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2021-04-12 09:47王伟辰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管理者大学生教育

王伟辰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近年来,我国对于贫困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更加注重调动和培养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力量。这一改革趋势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不谋而合。积极心理学倡导以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培养个体自身的积极品质,激发个体潜力,通过积极的方式和理念塑造,让个体变得有活力、充满希望、拥有健康心态。

通过长期观察,笔者发现经济贫困的大学生致贫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单纯的经济贫困、身体疾病致贫以及缺乏精神支持致贫三类。依照其不同的特征本文尝试从积极感受、积极特质以及积极关系三个层面提出不同的教育管理策略。

1 培育贫困大学生积极感受

1.1 单纯的经济贫困大学生

单纯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由于致贫因素单一,他们在各个方面的生存状态处于比较好的水平。对于单纯的经济贫困大学生,积极感受的管理重点在于提高感受能力和培养其传播积极感受的能力。

1.1.1 提高感受能力

由于经济的贫困,任何类型的贫困大学生都不免有匮乏感[1],这种负性的感觉会导致他们的积极感受比较弱。为提高其感受能力,可以通过学术讲座介绍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积极感受的概念及其存在形式,帮助单纯经济贫困的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各类积极感受,并很好地利用他们。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虽然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这些吃苦受累的人生经历会留下很多宝贵的经验,对于未来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贫困大学生意识到这些会增加对于自己家乡和家庭的感恩,从而增加了幸福感。

1.1.2 培育传播积极感受的能力

单纯的经济贫困大学生通常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很不错,比较适合给其他贫困大学生做榜样。从学校管理层面看,要设立贫困大学生的展示平台,在保护学生隐私并尊重其意愿的前提下帮助其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团体辅导请这些大学生为助教或成为团队骨干引导帮助其他人。从个人层面上看,鼓励这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自己积极乐观向上的状态,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周围的人。

1.2 因病致贫大学生

身体疾病导致贫困的大学生由于其身体不便,在心理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困难,对于这类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需要在多个层面上让其拥有积极感受。

1.2.1 培养乐观精神

乐观在积极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种解释风格[2]。这种解释将坏事看成是短暂的,好事是可以延续的。在教育管理这类贫困大学生的过程中要将这一观点渗透给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提供各类社会资源解决实际困难。这种解释风格可以鼓励此类大学生经常使用,在困难的条件下真正变成乐观的大学生。

1.2.2 培养感恩之心

在积极心理学领域中教会学生懂得感恩,教育管理人员可以尝试采用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是将学生目前面临的情况“正常化”,第二步是体会如常的可贵。教育管理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论证目前生存状态的优势以及可以改善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当下,努力向上。

1.2.3 培养自尊性格

教育管理者在因病致贫的大学生中尤其要以学生的原有起点出发,鼓励大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适度尝试,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实现人生价值。

1.2.4 培养幸福感受

积极心理学中有关培育幸福感的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经常扒开自己的伤疤去看,那么这个伤疤一定不容易愈合。因此应该让过去的就过去。教育管理者在与这类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注意渗透这一观点,请学生们面向未来,一起寻找人生的意义。

1.3 缺乏精神支持致贫大学生

因缺乏精神支持致贫的大学生情况异常复杂,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极弱,甚至带有攻击性,也因此带来了非常复杂的心理问题[3]。对于此类学生的教育管理可依照其所处情况的大致类型进行分别管理。

1.3.1 孤儿贫困生

由于孤儿失去父母,也可能在失去父母的过程中遭受过严重的心理创伤。因此在对这类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着重培养他们的乐观以及幸福感。在教育孤儿的过程中帮助他们首先正视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最重要的是不能把乐观只局限于自己身上,对于自己好的事情就乐观,不好的事情就悲观,而是应该将小我投身大我之中,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投入到祖国建设中去。这样不仅能增加生活的幸福感,也能为祖国发展做贡献。

1.3.2 离异家庭贫困生

这类家庭的贫困大学生生活最为艰难。他们不仅不能再在经济上得到应有的支持,很有可能因为父母的不合承担来自双方长辈的精神压力。因此增加这类学生的独立、自尊和一定程度的幽默感尤为重要。管理者在引导这类贫困大学生时需引导他们在任何情况下尽可能保持平静,努力感受自己对生活的热情,找到自己发展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收集善意的玩笑等资料,观察一些幽默的人,必要的时候用以缓解尴尬和冲突。

2 利用贫困大学生积极品质

2.1 优秀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品质

一项基于优秀贫困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贫困大学生具有很多积极的人格品质[4]。依照塞利格曼和皮特森对于人类积极品质的划分标准,这些积极品质涵盖了六大类积极品质中的五大类。第一类智慧,调查研究发现优秀的贫困大学生都是好学的。贫困大学生想改变未来生活的境遇,非常努力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具体表现为他们对于新知识和新技能都很喜欢,为了完成任务可以克服很多困难,学习更多的是为了获取知识或者技能,不一定仅仅是要取得高的名次。第二类节制,优秀的贫困大学生通常自控能力都非常强。他们可以抑制生活中的很多直接诱惑,如无节制地刷短视频、持续不断地看电视剧等。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困难的任务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达成目标。第三类公正中的团队合作,研究提示优秀的贫困大学生通常都有很强的责任感,会为了团队的利益自我奉献。他们通常都对团队中的成员非常忠诚,能够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在团队中起到稳定大局的作用。第四类勇气,优秀的贫困大学生非常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正直。他们会认为实话实说就能办好事情,绝不会通过说谎去骗取任何东西,哪怕会付出很多也要信守诺言。有勇气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有恒心,优秀的贫困大学生会不畏前途渺茫,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一旦开始就一定会坚持完成,遇到困难会迎难而上,完成任务时会有很强的成就感。第五类仁慈中的情商,优秀的贫困大学生通常都是善良友好的,同时他们的情商也很高。他们能够很好地体察自己和他人的动机和情绪,知道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指导如何去激发他人,他们通常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

2.2 创设各类平台发挥积极品质

作为教育管理者,应该积极创设各类平台,让贫困大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品质,也应该让优秀的贫困大学生带动其他贫困大学生一起进步。

2.2.1 研究类平台

学校可以以贫困大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依托,成立科研团队。研究类平台可以是以学生为主力的,也可以是以教师为主力的。以学生为主力的研究类平台,团队中可以有优秀的贫困大学生,也可以有需要帮助的贫困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秀的贫困大学生会带动需要帮助的大学生共同完成果科研任务。在完成过程中团队所有成员如果能够在优良品质上互补,那么会提高任务的完成度。以教师为主体的科研类任务也是可以利用的平台。大学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很多的助手,然而一些教师自己带的研究生人数并不一定充足,那么具有众多优良品质的贫困大学生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完成科研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跟随教师进行研究,会给贫困大学生开阔眼界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到科学研究的标准流程,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会收获各类研究技能,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2 实践类平台

实践类平台的范围比较广阔,能够契合的贫困大学生也比较多。由于经济上比较贫困,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都有尽快赚钱的想法。因此,教育管理者建立各种类型的实践平台非常有必要。实践类平台可以在校内,可以在线上,也可以在校外。校内的实践平台主要以勤工助学为主要形式,但可以在具体的岗位以及服务时长上进行细致的规划。比如因病致贫的大学生由于身体上的不便,可能不太适合舟车劳顿,就可以将学校内的一些非涉密类文档整理工作设计为勤工助学的岗位。学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与其他地方的实践平台不同,学校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考虑贫困生的具体需要和执行能力来进行岗位设计。在服务时间上可以设计长期的岗位,也可以设计以项目为中心的临时性岗位。工作时间可以安排在学生课余,对于孤儿贫困生也可以提供假期工作时间,这样既能解决住宿问题,也能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线上实践类平台是随着互联网科技发展而出现的新型平台,这类平台具有时间自由、形式多样等特点。教育管理者可以将这类实践机会提供给因病致贫以及缺乏精神支持的贫困大学生。因为这类大学生的社交技能不是非常有优势,在互联网的模式下,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自己的劣势,同时运用好自己的优势品质实现自我价值,为真正意义上走向社会奠定基础。校外的实践平台需要学校管理者与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系和深度合作。在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做好沟通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一类平台,学校管理者而都有责任审核平台的可靠性,保证贫困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任何侵害,呵护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

3 建立贫困大学生积极关系

3.1 友谊关系

缺乏社会支持是因病致贫和缺乏精神支持的贫困大学生不可回避的生活困境,贫困大学生要在大学交到知心朋友,需教育管理者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帮助贫困大学生。

3.1.1 寻找志趣相投的人

朋友的形成来源于个体之间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可以是生活经验的相似性、人生经历的相似性或者价值观的相似性等。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对于贫困大学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将具有相似性的人聚在一起,给他们相互了解的机会。例如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或者团体行为训练的一些活动来促进贫困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3.1.2 寻找好朋友的特征

教育管理者应把握贫困大学生的价值方向,对于所交朋友的品质进行恰当地引导。黄莹、王潞颖(2019)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最为看重十大品质分别为善良、感恩、有责任感、努力、积极的个人心态、自信心、情绪调节能力、信用、养成积极习惯和信任[5]。教育管理者特别是辅导员老师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挖掘贫困大学生的这些品质,并将具有这些优良品质的大学生以恰当的方式推介给其他人,帮助其他们形成良好的友谊关系。

3.1.3 培养安全的依恋关系

认识朋友不难,但是维持长久的友谊对每个大学生来说都不容易。如果贫困大学生在早期的人生中经历过父母之间的对抗,甚至是自己曾经遭到过抛弃,那么在他未来的人生中就很难与人形成安全的、持久的依恋关系。此时,教育管理者应着重在这个部分做工作。安全型的依恋是让贫困大学生一方面信任自己,管理者可以举出各种实例来证明贫困生本人是可爱的、有价值的,另一方面是信任朋友,管理者可以从众多的实践活动中带着贫困大学生体会人和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不一定会决定他们的心理距离,只要两个人心理距离近,无论对方是不是在身边,或者是不是及时联系都能够保持长久的友谊。

3.1.4 培养利他精神

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是接受帮助的一方。长期接受帮助一部分学生会心生愧疚从而拒绝帮助,还有一部分学生会觉得习以为常缺乏感恩之心。无论哪一种,都不利于贫困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友谊关系。因此教育管理者应给贫困大学生提供帮助他人的机会,展示贫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帮助他们从愧疚之心中摆脱出来。另外通过帮助他人,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感恩之心,让朋友之间具有良性的互动,进而形成积极而持久的友谊关系。

3.2 积极的教育氛围

作为教育管理者,应该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教育是近年来非常受重视的话题,教育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

3.2.1 增强关怀信任

教育管理者关怀和信任贫困大学生可以为年轻人提供安全基地,允许他们探索并寻求学术上和人生上的重要目标。此时要求教育管理者多与学生待在一起,并与他们平等交流,为他们提供一切能够给予的帮助,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成长。

3.2.2 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管理者不应把贫困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估他们的唯一指标。对于他们的要求应该在契合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与学生进行商议,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并有能力完成的方向,让学生有投入感,并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反馈。

3.2.3 培养正确动机

贫困大学生,尤其是缺乏精神支持的贫困大学生很容易在学习上没有动力。因此,教育管理者应以身作则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充满信心和动力,带动贫困大学生。另外还要进行恰当的表扬,这也可以很好地激发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但要注意,表扬最好在私下场合进行,以免学生感到尴尬。

3.2.4 增添生活希望

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是每一位高校教育管理者在脱贫工作中的关键任务。因此教育管理者应该时刻注意帮助贫困大学生重燃对生活的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引导贫困大学生意识到我能做到,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3.2.5 引导做出贡献

教育管理者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贫困生活的同时,引导贫困大学生将自己的所学所能贡献于社会,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4 结语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教育管理者可以在充分了解各类贫困大学生的基础上培育他们的积极感受,利用他们的积极品质,构建他们积极的关系,最终帮助大学生在经济上摆脱贫困,有能力过上幸福生活,从而彻底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

猜你喜欢
管理者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