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梅
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镇,地处蠡水之滨,东濒太湖,西嵌滆湖。桥因“和”称,镇以“桥”名,蠡水舟楫,南来北往,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和桥”二字溯其源,取“和睦兴旺”之意;究其实,寓“和融顺畅”之愿。因此,坐落在这座江南名镇的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校训即为“和畅”。
近年来,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内涵发展,以“和文化”为学校文化主题,从五个板块开发和挖掘校本文化:营造“和润雅洁”的书香氛围,形成“和而不同”的教学风尚,追求“和悦入心”的教育方式,凝聚“和衷共济”的学校精神,描绘“和谐发展”的办学愿景。沐浴在“和文化”之中,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走出了一批批“和融向上”的时代新人。
一、营造“和润雅洁”的书香氛围
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以创建“书香校园”为切入点,鼓励全校师生积极阅读,“读好书,好读书”。
在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墙壁文化形成了特色,学校专门开辟“和桥名人文化墙”,楼道墙壁除张挂丰富多彩的校园警示语标牌、伟人名人像、校园管理规范等,还悬挂着历届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不仅如此,连学校垃圾房两面的墙上都是学生自己的“涂鸦”,让学生制作墙画,既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又可以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培养他们关心校园、热爱校园、建设校园的主人翁精神。“一墙一板会说话,一草一木皆有情”的诗意化人文校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怀。
学校的“漫游书海”读书活动已经推行近十年,要求保证孩子们每天一小时的阅读时间,除晨读外,提倡中午“美文欣赏”一刻钟,晚上阅读半小时。每个学生书包里都有几本自己喜爱的课外书,每天清晨,学生沉浸在“书海”中,琅琅的读书声悦耳动听。学校倡导教师们读一点名著、童话和畅销书,帮助自己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此外,还开设了教师“读书吧”,引导教师阅读教育专著及有关报刊文萃,定期举行教师读书论坛、“读书沙龙”。在丰富的读书活动中,教师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更好地开展阅读指导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学期,学校都会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专家与教师、学生面对面。上海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演讲《成功正在半路上》,使孩子懂得了“坚持才能使理想之花盛开”;北京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讲座《聆听成长的声音》,让孩子们走进纯美的文学世界……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坚定了学生积极阅读的信念,让阅读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近年来,学校在各级各类经典诵读活动中取得了累累硕果,经过不断沉淀,形成了自己的阅读特色,营造出一个和润雅洁的“书香校园”,被《无锡日报》《宜兴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二、形成“和而不同”的教学风尚
宜兴市和校第二小学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形成和而不同的教学风尚,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文化体系,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体现了“共性”与“个性”和谐共生的关系。
学校倡导教师从“集体备课”走向“个性教学”,学生从“合作学习”走向“自主探究”。强调在“和”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应有自己“不同”的思维和思想,独立的主张和见解,不人云亦云,不墨守成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新和创造。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研究质量,教导处要求各教研组按照“集体备课——一人上课——全体评议——修改再上——总结提高”的模式进行备课上课,努力打造“优质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形成“和而不同”教学风尚的重要载体,近几年,学校申报并开展了七个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六个已顺利结题。通过课题研究,全体教师形成了一种浓厚的科研氛围,教科研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学生每年的寒、暑假作业都精心布置,除语、数、英以外,更多的是课外阅读、科学探究、社会活动、家务劳动及唱歌、画画、锻炼身体等音、体、美方面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
三、追求“和悦入心”的教育方式
生活中,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被欣赏的渴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是渴望得到赏识。”成人如此,儿童更是如此。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前提和根本原则。学生的发展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要遵循“生长”的规律,给予其需要的土壤、空气、肥料。“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要带着一种“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态看待后进学生。每个学生,当他感觉到被欣赏时,便得到了一种动力,所以,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和闪光点。
宜兴市和校第二小学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学会欣赏”主题教育活动,寻找、发现每一位师生的闪光点,相互赏识,激励自我。学校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活动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个人表现,通过细节以及整体来捕捉学生的“优点”,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评价策略科学、理性,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标准。课后,开展寻找“闪光点”的活动,为了充分反映每位学生的闪光点,采取同学互评的方式,将互评工作由小组之间、班级之间扩大到年级之间、学校之间,充分体现出每位学生的“闪光点”。
四、凝聚“和衷共济”的学校精神
“和衷共濟”的学校精神,就是要使学校群体的每个成员产生一种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和理想,齐心协力,共同进步,共渡难关,出色地完成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为了促进全体师生不断学习和提升,学校需要不断给予师生动力,其中体验自身的“成就感”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成就感”能唤醒人的自信,使人振奋、催人上进,这种积极的感觉又成为追求下次成功的动力。
学校注重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实现“内外兼修”,要求每位行政人员做到深入一线,深入课堂,在担任本学科教学的同时,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打造团队文化,纵向形成“学科团队”,横向形成“年级组团队”,达到成员间互帮互学、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目的,形成教师团队优势。每年组织教师开展民主生活会,沟通情感,增进友谊。
学校秉持着“多给师生设立领奖台”的理念,在教学教研工作方面,教师不管参加哪种级别的比赛,只要获奖,都及时进行表彰和奖励。每学期在校行政、年级组以及教研组中进行教师优点的评写,并在组内交流、总结后汇总成“优点单”。每位教师在“优点单”前附上自己的简历、取得的成绩、获得的荣誉等,由学校专门设计图文并茂的“欣赏卡”,制作并且投放在学校网页上,以此激励全体教师放大优点,扬长补短,也方便大家共同学习、优势互补,实现共同进步。
通过文化课成绩考核、学科竞赛活动以及各项比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获得优异成绩之后,重视对学生的奖励,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行为,也及时进行表彰。幾年来,许许多多的学生站到了升旗台上接受表彰。在学校一次次的颁奖、表彰中,全体师生从内心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更增添了自信。
五、描绘“和谐发展”的办学愿景
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学校品位不断提升,形成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协调一致的教育共同体,是宜兴市和校第二小学的办学愿景。
为了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爱好,发挥自己的特长,享受成功的喜悦,学校组建了音、体、美、劳科技等35个学生社团,定期开展训练活动,举办书法、绘画、舞蹈、声乐等比赛,每年举办“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各个社团活动结出了累累硕果,在市级以上比赛中多次获奖,为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为了让教师的才华“有的放矢”,学校充分发挥“伯乐精神”,给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宜兴市、无锡市各级教育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推动教师更好地参与到有效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教研组长评选、精品课程建设、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不仅能够让优秀教师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也为其他需要提升的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近年来,学校几乎每学期承担一次市级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每周开设三节教研活动课,既为开课教师搭建了舞台,又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学习、研讨的机会。通过一系列论坛、讲座、示范课等形式,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老教师也更上了新台阶。
学校把“家长”纳入教育资源,在“共同目标”的影响下,开展与家长积极有效的沟通。通过告家长书、家访、电访、来访、座谈会、“千人问卷”以及请家长来校一起参加学生活动等多种渠道,密切了与家长的联系,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增强了针对性,实现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互通、互补。近年来,学校请来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宫大用教授作《帮孩子成为学习的赢家》报告,江苏省十佳爱国主义教育者袁维儒作“良好习惯的培养”等讲座,给了家长很大的启示与帮助。除了邀请专家外,每个班主任都是“家长函授学校”的兼职教师。每次培训前,老师们都要精心准备,认真撰写发言稿,精心布置教室环境,会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讲座,家长代表发言,会后,家长与班主任、任课教师一起探讨在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
“和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为学生创造了一方健康成长的沃土,擎起了一片施展个性的蓝天,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也给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浸润其中,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的师生沐浴文化气息,感悟生命色彩,滋养品格情操,成就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