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训诂特点及成就

2021-04-12 22:47张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2期
关键词:说文解字章太炎

张超

内容摘要: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小学大师,他的研究广泛吸收了前人学者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证明前人学者研究的正确性,或者阐发新的解释。章太炎的训诂在方法上承袭了乾嘉学派的传统,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这里主要从《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为例来分析其训诂方法和训诂成就。

关键词:章太炎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其他训诂著作 训诂成就

章太炎语言文字方面的成就颇高,在文字、音韵、训诂等都有较多的继承和创新,他也是第一个提出“语言文字学”的学者他坚持无征不可信的学风、宁可详细不可做省略的方法、在研究中讲求史料的方法。在训诂方面带有很多乾嘉学派的遗风,他的训诂方法在《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中体现的较为典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著作,对诸子、医学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大的成就。

一.乾嘉学派对章太炎的训诂影响

乾嘉学派兴开始于清初,在清朝的中期至嘉庆时期达到了一个鼎盛的高峰,乾嘉学派又被称为考据学,乾嘉汉学或朴学。乾嘉学派注重考据,讲求用文字、音韵训诂的方法去阐释经文,该学派继承了汉代儒学训诂和考证的方法,继承了汉代朴实的学风,和宋学不同,具有朴素的研究方法,从基础入手,故又称为朴学。乾嘉学派在发展的近百年历史中。出现了许多研究大家如顾炎武、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等。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也受到了乾嘉学派的影响。章太炎早年曾在杭州的诂经精舍学习经史词章等方面的内容,师从古文大师俞樾,章太炎的学术成就颇多,对乾嘉学派的继承与创新也体现在许多方面。侯外庐曾评价章太炎说:“太炎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是自成宗派的巨人。”[1]

章太炎对乾嘉学派的继承是多个方面的。首先就是在学术的主要内容上面,乾嘉学派主要是对文字、音韵、训诂、考证等方面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章太炎的学术也多体现在这些方面。首先,是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章太炎据《说文》而撰写《文始》;在方言領域,写出《新方言》搜集各地不同的方言,以今音来追溯古音,以古语来证明今言,来说名文字中借字和本字的发展变化;在音韵学的方面,他在前人“古无轻唇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提出了“娘日二纽归泥说”,并且还在继承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右文说”就是一个和字的声符往往是在字的右侧,它代表了这个字的读音。其次是经学方面,对于《诗经》、《尚书》、《周礼》、《春秋》都有深入的研究,并且形成了系统阐述的著作;再次是史学方面,章太炎一直以来对史学都十分重视,并且还十分重视历史书籍的编撰,他在修撰新型《中国通史》时便有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除了这些方面,章太炎在医学文献和哲学等其他领域也进了了深入的研究,如他对《伤寒论》的研究。章太炎是一个难得的通才,他在政治学和法律学上也有自己的建树,所以他的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研究也是一个融会贯通的,不单单局限旧说,也不单单局限于某一个学科。

二.《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所体现出的训诂方法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该书是研究章太炎语言文字成就的重要参考,也从思想、语言和内容等方面展现出浓厚的时代气息。王宁曾经在《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的前言说到“它是一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难得的原始资料”[2]。书中体现出的一些思想,很明显受到了民主思想的影响。首先是对君权的否定,如在对“师”的解释是“君,群也,一群之头目曰君。”[2]在这里章太炎对君王的理解不再是古代所谓的“君权神授“,而是具有领导力的头目。其次还有对人权的追求。人权是与君权相对的,人权就体现了民主的思想,如在“逊”字后的解释是“逊,逃也。贵人逃曰逊,平人逃曰奔……此古人之可笑也。”[2]这里体现章太炎平等的思想,不赞同把人划分等级,是一种对人权的诉求。书中还有抨击贵古贱今思想认为时代是不断发展的,现在的学术未必是不如古人的,他还利用著作宣传革命思想。所以《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内容丰富涉及多个方面,所以此书不仅仅是一本小学著作,而且还是一本体现时代精神宣传革命思想的工具。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中有关训诂的条力较多,总而言之可以分为训释引申义、揭示古今异义词、阐明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关系、音译字等方面。章太炎师从经学大师俞樾,又受到乾嘉学派朴学思想的影响,他在广泛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笔记》中首先是对引申义的研究,在书中章太炎已经使用了一些相对固定的术语进行引申义的阐发,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引申”。如《笔记》十四篇上:“斩,斩本车裂,引申为腰斩,又引申为斩头,又引申为一切斩。”其次是在《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中的训诂条例,主要又包括了形训、声训和义训,如《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第五篇上有形训的例子如“甚,从甘从匹。干,饮食;匹,配耦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2]关于声训的例子就更多了,如“茅,凡从矛声字,皆有不明之意”[2]。再次是揭示了古今异义词,展示了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古今异义词的变化主要又包括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在《笔记》十一篇中“河,古北方之水多称河,南方之水多称江。今则混矣。”[2]这说明了河这个字的词义是扩大了,由仅仅指北方的河扩大为指代河流。再次还有音译语的研究,主要包括了西域的译语和佛教译语等方面,中国古代一直注重对外的文化交流,还有就是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要是想把思想被中国人所接受,首先是语言文字上的理解,所以很早就有专门从事佛教典籍翻译的人了,我国现存文献中的外来词和音译词也主要是西域和佛教用语,《笔记》一篇下有“荔,荔枝,译音字”。最后,该书内容博杂,还涉及到词义与词义的关系,释词的方法多个方面,还有对医学术语、药物和文化的训释,具有很高的语言文字价值。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是一本重要的小学著作,在该书中我们能看到章太炎深厚的古文功底,全书在语言文字的方面都有突破和创新,字里行间还流露出平等和人权,语言平易近人还结合方言,白话,不时出现一些俚语和俗语,为后来的研究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三.章太炎的其他训诂著作

章太炎对诸子文学都有做出训释,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对《尚书》的研究,突破了原有陈旧的观点,提出了很多新问题,也得出了一些新解。章太炎在青年时期就广泛阅读文献,对《尚书》也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曾在自己的读书笔记《诂经精舍札记》中写道对《尚书》阅读的心得。陈垣在给《敦煌劫余录》作序时曾指出“一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3]当时正是新材料的发现,如敦煌文书,三体石经等促进了学术的繁荣。章太炎也在偶然间见到三体石经并进行一个深入的研究。他撰写了《古文尚书大义》、《古文尚书拾遗定本》、《太史公古文尚书说》等等。章太炎对《尚书》的学术研究价值重大,他重新论证了《尚书序》的作者,对其中疑难的字词也进行重新的解释。对于《尚书》的训释,章太炎采用了不同与以往的训诂方法。首先是根据发现的三体石经进行字形的训诂,这和后来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类似,章太炎也十分重视靠考古文献,当时《三体石经》的出土引起了章太炎的研究兴趣,他将《三体石经》用于对《尚书》的训诂,实在是一大创举;其次参考了《方言》进行训诂,《尚书》中有很多的假借字,只是运用字形去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从声训的角度出发,用《方言》去训释就是一种新的角度,还能体语言的横向的发展,也就是不仅仅能关注历时性还关注到了共时性;第三是关注到了《尔雅》,《尔雅》作为训诂学的开山之作,一直被历代奉为圭臬,后代涉及到训诂学的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其影响,无论是编排体例,还是内容的收集,章太炎在研究《尚书》时就多次的引用《尔雅》中的解释,有些还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订正。不过虽然章太炎对《尚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也一些不足,虽然他治学十分研究,但有时的思想过于保守甚至有一点偏激。他咋研究中能结合三体石经,但是对当时出土的甲骨文就持有一种否定的态度,所以的研究并没有结合当时出土的甲骨文资料,这也是一大缺憾。

除了诸子的著作之外,章太炎还对医学等要籍也进行了语言文字方面的工作。章太炎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祖父、父亲和兄弟都是从事着医学事业,他耳濡目染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他在诂经精舍求学,他的老师俞樾对医学也有一定的研究,这两种因素加上他本人的兴趣。后来他也进行了对于医学文献的整理和训诂,他尤其推重的是《伤寒论》。章太炎在对《伤寒论》进行研究时更更多的是侧重于它的文献研究,章太炎曾三次流亡到日本,在传统的对于医学著作的研究上,还加入了西方医学的成就,并且还能融合一些日本的汉方,他还比较赞成中西医相结合,这种观点在现如今也是又很多支持者。章太炎曾说“吾士独《伤寒论》辨析最详”[4]他曾批评医学家往往是只管自己的医术但是不能明白训诂,学者们精通训诂但是对医学又知之甚少,鉴于此章太炎就主张用语言文字和训诂考证的方式去考辨医学著作的源流,帮助人们理解医学典籍,更好的继承前人留下的医学知识和医学经验,如对“太阳病”的训诂理解,后来就演变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解释,对医学也有重要的作用,中医更多是一门经验之学,但我们不能仅凭经验,而是掌握训诂的能力,对医学典籍进行理解,从而更好继承传统。

章太炎在方言上的成就颇高,他撰写的《新方言》,对于方言的研究从古至今一直没有断绝,从扬雄的《方言》为开端,但是对于方言的研究与书面语的研究相比,一直处于式微的状况。《新方言》更多是方言学和语源学的成就,但其中涉及的古今语,以及对词语的训诂也涉及到了训诂学的方面,其中涉及了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和词义的引申。《新方言》的研究以《说文解字》中的求本字为重点,这是《新方言》的有点,也是制约它取得更大成就的原因之一。《新方言》的重点是语音研究、词汇研究、同词异字的研究以及求本字方面的研究。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活语言的研究,这在他其他著作中也都能体现出来,能够运用方言去训诂,也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

无论是对《尚书》还是对《伤寒论》和《新方言》,他的训诂都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于训诂能够古今贯通,中西合璧,研究的领域宽广,研究的也比较深入,在学术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章太炎训诂成就

总的来说,章太炎处于新旧时代交替之时,当时的中西方文化有着强烈的碰撞,章太炎时一个比较捍卫国学地位的学者,他有着西方的思想又深深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他一生笔耕不辍,写出了许多的著作,不乏许多的真知灼见,他在语言文字多方面的研究对文字、音韵和训诂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梁启超曾对章太炎其人做出判断:“在此清学蜕分与衰落期中,有一人焉能为正统派大张其军者,曰余杭章炳麟。”[5]后来也有鲁迅、钱玄同等深受章太炎治学方法的影响,章太炎晚年的研究也很多,但很多并没有整理成书,他的很多著述都单篇分发在不同的期刊上,后来有些著作都是由他的学生和子女整理后才得以成为著述。其中像《章太<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就是由他的学生整理的。章太炎被称为国学大师,他的生最重要的成就也是在小学方面,训诂方面的成就很多,细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训诂内容、训诂方法和训诂的成就。

在训诂的内容方面,章太炎先生以解释字音,训释字形,分句读等方面为主,但是在解释词语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在解释的过程阐发自己的思想,在释义的过程运用相对理性的语言去解释,不但充满了理性主义的色彩,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在训诂的方法上,不仅使用了传统的声训、形训、和义训还结合新出土的资料训释,在充分尊重古训的同时加以阐发,能够学贯中西,博通古今。也能够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解决了许多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

在训诂的成绩上,章太炎是一个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他不仅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而且还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做到了贯通中外,他还具有实证精神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研究时往往重视研究对象的内在条理和系统性的阐发。在训诂时古今贯通,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能够有创新,作为国学大师,对传承中国古代典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2]章太炎等.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M].中华书局,2010.

[3]陈垣.敦煌劫余录-上[M].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

[4]章炳麟.章太炎全集-医论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5]梁启超等.清代学术概论[M].中华书局,2010.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说文解字章太炎
章太炎谈“贫穷”
章太炎与臭咸蛋
章太炎:帮人不能犯糊涂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的认识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从出土文字看《说文解字》存在的问题
尊师的钱玄同
章太炎与臭咸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