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歌
(吉林化工学院 学术期刊编辑部,吉林 吉林132022)
“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早出现在美国浦尔教授的著作《自由的技术》,提到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
其概念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会随之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2]。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从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三个方面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要求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3]媒体融合是地方高校学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发展的必然选择。
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虽然有着新旧媒体融合的特征,如借互联网使用新媒体技术的采编系统,在此系统中进行组稿、审稿、编辑等出版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编辑工作的信息化操作,但仍处于以纸质刊物为主导的阶段。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体融合形态不断产生,如果地方高校学报固守于出版发行纸质刊物,其出版的期刊将如沧海一粟,很快被大爆炸的信息浪潮所淹没。因此,一方面地方高校主管部门应重视学报的媒体融合发展,将媒体融合作为学报发展战略摆上重要地位,放活学报管理体制,促进学报转型发展,使学报成为展示和传播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人员应积极关注各种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上的发展态势,以互联网思维积极转变办刊思路,重新制订媒体融合发展战略。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方式的改变,都加快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高校学报作为兼具学术性与高校性的传统学术期刊,近年来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做了积极尝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大众传媒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
我国地方高校学报多数由所属高校主办、主管,由主办、主管单位的财政拨款,运营机制比较特殊,属于非法人出版单位性质,脱离市场机制,几乎不用考虑发行或盈利问题,经济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4]。多数的地方高校学报不仅受其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的管理,同时也要接受中央宣传部和省级出版主管部门的管理,学报缺少能动性,又缺乏相对的自主性。部分地方高校学报被边缘化,学校对学报的媒体融合发展不够了解和重视,学报的媒体融合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
媒体融合对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学报的主体从业者带来了新的要求。学报的编辑多数都是传统纸媒编辑,而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要求发展为传统编辑、新媒体编辑和自媒体编辑等多元化共存的格局。在新媒体思维指导下开展出版工作的编辑主体,必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既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和专业学科素养,又要有相当的新技术运用能力,即掌握各种新媒体软件的操作使用,如图片、影音、视频等的编辑加工制作等。复合型应用人才是媒体融合时代的出版业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参差不齐,有些编辑的媒体融合意识淡薄,缺乏互联网思维,虽在组稿方式、稿件处理、编辑加工等出版过程中呈现出新旧媒体融合的特征,但对行业新动向和新媒体带来的变化缺乏敏感性和主动探求精神,有些缺乏把控社会热点与难点的能力,还有缺少新媒体操作技能。多数高校学报都存在兼具数字出版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导致新媒体平台运营管理能力不足,极大地减慢了高校学报向媒体融合、数字化出版转型的步伐。
地方高校学报在内容和设置方面学科类别过于分明,所以就出现了多数学报在某种程度上都高度重合的现象,学报缺乏特色和个性,无法突出自身的优势。这是学报的定位、内容选题、栏目设计等方面所决定的。创刊之初,有些学报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满足本校教职工职称评定和科研结题的需求,而现在学报虽然受众相比之前有所扩大,但面相的受众群体还是校内外的科研人员。一直沿用之前的学科分类,内容和形式同质化,就造成现在“千刊一面”的局面[5-6]。同时还面存在稿源质量不高、缺少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在传播方式方面,仅在形式上对纸刊的内容照抄照搬,单一地将纸刊的内容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以文字为主的形式再次上传发布。
同时还存在新媒体平台功能使用方面不健全的问题,如门户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的应用主要就是学报简介、稿件模板、在线投稿、电子期刊等功能,对已有功能的运用既不够深入也无新意,其他功能的使用率较低,无法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学术期刊出版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淘汰机制,但如果还按照以往的办刊模式很明显无法迎合媒体融合时代受众对媒体传播要求愈加多样化的要求,将大大削弱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吸引力。
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网络媒体是一个可以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积累知识的集合体,其自身具有自由性、共享性、开放性的特点,内容良莠不齐。如各种短视频平台、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知乎等,创建和加入的门槛比较低、审核机制不完善、监督监管不及时,有些博主为博人眼球吸引流量,将经济利益为首位,影响了网络媒介生态环境[7]。高校学报必须处理好“两效”关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好学报期刊的意识形态工作,不仅仅是关乎学报的生存和发展,更是关乎社会长治久安。所以就要求学报自觉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杜绝精神毒品和文化垃圾,绝不允许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8-11]。媒体融合不仅是形式方面的融合,内容的融合更为重要,提供高质量阅读内容是媒体融合的关键,提高学报原创能力,在内容、编校、印刷等各个环节全面提升。
地方高校学报在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改革过程中,编辑活动的信息采集、数据分析、运营维护以及传播方式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给出版工作的主体——编辑人员带来新的工作模式。地方高校学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媒体融合带来的变化,将学报编辑人员打造成一支既有出版编辑专长又能掌握新媒体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12]。编辑人员应该提高互联网思维意识,了解新媒体的特点,掌握新媒体数字技术,增强网络运用能力,加强数字化“投稿—采编”系统的使用能力,全面提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地方高校学报应尽可能多地为编辑提供新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学习机会,使学报在媒体融合环境下,转变人才构成体系,向多元化人才、复合型人才层次转变。
地方高校学报应该鼓励编辑人员向优秀学报同行学习进修,到新媒体发展成熟的大众传媒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掌握行业内新知识、了解出版行业前沿动态、进行新媒体出版工作的具体操作,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13]。同时也能让编辑人员转变思维方式,对传统纸媒思维转向新媒体思维,升级传播理念,对学报的传播广度有更深刻的认识,积极探索个性化的媒体融合模式,促进学报新媒体平台运营水平和编辑工作效率高速提升,使传统出版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学报整体水平高效提升。
地方高校学报可以建立门户网站或移动客户端,也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实现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如通过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知乎等新兴网络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和营销的系统化运营,可由新媒体编辑专职人员维护运营,如此一来将会打破以往学报传播渠道单一的局限,拉近作者、读者和学报之间的距离,提高作者、读者在此过程中的参与度[14]。
随着传播渠道拓宽的同时,也可使学报内容更突出其专业性、可读性以丰富性,同时优化功能,强化服务意识。如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同时延伸阅读相关知识点或学报曾发、转发(注明作者及出处)同类型文章,内容更加多样化。增加功能模块,优化结构,如添加行业研究动态发布、行业新闻报道以及相关会议信息等,让读者从多方面具体化了解学科知识;添加反馈调查功能,对作者和读者的需求进行全面了解,能更好地为广大作者和读者服务。
同时学报也可与同地区、同类型的学报组建运营新媒体平台。由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牵头,地方高校学报协会或期刊协会组织协调,组建新媒体平台[15]。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各部门的社会资源,联合搭建以宣传学报媒体融合出版和高校人才培养成果为主旨的新媒体平台。平台开发建成并实现稳定运行后,实现平台内的单位资源共享、开放获取,在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的同时,增强学报群体性的新媒体独立运营能力,达到了提升学报与高校影响力的“双赢”效果。
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地方高校学报应明确认知自身存在的优势,并以提升内容质量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打通自身与其他媒体之间存在的壁垒,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出发进行媒体融合,形成符合自身长效发展的创新之路,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创新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