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恒立
奥西里斯迎来了他的结局。
万事万物总得有一个终结,好在,他并非是郁郁而终,他的终结缘于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他是古埃及的冥王,同時也是流传至今的传说中几乎唯一保持了正面形象的冥界之神。
他背叛了自己的命运和希望,却也丝毫不差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被称之为“光芒”的实体,其所能做的,就只剩下吞噬黑暗。社会眼光?本分?都不是,是责任以及恐惧。
我们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周围的世界。因此,当他人向我们投来迫切而急躁的目光时,我们总会下意识地想要回应他们的期待。我们怀疑友人,故而希望做好一个朋友的角色;我们怀疑配偶,因而想办法成为一个模范伴侣;我们甚至会怀疑自己。
奥西里斯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冥王明显是不合格的——他只是——一位慈祥的长辈而已。但又是谁对他担任好这个职务抱有希望呢?塞特?拉?不,是后世的我们“后”入为主的观点。这就是社会期望的变种,在时间的洗礼下显得滑稽又可笑。
但也存在不是那么可笑的时候。西西佛穷尽一生,推动那块巨石,它的名字叫责任。
人们把它当作是反叛神明的先锋,他同时也将其当作“无法达到”的人生目标。这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双方互相推动,致使在那个不眠的长夜,他能弥补自身心灵的缺憾。
“应当设想,西西佛是幸福的。”语出加缪。
故有效、有益的“双向期望”需要施加以及被施加的双方维系在同一根柱子上。
但他们远非如此,奥西里斯和西西佛,复杂到不能再复杂的人们,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人们,到底在追求着什么?
或许,当一切都已逝去,当使命早已完成,当古埃及早已化为泡影,总有些事情不会消失;他的灵魂也总有一天会回归,忆起他曾经的身份——一国的主君。
他是个称职的国王。何出此言?因为我看到,他在那座滑稽可笑的雕像前,庄重地行礼,捧起一堆黄土,洒在白色的沙砾中,洒在那注视着一切的白色沙尘中。这是当年的民众的期望。
回应想要回应的期望,终结想要终结的归途,救赎想要救赎的自己,仅此而已。
上海市第二中学 (上海市 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