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多元协同、多平台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1-04-12 09:47高立杰周国娜吴春会陈宝江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农科草业协同

高立杰 周国娜 李 楠 吴春会 陈宝江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2018 年,教育部提出“新农科”建设,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革现有的涉农专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1]。2019 年 4 月 9 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所有农学类专业要认清形势,认真谋划,全面优化农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大农学类专业的能力与水平。2019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在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讲话中明确指出,面对农林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与严峻挑战,新农科建设肩负四大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责无旁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任在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义不容辞;打造美丽幸福中国,大有作为。作为动物科技学院,承担了这四大使命中的重要环节:畜牧业(动物科学专业、草业科学专业的饲草生产、管理与加工)涉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有赖于草原生态保护学。本文以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为例,以“新农科”发展为契机,基于本院实际和区域发展特点,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动科特色的多元协同、多平台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为地方特色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1 学院内部多元协同创新

1.1 学院内部管理协同

动物科技学院各位行政院长、学院党委、教授学术委员会、学院团委四方联动,互相监督,相互促进、协同增效。学院建立每周一党委扩大会议制度,各方领导或代表都参加学院的各项工作的汇报和商议。各系党支部每学期进行教育教学大讨论,也邀请学术委员会共同参与。此外,学院党委书记和每位院长各自联系一个党支部进行监督、参与党建活动与教育教学讨论。

1.2 学院内部专业协同

动物科技学院共有两个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和草业科学专业。基于河北草产业区域发展特点,草业专业偏重于饲草方向。鉴于两个专业的产业链关系和专业教师的跨方向科研,从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建设上实行交叉教学,动物科学专业教师承担草业部分课程(饲草加工与贮藏),草业专业教师也承担部分动物科学专业课程(饲草生产学、动物营养),这种课程的融合改变了传统中各专业独立行课、知识衔接不紧密的状况,使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更系统,实践性、产业性更强。在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和实践实训过程中两个专业也协同创新,畜牧学的发展亟待牧草实践教学体系的融合,打破专业壁垒,将草业科学教学实践基地充分建设成为生产科技示范园区,农大三分场草业实验基地和动科院牛场实习基地利用生态循环农业优势实现资源共享,牧草收获后供给牛场,牛场产生粪便返还草地,补充有机肥,提高饲草生产力,拓展与动科标本园牛场的草产品—饲料对接,充分发挥两个基地产、教、研发中心的作用,开展“产业链”式教学科研与生产实习。此外,本院在动物科学教学基地引入的国际先进的饲用玉米青贮技术培训中,也要求草业科学专业学生进行观摩学习。

1.3 课程与课程协同

理论课方面,动物科学专业畜牧学相关各课程教师打破了传统的课与课间的界限,整合了一门《畜牧学概论》课,按照畜牧业发展最新形势重新协同制定了教学大纲,分时段轮流授课,使学生对我国畜牧业有了整体的把握,系统地学习了畜牧学理论知识;实践课方面,动物生产综合教学实习(五大养:养牛学、养羊学、养猪学、养鸡学、养兔学),由各任课教师组成协同指导团队,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立体式综合指导,从不同教育视角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实践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同时也避免了一些基本技能的重复教学,节省了教学资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1.4 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因此,我院响应学校号召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教师要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适时开展课程思政。

在新农科背景下,政治思想教育必须要有新的理念和创新,与专业课有机自然地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长期以来,专业学生比较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生学思想政治课程很机械,某些学生对社会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业时适应能力差,缺乏敬业精神,协作能力。因此我院两个专业的专任教师针对每门专业课系统地进行了课程思政教案的编写工作并付诸实施,学生课堂气氛活跃,整体思想水平有所提高。

1.5 党建与教学、科研协同

为了进一步彰显和扩大系党支部书记在基层治理中的“头雁效应”,实现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和基层业务“双融合、双促进”[3],动物科技学院基层党支部建设实施了双带头人制度,通过各个系的评优选优,树立了多位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双带头人”。首先,基层党支部建设方面为了便于开展工作,结合工作实际,依托教学、科研团队把支部建立在学术团队上。我院动物科学专业系党支部书记兼任系副主任、系主任兼任党支部副书记是学术带头人,各系党支部与教学团队、科研团队高度融合,在党的正确思想引领下,鼓励科研反哺教学,在推动教学尤其是专业课教学方面起到了促进和提升作用。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优良传统,也推动了教师们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各学术带头人的团队示范引领又反过来促进了党建工作这种党建与业务的融合机制,真正使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为了适应新农科发展的形势与要求,一方面积极引导一些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的学术带头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将党内优秀的学术带头人通过选举产生党支部书记,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其他党员和群众教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另一方面,紧密围绕教学、科研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系党支部积极参与讨论和决定教学、科研的重大问题,保证教学、科研工作为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发动党员带头执行学校决定,刻苦钻研业务,成为教学科研工作的骨干[4]。此外,积极吸引优秀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教学与科研同时兼顾党建活动。草业科学系党支部在承德综合教学实习间隙,与鱼儿山牧场党委共同进行主题党日活动,交流党建经验、生产管理经验和科研项目情况,谋划科研合作,促教学、教师发展。动物科学系党支部业也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党支部进行互访活动,双方在科研、教学与党建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学习。

1.6 新农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一步融合

围绕立德树人,探索新农科特色 “三全育人”之路[5]。相比较国家重点大学而言,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高校在“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更有特殊性和代表性[6]。首先在我院在专业教师的讲课中融入了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上随时进行创新教育,与学生课余的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双向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其次,我院各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获得多项国家及省级奖项。

动物科技学院每年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选拔优秀动科学生团队在专业教师和团委教师的带领下深入农村调研,实地考察农村建设需要,用所学动科和草业专业知识为乡村建设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实地深入开展创新性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以赠送专业科普书籍、技术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民产业脱贫,提高生活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1.7 专业与学科协同

为适应“新农科”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使有潜力和明显专业倾向的学生更早进入其喜爱和擅长的科学研究领域,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我院近两年开始实行本硕贯通的一贯式直通培养模式,实现部分本科生高效高质完成从专业学习到学科深造的顺利转换和无缝对接。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函〔2013〕14号)等文件精神和我校的指导意见,结合我院的特点,制定了动物科技学院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培养方案。“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的实施范围是动物科学专业,每年遴选人数为30人左右。从进入动物科学专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中选拔,采用学生自愿申请、学院审核的方式。学生导师采取自愿申请的原则,学院根据导师实际承担科研情况,每名导师分配1~3名学生;学院可聘请校外导师,进行联合培养。师生之间可根据兴趣和特长,每学期提出更换,经由主管院长和班主任了解实际情况后,提出解决方案。我院改革了传统学科培养体系,根据目前本行业发展对专业知识的最新需求以及多层次的知识需求来重构行本科生课程体系,课程和课程之间紧密衔接,系统整合,使课程体系符合现代畜牧业发展和草业发展。其次,在培养方式上,实行本硕贯通培养的本科生会提前在理论课上享受硕士生导师的教学资源,为其顺利进入硕士生学习阶段奠定了基础。另外,通过各种优越的激励政策(如减免学费、优先录取等)优中选优,本硕贯通培养也为部分学习优秀的本科生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缩短了时间,为新农科建设高效高质、有的放矢地推送了各类畜牧业创新人才。

1.8 管理与科研协同

我院从学生一入学(大学一年级)就实行本科专业导师制,每名导师带5、6名学生,一直持续到学生本科毕业,这是我院加强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一项重大举措,使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都会有完善的专业熏陶和系统指导:一年级进行专业引导,稳固专业思想;二年级的选课指导和专业实践;三年级指导专业课学习,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四年级就业和考研指导,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的。专业导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各种教育教学实训资源,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以达到师生双赢的效果。实施以来,学院创造各种机会增加专业导师与学生的接触,如定期举行师生联谊趣味运动会,导师与所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既增强了师生的体质,又增进了师生的感情,同时提高了导师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课余,导师主动与学生进行种种互动,包括走访宿舍、面对面交流、微信群中的互动,鼓励本科同学与团队内研究生同学间的学习与交流。通过交流,导师针对同学们每学期的收获和体会,以及学习、生活和社团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分别帮同学们一一分析原因,给出改进建议并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帮助。

1.9 教学与科研协同

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导向,形成有效的“教育力”。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我院科研团队、专家的科研基地作用,发挥科研与教学协同育人的作用,科研反哺教学,寓教于研,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双赢互利的效果。我院动物科学专业、草业科学专业拥有多名国家级创新团队体系岗位专家(肉牛、奶牛、羊、肉鸡、蛋鸡技术体系)、河北省创新团队(羊产业、草产业、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和其他岗位专家,科研力量雄厚,教师科研基地建设完备,在院长带领下,部分科研基地逐渐成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培育基地,使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大大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年轻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2 学院外部多元协同创新

2.1 协同各方完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

邀请优秀企业家、国家和省级创新团队、行业专家及本院优秀毕业生(公司高管、学术大牛)等走进动物科技学院,开展专家讲座和专业技能培训,扩大了教师队伍,更新和健全了知识体系协同教师团队各成员横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间互动互评,开阔了本院教师的思维,提高了教学水平。此外,专任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科研项目,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了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水平[7]。

2.2 院院协同、校校协同

实践实训教学指导团队由多所涉农高校相关学科专业教师共同组成,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依托科研团队,草业科学专业综合教学实习中,《草地资源调查》环节指导教师除了本专业任课教师之外,还包括本校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北大学生命学院、承德民族师范学院等相关院校的教师。

2.3 产、学、研、政、协同创新

教师不仅要传授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院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实行基于教学、科研项目为导向的协同创新教学改革,协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企业、学术团体、创新团队共同组建教学和科研导师团队,优化、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动物科学专业在每学期期中、期末的教学实习中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企业管理人员和教师共同讲解实践环节的内容。每年我院都要举行“肉、蛋、奶文化节”,聚集各大肉产品食品公司来我院进行产品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生产相关企业,巩固了专业思想。加深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促进产教融合长效机制的建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8]。近几年,我院与动物医学院共同为企业培养了大量对口技术人才,如我院动物科学专业成立的“挑战精英班”。草业科学专业人工饲草实习以河北省草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教师指导团队包括专业教师、草业公司负责人、畜牧局饲草站、国家牧草体系沧州试验站负责人等。基于PBL的天然草原综合实习,学校、保护区、草原站、科研创新团队各方协同对河北天然草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数据分析,为天然草原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草业科学专业在教学之余或假期,组织学生参与河北省农业厅草原处的各种畜牧资源调查和草地资源调查,了解我省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培养了专业技能,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与全省各种养结合公司、饲草公司、草业相关事业单位建立了联系,为毕业生增加了就业渠道。此外,学院不定期聘请产、学、研、政各方领导为教师和学生们做报告,使学生从不同视角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学科发展前沿和相关国家政策解读。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这种多元协同、多平台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动物科技学院的就业率一直在河北省名列前茅,从2016年的93.18上升到2018年的97.06%,进入事业单位在3%左右,其他作为技术人才(后备)进入国内本领域上市或龙头企业,追踪调查显示,企业对学生满意率超过90%;2017和2018届动物科学和草业科学两个专业的本科考研率分别为30.83% 和 29.57%,2019年动物科学专业入选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新农科”建设为我国涉农专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畜牧业和草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为动物科技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我院在深化多元协同创新的机制上特别是校企深度融合上还需要更大的努力。

猜你喜欢
新农科草业协同
青海草业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2017 年第1 期《草业科学》审稿专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2015年3月草业科学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