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博融天下,慧悦人生”的理念引导下,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数学组教师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积极开创“融悦”特色课程,努力打造了数学“博慧”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本文从生活教育的视域出发,对如何打造小学数学“融悦”课程进行了一定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融悦”课程;生活教育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好学生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1]。何为“融悦”?“融悦”是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下文简称“该校”)经过三年的摸索,逐步完善的一套具有全人育人理念的课程体系,其中数学学科是“融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以“融”为路径,即教法融合、学科融合、文化融合;以“悦”为目标,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国际领先人才。“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小学数学“融悦”课程的构建,从“生活教育”理论出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由生活情境引入、由生活经验重现、由生活实践反馈三方面出发,对数学“融悦”课程的构建进行了一定思考、探究与总结。
1 数学“融悦”课程,由生活情境引入
数学“融悦”课程的创设,要融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征,选择并引入不同层次的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教学。
在第一学段中,数学“融悦”课程的构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当前的生活认知出发,为学生创设生动而又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和交流等活动。如运用讲生活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耳、动口等,来进行直观形象的认知。
在第二学段中,数学“融悦”课程的构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比较、猜测、交流和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中,笔者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为达到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如下生活情境:
情境1
师:节假日期间,景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好不容易挤到了大门口,还得买门票啊,你看,已知门票60元/张,第一天我们一家老小去了6人,第二天带着朋友去了4人,你能求出什么呢?
让学生说出想法。
师:老师的问题是,这两天的门票一共花去了多少元?要求列综合算式。
师:说一说你的想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情境2
师:买了门票我就逛啊逛,来到了向日葵园和玫瑰花园,我数了数……怎么列式?
让学生说想法。
师(追问):你怎么想到“12+6”的?
这样由生活实际引入教学内容,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第三学段中,数学“融悦”课程的构建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进一步学会学习。高学段的数学“融悦”课程,还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融合其他学科,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并加以应用,领略学科间的共通之处。该校数学组联合STEAM课程中心,研讨实践了“建筑”物语、“皂”物世界、百变自行车等项目,让学科之间更好地相辅相成,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将数学的工具性特征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其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去解释自然界的奥秘,去探索无穷的可能,去实现更高的追求。
2 数学“融悦”课程,由生活经验重现
学生学习数学有两个基础:知识和经验。一直以来,教师更多的只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层面,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其实,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经验积累、经验重现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很多数学知识并非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旧知识”,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相关的经验。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2]。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主动地运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从而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获得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经验。
数学“融悦”课程的构建,恰恰是生活经验在数学学习中的重现。如在教学中引入直观、有趣的“数字天平”,能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寻找熟悉的生活经验,提取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字天平”的好奇心,学生就能在大脑中检索出相应的日常生活经验——跷跷板。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玩过跷跷板吗?(出示跷跷板图片)
师:这个跷跷板是怎么玩的呢?(播放视频)
师:是的,当跷跷板的两端坐着两个重量相同的小朋友时,跷跷板可以保持平衡;当一侧的小朋友重于另一侧的小朋友时,跷跷板就会发生倾斜。数字天平也是这个道理。
利用跷跷板的游戏原理认识天平的表象:当天平两侧不挂任何重量物体时,天平處于平衡状态;当在一侧挂重量物体时,天平会倾向有物体的一侧……这些知识都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现。
在教学中重现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拉近数学学科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中,能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使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和谐同步,这也是数学“融悦”的理想追求。
3 数学“融悦”课程,由生活实践反馈
数学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正如陶行知所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为此,该校开展了一系列数学融合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得教学做达到真正的合一。
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数学实践活动入手拓展学生数学视野,该校举办了一些实践活动。小学部数学周活动,包括低、中、高学段的拼图大赛、创意七巧板、巧算24点、趣味数学、数独达人等各类数学实践活动;传统文化周中的“动手做”数学活动,如秤砣的制作、剪窗花、钟的制作、思维导图绘制等。为了培养学生的领先精神、国际视野,该校还开设了小小金融家的班级活动、小小商店的年级活动、最强大脑的学部活动……另外还开展了中西融合的数学活动,数学组的教师与外籍教师多次走出课堂,组织开展了“零浪费”探究活动、Baby主题式研究活动等,外籍教师还组织了数学小侦探等数学双语实践系列活动。正因为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让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学生知识应用的领域也更广泛。学生通过实践,能把数学学习中所得的知识更好地反馈到生活中去。
在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培养,并将其反馈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数学“融悦”课程最大的追求。
陶行知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融悦”课程的构建,有助于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推动“博慧”学子的培养工程。笔者认为,这就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视域下,最美的数学“融悦”课程的形态!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单炜炜(1992~),男,汉族,江蘇苏州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