(3).

作者简介:

吴丹(1977年9月-),女,湖南醴陵人,党员,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民族民间音乐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浅谈少学时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