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声声 创意无限

2021-04-12 23:15邹萍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打击乐案例课程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虞永平教授在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谈到幼儿园课程时再次强调:“教师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挖掘、寻找这些课程资源,并探索引导幼儿活动的有效方式。”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以自然为环境,以生活为课程,开展幼儿园打击乐课程。

【关键词】打击乐;案例;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06-0235-02

三明市是一座山清水秀的城市。三明市妇联幼儿园(下文简称“该园”)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虎头山下,山上树种丰富,特别是毛竹,漫山遍野,这成为该园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认识发展要在其不断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该园园舍较小,要有效开展打击乐课程,综合利用周围的环境教育资源尤为重要。“竹筒声声,创意无限”主题活动的开启,正式拉开了该园开发和利用虎头山毛竹生态资源的序幕[1]。

通过玩、思、学三个方面的活动,结合该园的打击乐特色活动,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得以完善,幼儿的视野得到了拓展,幼儿的探究欲望得到了满足,真正做到“小课程”促“大发展”。

一、玩——春日踏青,探究竹筒声声

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精神:“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该园结合周围环境、资源、安全等多方面考虑,通过与家委会协商,正式开始了虎头山春日踏青活动[2]。幼儿能玩得开心,活动也就能安全顺利地开展,“玩中学、学中玩”的理论用在踏青活动中再合适不过了。龙应台说过:“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幼儿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玩,本身就是一门学问。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在玩中,幼儿可与伙伴对话,与材料对话,与自己的思想对话,获得成长的经验。在《指南》理念的指导下,可供幼儿“玩”的材料、区域越来越多,如何避免幼儿“疯玩”,教师需有更多的思考。几次踏青活动后,该园教师认识到了踏青活动的重要性,明白了只有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并不断支持和引导,活动才是有效的[3]。

场景一:

随着探究竹笋由来活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幼儿聚到竹林,有想帮忙的,有看热闹的。一阵风吹过,竹林传来咻咻的声音。竹子会唱歌吗?小玲思索着捡起路边的小棍子,敲打着竹筒,“哐哐哐、当当当”的声音传来,这个声音吸引了不少幼儿。他们学着小玲的样子敲击着竹筒,清脆的敲击声在竹林里荡漾开来。原来竹子还能这样玩!

几个幼儿在玩“敲竹筒”游戏时,又有了新发现。

小刚:我敲的声音最大!

小玲:小刚太用力了,太大声,不好听,吵死了。

小刚:大声才好听!(小刚说完敲得更起劲了)

几个小伙伴在劝说小剛无效的情况下,选择了

“告状”。

教师:大家都想玩敲竹筒,怎么做大家才能既听见自己敲出来的声音,又不影响别人呢?(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

小欣:轮流敲。

小勤:一人一下,像唱歌一样。

小诺:对,就像我们玩打击乐一样。

幼儿统一了意见。“哐哐哐,咚咚咚,当当当”竹林里又响起了有规律的敲击声。

感悟: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一个幼儿偶发的“玩”的行为,引起了许多幼儿的模仿,幼儿由刚开始好奇竹子能发声,接着发现敲击竹筒声音大小不同。这样的游戏,有操作,有体验,生动有趣,比机械性的教学活动更容易让幼儿接受。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强调知识学习,但深层次的学习探索已在幼儿的“玩”中形成。在大自然这个老师的帮助下,幼儿在玩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享,学会探究。

二、思——亲子共创,制作竹筒乐器

幼儿总觉得玩耍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转眼到了下山的时间,但幼儿对敲竹筒的游戏意犹未尽。该园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为进一步支持鼓励幼儿探索,该园教师与当地的竹农联系,希望竹农为幼儿提供大量竹子原材料,得到了竹农的大力支持。收获了“宝贝”竹筒,幼儿不忘向竹农叔叔致谢,这次踏青活动顺利结束。在反思这次活动时,该园教师梳理了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结合打击乐活动,将“玩竹筒”作为活动的延伸,生成了“竹筒声声,创意无限”的主题活动。

有了物质材料的准备,知识材料的准备也要跟上。接下来的竹子乐器设计制作活动中,该园教师又对幼儿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大班幼儿而言,打击乐器并不陌生。幼儿能说出许多打击乐器的名称,如双响筒、圆舞板、摇铃等。对于“竹子可以做哪些乐器?”这个问题,使幼儿开始思考。在班级的音乐区里,各式各样的打击乐器吸引了幼儿。有幼儿发现双响筒就是竹子做的,说:“我们可以做一个更长更大的竹子双响筒。声音会更大。”“还有圆舞板,如果是用竹子做的圆舞板和塑料圆舞板的声音肯定不一样。”幼儿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该园教师又让幼儿分组讨论,用绘画的形式把讨论过程记录下来。很快讨论结果出来了,幼儿得出,竹子可以制作成双响筒、圆舞板、串铃、竹筒琴、竹筒鼓。有了初步的设计方案,乐器作坊马上要开工了。该园教师请来家委会帮忙,幼儿也分组参与乐器制作,小锯子、小斧头纷纷上阵。在家长的大力帮助下,竹子乐器基本成型。

场景二:

几个幼儿摇着竹制串铃,串铃发出“嘚嘚嘚,嘚嘚嘚”的声音。

小宇:“嘚嘚嘚”只有一个声音,不好听。

小玲:是你们不会摇。

小玲拿过串铃摇起来,串铃依然只发出“嘚嘚嘚”的声音。

幼儿有些泄气了,为什么制作出来的串铃只有一个声音,还特别闷?

小琴:如果竹子串铃能像铃鼓一样好听就好啦!

教师:铃鼓上的铃铛是什么材质的?

小鹏:对呀,如果我们在竹子串铃里加入不一样的金属制品,串铃的声音就会改变。

幼儿受到了启发,到处寻找金属制品。在表演区里找到金属制作的小铃铛,把铃铛加入了竹子串铃里,竹子串铃的声音变成了“铛铃铛铃”。这样的声音幼儿是接受的。竹制串铃就这样制作完成了。

感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参与根据自己兴趣而生成的活动时,幼儿的任务感、压迫感不明显,而且因为喜欢这个“游戏”,他们会更注重活动的过程,自觉重视活动的结果。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幼儿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一面。他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思考、交往、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教师应把思考的机会留给幼儿,而不是急着帮幼儿解决问题,这样既拓展了幼儿的思维,也丰富了幼儿的经验。

三、学——创建乐队,挖掘艺术潜力

随着竹制圆舞板、快板、竹琴、竹筒、竹片架子鼓的完成,该园的大班“竹子乐队”也正式成立了。幼儿找乐曲,配伴奏,试演奏……在幼儿的期盼中,“竹筒声声”主题活动继续进行。首先,什么样的乐曲适合竹制乐器演奏?在对比几首风格不同的曲子后,幼儿决定用《红星歌》这首乐曲进行伴奏,给出的理由有三:乐曲优美,节奏感强;适合竹子发出来的声音;乐曲熟悉,大家都会唱。接着,为乐曲配伴奏。对于打击乐实验大班的幼儿来说,为乐曲配节奏并不陌生。

场景三:

听着《红星歌》的旋律,幼儿精神抖擞地走进了活动区,了解音乐背景后,该园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来欢迎红军叔叔吧。”随后该园教师提问:“刚才你是怎么拍手欢迎红军的?”

小琪:我是这样拍的——嗒嗒嗒嗒。

笑笑:我是这样拍的——嗒嗒|嗒嗒|嗒嗒|嗒-。

教师:两个节奏都对,我们把两个节奏和在一起好不好?先快“嗒嗒”,再慢“嗒-|嗒-|”,我们来试一试吧。

该园教师保留并且结合了这两个幼儿的节奏,因此《红星歌》a段的节奏就变成了: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

教师:我们的竹子乐队要准备好欢迎红军叔叔,大家来看看每一段乐曲都适合用哪种竹子乐器演奏?

幼儿自由选择竹子乐器配乐。

小澄:拍手欢迎红军这段音乐我想用圆舞板。

小欣:串铃更好听。

教师:我们分别试试看哪个更合适。

幼儿:都好听。

教师:我们把他们的乐器和在一起好不好?先用串铃拍“嗒嗒”,再用圆舞板拍“嗒-”,来试一试吧。

反复对比后,幼儿选择了两种乐器结合的方式进行练习。

随着对《指南》精神的深入学习,教师要充分突显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在充分感知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理解乐曲的性质,学习自己听辨乐曲节奏,为乐曲伴奏,当小指挥……这些活动能让幼儿处于主动学的状态。幼儿通过“欢迎红军”这一简单的拍手动作,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探索出乐曲中的节奏类型。让幼儿自主配乐器,能使幼儿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艺术潜能被激发,同时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也不断提高,活动成为幼儿自己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兒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3]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设计[M].南京:江苏教

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邹萍(1977~),女,福建三明人,本科,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猜你喜欢
打击乐案例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打击乐“打”出一片新天地
陈少伦 中国打击乐擎旗者
浅谈贵州花灯打击乐人才的现状与培养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打击乐国际“论剑”开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