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钊
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即将复兴的伟大时代,而弘扬传统文化是这一时代的伟大命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是新时代下中国大学无可懈怠的责任,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建设书香校园就是要弘扬传统文化,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主要工作,也是民族文化复兴的教育保障。在传统文化视域下建设书香校园,主要依靠下途径:
一.高校要自觉弘扬传统文化
高校要培养具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的人才,要有水平一流的科研成果,要为国家社会的富强文明作出贡献,这也是最普遍意义上的高校三大功能,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在过去的峥嵘岁月中,培养“灵魂工程师”“红色工程师”的口号也使得大量青年为之奋斗。这些理念曾经、现在而且将来也会为大家认同与实践,也对大学的行为起着引领作用。但是如果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高校发挥其社会职能的总背景是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内涵,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的书院和中世纪欧洲的大学都有其共通之处,即继承和发扬本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1]那么从此意义不难看出,中国现代高校也是文化传承与繁衍、创造与再生的孵化场。高校吮吸着传统文化而得以生发繁荣,文化也有赖于高校来繁衍传播,这是当代中国高校的重任。尤其是要通过培养代代青年人才,高校才能发挥自己的重要的文化功能。
高校要在文化上形成高度自觉,以强烈的传统意识和使命感来弘扬本国优秀文化。无论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高校,民族文化和精神始终都是这个高校的文化之源头与历史之归宿,这和以功利为导向的、即时性的社会趋势有很大区别。[2]因此处于时代之潮中的中国高校,依托于几千年深厚的文化背景,更应该跳出单一的功利性。在如今世界都向金钱与利益看齐的经济大潮之下,中国高校已经不可能沉浸在纯粹学术的“象牙塔”中,但是与此同时,中国高校也不能忘记自身的使命和传承文化的重担,应该将认知和体悟、承担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发展为一种自发甚至于自觉的行为,并将之引导给一代代年轻人。
高校要有一种文化自觉,建设文化与教学工作必须并行不悖、相互融合,在教育过程中达到统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高校的人才培养有赖于文化建设,建国初期我国依照苏联模式设置高校学科科目,忽视了人文社科类学科建设。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成效,高校学科科目类别不再单一,很多大学的学科门类更加齐全,人文社科领域得到了极为丰富的加强,很多新兴的、交叉了诸多学科的人文科学类别得到发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也不再各自孤立发展,互相融合的趋势也逐渐显现。这种趋势使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环境得到了改善,也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加宽泛的知识。在这其中,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的高校得到了一种难得的机会,能够有机地结合继承文化、发扬文化、创新文化和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几大功能。因此“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已经落伍于时代,科学技术诚然重要,但也不并是文明进步的唯一工具,更深刻的历史经验是,如果掌握了专门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文化的熏陶,就失去了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也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初衷,高等教育应该有灵魂的文化教育。
高校要有一种文化自觉,必须能够主动地发扬与创新文化。做为高校实践者的我们必须看到,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建设,是高校传统职能和现代职能的融合与推进,继承传统文化和建设现代文化,都是高校建设发展的关键,这对建设发展专业学科,改进教学科研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深层次的积极意义,也都与创新与发展文化密切相关。在如此教育环境之时代下,高校的目光要落在实处,实践自己的具体短期任务,高校的目光也要落在远处,洞察自己的历史使命,并将两者有条不紊地组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将建设校园与实践、传承和创造校园自身的文化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中国的高校才能不负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高校直接服务社会也会并且必须体现在建设与服务社会主义文化上,必须直接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这也是一种历史任务。
二.高校要参与和谐文化的建设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传承悠远,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使我们民族的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的文化也不遗余力的與各种文明及民族文化进行着沟通、交流,互相吸收并借鉴了对方的精华之处,最后形成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烙印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和谐”文化凝聚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要义,“和而不同”的深邃辩证思想,“以和为贵”的圆融处世智慧,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传统文化之中。[4]时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傲视的成就,但是我们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经济发展的数据上,也不能只研究经济社会运行与发展的规律,必须要看到弘扬传统文化在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并令之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是一种潜力、动力与引导力。文化的发展需要开放包容的环境,需要与世界各国互相交流学习,并充分地吸收和借鉴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已经为历史证明的优秀文化成果,立足于此种开阔的世界眼光之上,我国和谐文化的建设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传统文化的发展将有广阔的前景。
大学要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在教育教学中融合进和谐文化,使之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现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凝练地被表达出来,这种价值观调整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调了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也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大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和谐的角度去思考文化,和谐的观念去看待文化,和谐的精神去引领文化,使学生的方寸天地充满和谐的因素,使和谐的思维理路,道德情操和行为导向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标准与规范,只有这样,高校的广大学子人才才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主力。
和谐文化也是人文与科学相互交融的文化。受到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自建国以来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人文与科学的教育与研究相互脱节,这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在短时间内起到了束缚的作用,也妨碍了文化建设中大学融合文化的作用。因此大学要完成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任务,就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将人文科学、科学学科以及和谐文化融会贯通起来,以三者的综合体感染与教化学生,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这些关系的交融、协调与和睦共处,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构建和谐文化,大学负有向全世界广泛宣传和传播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世界潮流,浩浩汤汤”,当今世界愈加开放,我国高校身处这样的环境,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大学有了更多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机会,“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使得我国大学发展与建设文化的平台更高,以此带来的是我国大学教育眼界的开阔和视野的拓展,趁此天赐之机,我国大学教育正好博采众国之长,也获益良多。优良的历史环境,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宣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和文化传承在地球的广域茂土中播下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何认识并吸收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如何让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世界的认同与理解,就是大学由内到外净化自我,蜕变升华的重要方面。“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作为一种古老的思想和智慧,对现今的大学建设有着现实和积极的意义,当我们面对世界上形形色色不同的文化时,要有谦虚的态度、辨别的眼光和吸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沟通中外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以中化为文化为本位扩大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文化的实力是一种软实力,它也能极大的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对世界政坛产生更大的影响,为地球的明天和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高校要弘扬传统文化、加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有许多相通的地方,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的时间很长,而人文教育提出的时间则比较短,但随着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慢慢认识到素质教育其实就是要在传统教育中加入更多的人文因素,向学生传授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文化熏陶他们,使之融入青少年的血肉与精神之中,这往往也能引起教师和学生极大的兴趣。有一个现象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在高校中,以文化为主题的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报告座无虚席,几乎场场爆满,央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将高校优秀的学者引入屏幕,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也令众多处于“象牙塔”中的学者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高校及公共教育之上,这种情况何以发生?文化当是解释这种现象的关键因素。[5]
素质教育理念为中国提出,极具中国特色,如今已为社会为接受,一般认为,教育有三个层次,也是紧密联系的三个环节,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素质”一词在中国大地被广泛使用,实难定义,但这并不妨碍它为百姓理解、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显然是一种综合测评的体系标准,高于知识、技能,囊括能力、思想、文化、涵养等能全面反映人层次的系统观照。素质如精华流淌在人的血脉中,渗透在人的骨髓里,决定人灵魂与精神深处的气质与情操,事关境界与胸怀,上而扬之升华和深化整个人的浩然之气,这为中国古代先哲孟子所推崇,也是近代中国优秀共产党人的群体品质。而这些具有较高意义层次的品质,是文化浸润人的心理、内化人的品格以至于体现在民族群体之中的崇高特质。
素质教育特别具有目标性和靶向性,针对我国传统教育而来,是改革传统教育的一个节点,它切中时弊、顺应潮流。若干年之后的今天重新认识素质教育,觉得它更是一个涉及根本的问题。对于大学教育来说,素质教育也应该是高校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是大学传承文化、实践文化、创造文化的着眼点,素质教育要求大学在当下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将传承文化弘扬文化作为一种探索与实践,融汇进教书育人的行为之中。
“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各有所长,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将它们结合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如果从文化的意义来理解,素质教育的价值似乎处在更高的层次,素质教育的精髓、魅力、特点都在“文化”二字之中,素质教育要求高校教师在全方位的专业和公共课程中贯穿传统文化教育,做到如春风化雨,以优秀的文化感染并孕育人才。不难发现,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是高校中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方式,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素质教育,响应党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政方针,创造良好坏境,助力人才发展。
四.高校要大力建设书香校园
文化是高校的灵魂所在,书香校园是大学校园所追求的崇高目标。在几代人的努力下,高校改革一直持续不断,我国的大学校园越来越积淀了文化的内涵。众多大学在新校区建设中越来越多地将文化氛围作为一个考虑因素,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校园建设最重要的内容,这是一个共识,也是数十年来我国大学建设的重大进步,令人兴奋,这正是了长期在教育中提倡素质与能力的结果。大学校园是师者与求学者相遇、交流的场所,是知识与思想的集散地,也是文化的圣地,它与一般的生活场所与文化场所有所不同。大学校园应该是高雅的、积淀了深厚文化的,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的高度,是社会整体品味格调的集中反映,是民族文化内涵的外在体现。富有诗意、充满人文情调的大学校园,使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沉醉其中,使一代又一代的大學文化沉淀下来。它以浓郁的文化氛围沐浴着师生,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大学校园应该秀在其内,而不应该奢华于外,应该高雅于精神之上,而不应该流落于俗套之下,大学校园要有其独特于社会的品味与格调,保持精神的纯洁与灵魂的高洁,这一切都源于深厚不俗的文化积累与沉淀。不难发现,大学校园的人文环境与文化内涵相辅相成,呈正相关关系,需要彼此强化以有益于对方,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深化与沉淀办学文化。只有高校尤其是一代又一代的大学校长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整个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才会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日改善,我国的校园文化甚至是传统文化才会不断得到充实,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达到它应有的高度。
注 释
[1][英]艾伦·B·科班.中世纪大学:发展与组织[M].周常明、王晓宇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3-5页。
[2][比]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 欧洲大学史(第一卷)[M].张斌贤等译. 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17页。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全文[R]。
[4]邵培仁;姚锦云.和而不同 交而遂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第52-62页。
[5]赵静.从“中国诗词大会”看新媒体时代国学经典的继承与创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第99页。
基金项目:本文为长沙师范学院2019年度校级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传统文化视域下的书香校园建设途径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