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与捧

2021-04-12 18:59陈思炳
杂文月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方仲永仲永贾政

陈思炳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如今的“父”,主要指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有人奔跑在比较正确的道路上,有人却步入了歧途, 一个是用“棒”,一个是用“捧”,干出了折杀“幼苗”的蠢事。自古以来,不乏其例。

《红楼梦》中的贾政,对其子贾宝玉的管教就是采取“棒”的方法。贾政平时不理家事,也不管贾宝玉的表现如何。待到高兴时,叫他来同清客们一起作诗应对,不管贾宝玉诗作的好坏,都要装出一副严父的模样,张口“孽障”,闭口“畜牲”;面对贾环等人告状,不分青红皂白,盛怒之下将宝玉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用贾政向贾母赔罪的话说:“儿子管他,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显然,贾政的棍棒主义,对贾宝玉的成长没起一点好作用,唯一的成效就是使贾宝玉畏之如虎。值得深思和忧虑的是,贾政的这套教育孩子的“棍棒主义”,在今天不少为人父母的身上依然存在着,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据有关媒体报道,黑龙江清河一名12岁男孩,因偷拿他人手机被父亲知道后,其父用电源线和跳绳抽打孩子近两个小时,致使男孩身亡;武汉一名初三学生,因在校玩扑克牌,老师喊来他母亲,母亲当众扇他耳光,孩子转身跳楼身亡;青海9岁学生夏斐因考试分数未达到母亲的要求而被毒打致死。(据《今天下》《文摘周刊》等媒体2020年11月载)有的父母认为“有權教训孩子,打孩子是常事”。岂不知,孩子就像一株幼苗,长歪了可以扶正,但方法不当、用力过度,反而会夭折了幼苗。况且有的孩子本身也尽力了,成长有一个过程,只不过父母的期望值往往过高过急,用自己不切实际的欲望来要求孩子,一旦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就采取打棍子、扭耳朵、罚站、罚跪等方法惩戒孩子,或者以辱骂来损伤孩子的心灵。“棒”教的结果,往往使孩子采取逃跑的办法,或者走极端,或者对上学造成恐惧心理,学习兴趣丧失殆尽,心理上更加厌学,甚至中途退学。

与“棒”教相反的是,有的父母对孩子以“捧”助长。这方面古时也有个典型例子。王安石在《伤仲永》中,记述了这么一件事:有孩童方仲永,五岁即能成诗,此事很快传开,于是,“邑人奔之”,纷纷“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仲永的父亲见有利可图,每日领着儿子到处作客,四方炫耀,不让其求学。结果,到仲永十二三岁时,作诗已与传闻不相称;又过七年,当王安石问及仲永的现状时,早已才尽,“泯然众人矣”!我不禁想起近年来一些媒体对神童的宣扬,有的倒还有分寸,有的可就神乎其神了。什么“音乐家”“画家”“书法家”,动辄便戴上“家”的桂冠,甚至说某某少年可冲刺“诺贝尔奖”了。这些人像方仲永之父那样“捧”孩子,我实在担心神童们会落得仲永一般的结局。对那些幼年聪慧的孩子,不如像嫩竹一样,多花几年时间在土壤里扎牢根系,再冲出地面为好。

当今,有的父母对考高分的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捧”为家庭“小皇帝”。“捧”的结果,养成孩子的娇惯恣肆,在家里十分任性,有时甚至近于霸道,他想要的东西就定要得到,否则,便会与全家人赌气或者不吃饭;性格脆弱,经不起任何挫折,一旦自尊心受到损害,甚至走上轻生道路。报载,杭州九岁的小学生张某曾在学校是学习尖子,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但就是因没有得到姐姐两块糖果而自缢身亡,这便是“捧”的悲剧结果。

故而,教育孩子采取“棒”和“捧”的办法都不可取。父母“望子成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只许孩子走升学一条路,不可只把孩子将来能步入仕途、光宗耀祖视为成功的唯一标准。成才的天地是广阔的,应因人施教,积极引导,循循善诱,既不能以“棒”摧“苗”,又不能用“捧”拔“苗”。贾政“棒”教宝玉的结果是宝玉的畏父如虎,视“四书五经”为畏途;夏斐之母仅因孩子成绩不到90分就暴打孩子致死,最终自己在看守所中悔恨不已自杀;“仲永”被捧而终“泯于众人”,如今一些神童被捧而终无所建树。但愿天下父母以此为戒。

刘志永/图

猜你喜欢
方仲永仲永贾政
Optical spectroscopy study of damage evolution in 6H-SiC by H+2 implantation*
想清楚再动笔
不幸的方仲永
贾政也有温情时
贾政性格中的儒道互补
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和理解与语文教学
贾政缘何被奴才拉下水?
方仲永的落差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