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南漪湖水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2021-04-12 09:13汤奇峰
智能城市 2021年13期
关键词:入湖湖区底泥

汤奇峰

(宣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办公室,安徽宣城 242000)

南漪湖位于宣城市宣州区和郎溪县交界处,是水阳江中游最大的调蓄洪湖泊和天然湿地,对维护流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南漪湖正常水位时湖区面积约189 km2,常年水深2~4 m,湖底高程5~6 m,主要入湖河流老郎川河、新郎川河年入湖水量约7 亿m3,占入湖水量80%,主要出湖河流为宣州区境内的北山河,流域面积约6 522 km2。2014年被纳入国务院《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实施重点保护,水质目标为Ⅲ类。

1 南漪湖水环境形势变化

近年来,南漪湖水环境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磷。2017年前,南漪湖水质年均值能达到地表水Ⅲ标准,但湖区水质常年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生态环境较脆弱。2018年1~11月,南漪湖水质稳定达标,12月水质总磷严重超标,全年水质均值超标。2019年1月水质勉强达标,总磷接近标准限值;2~5月,南漪湖水质总磷连续4个月超标,水质年均值超标。

2 南漪湖水环境形势变化成因分析

(1)外源污染负荷高。

南漪湖及主要入湖河流总体以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形成的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为主。上游无量溪河和新、老郎川河受沿线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影响,水质中总磷、总氮等特征污染指标常年处于较高水平;双桥河、沙河及湖区周边水体受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城东片区等生活污水影响,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经常超标,直接影响南漪湖水质。

初步测算,南漪湖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主要污染因子年输入量分别达22 511、23 491、5 396、615 t。

(2)湖泊底泥淤积严重。

南漪湖湖心处湖床高程6~7 m,正常水位8.5~9.0 m。由于南漪湖湖区多年未开展底泥清淤,导致湖区内底泥淤积严重,枯水位条件下南漪湖局部水深不足1.0 m。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委托第三方勘测数据,2019年1~5月,南漪湖东、西湖心两个国控断面监测点位的平均水深不足1.5 m。在风浪作用下,湖区底泥极易发生悬浮,对湖区水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受人类活动和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流域范围内氮、磷等污染物大幅度增加,地表径流携带污染物进入湖体,经长期积累,湖泊底泥受到污染。

(3)湖区生态功能脆弱。

随着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污染物产排量快速增加,超出南漪湖流域水体自然降解能力,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南漪湖水体目前已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主要集中在50~60之间,年度间变化不明显。由于湖区内部淤浅,水生动植物生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退化,水体自净能力急剧下降,流域生态功能十分脆弱。水草和鲢鳙螺蚬等具有较强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物种资源枯竭。20世纪80年代,南漪湖的水草覆盖率达50%以上,主要品种为净化水质能力较强的轮叶黑藻、苦草、马来眼子菜、微齿眼子菜、荇菜等,现仅有一些野菱角菜,原有大量的螺蛳、河蚬等底栖动物基本绝迹,“水中清道夫”鲢鳙鱼仅靠渔业部门增殖放流少量维持。

(4)流域水力联系较弱。

南漪湖流域源头多为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市(均属宣城市管辖)山区过境水,呈现有雨有水、无雨无水的显著特点。为发挥南漪湖调蓄作用而设置的北山河马山埠闸,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南漪湖和上下游河道的天然水力联系,导致南漪湖常年处于半封闭水体状态,加之其源头各地表水系均为有雨有水、无雨无水的特点,进一步削弱了南漪湖与水阳江支流的水源交换调配,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5)污染防治基础设施不完善。

流域范围内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其配套污水收集系统仍不完善,提标改造工程建设进度较缓慢,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普遍不高。乡镇驻地及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相对滞后,现役的分散型污水处理设施,多数的污水收集系统不匹配、运行管理不规范、污水处理率极低。流域范围仍分布大量畜禽、水产养殖场(户),治污设施过于简单、措施不到位,污染物直接或间接汇入南漪湖。

(6)畜禽水产养殖污染较重。

南漪湖水产养殖从2002年少数渔民开始试养,2005年发展到近8万亩的养殖规模。由于养殖规模过大,污染防治设施缺乏,南漪湖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2009年,宣城市宣州区组织开展湖区养殖围网拆除行动,2011年,湖区内大多数养殖围网已拆除,但目前湖区周边仍有1万余亩围网养殖。水产养殖场缺乏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残留饵料、生长代谢物、药物等未经有效处理直接进入湖区,对南漪湖水生态环境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就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提出关于行文和思路的问题,并在思考后进行自我修正的一种方式。运用这一指导策略,建议教师在写作前的方法指导时明确文章好坏的评判主要从思想、内容、语言、结构四个方面进行,但在写作过程中,要求教师尽可能少地干预学生的写作过程,尽可能地交由学生自己领悟,若学生有所疑问,则可以进行启发。

(7)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目前,南漪湖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质量保护跨县区,涉及部门众多,各、部门配合和协调不足,现有的制度体系缺乏有效衔接与长效管理,影响了综合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权威,导致南漪湖水质长期无法改善,区域性污染日益加重。

3 对策及建议

(1)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

加快推进上游郎溪县、广德市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并要求其污水排放水质总磷指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2020年底,南漪湖流域范围内城市和县城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应达到95%以上,乡镇驻地建成区污水收集处理率应达到60%以上。

(2)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宣州区、郎溪县和广德市暂停对流域汇水面积内含磷涉水企业新建和扩建项目的审批,对已存在的涉磷企业,鼓励使用无磷原辅材料或减少含磷原辅材料的使用量,适时酌情对涉磷企业采取限产或停产措施。对“散乱污”企业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打击涉水加工小作坊、小养殖场等“散乱污”企业,一经发现,坚决予以取缔;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不能达标排放、治理无望的“散乱污”企业,严格按照“断水断电、拆除设备、清除原料、恢复原貌”的标准执行。

全面依法依规关闭拆除南漪湖周边及上游主要河流沿岸禁养区范围内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限养区范围内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按要求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率,禁养区不得复养,限养区不得新增养殖量。分步清除南漪湖及入湖河流内部的围网、矮围栏等养殖设施,并在东湖主要入湖口积极开展湿地建设,强化恢复入河口湿地生态功能。全面整治清理所有投饵投肥设施,全面加强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建设,鼓励积极探索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大力倡导农业绿色生产,实施化肥、化学农药减量和替代措施,推动科学合理施肥施药,有效减少含磷化肥使用,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专业防控,持续推进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全面加强河道沿岸及周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严格管控河湖沿岸各类污染物处理处置,及时清扫河湖沿岸垃圾,打捞河湖水面垃圾及漂浮物,实现河湖清洁常态化、水资源保护长效化。

(4)强化生活污染治理。

宣州区、郎溪县和广德市城管、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公安等部门联合行动,对于非法经营的洗涤作坊坚决予以查处。针对手续完善的合法作坊,监督其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引导使用无磷洗涤剂;大力推进市场含磷洗衣粉、洗衣液等各种洗涤用品的下架工作,鼓励群众使用皂角类等其他环保洗涤用品,严把洗涤用品市场准入关,鼓励和引导含磷洗涤用品退出市场。

(5)加强生态保护与恢复。

科学调度节制闸,有效提高南漪湖与上下游河流间的水体交换量,合理调蓄南漪湖水位,改善湖区水力条件,缓减底泥扰动影响,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在维护南漪湖湖体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对南漪湖底泥污染调查与评估的专题研究,依据南漪湖底泥污染评估结果,实施湖底污染底泥处理处置工程。推进主要入湖河流湿地建设,强化湿地内部结构功能设计,加大湿地植被修复力度,提升环南漪湖周边湿地净化功能,逐步恢复南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功能。加大流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河网、湖荡湿地,构建合理有效的生态廊道、生态斑块,系统性恢复河流、湖泊、山水园林间的生态关系,整体推进流域湿地建设,强化环南漪湖、主要入湖河流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加强新、老郎川河等重要入湖河流及生态脆弱区的水源涵养林和生态防护林建设。建设沟-塘-库多级生态系统,逐片、逐级净化水质,削减入河入湖污染负荷,建设南漪湖水生植物净水示范区、滤食性鱼类生物控藻示范区,保护南漪湖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合理构建鱼类洄游通道,持续开展针对性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6)全面加强环境监管。

组织编制《南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总体规划》,坚持规划引领,多规融合,在“总体规划”的科学指导下,逐步出台相应的实施工作方案;设立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南漪湖流域沿线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力度;成立统筹管理、责权明晰、运行高效的南漪湖综合管理机构,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实行统一监管,确保各类规划和方案的实施。加强对环南漪湖沿线工业企业环境的监管力度,将南漪湖流域沿线(特别是广德无量溪河沿线与郎溪新、老郎川河沿线)水污染物排放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列入环境执法和监管重点。探索建立南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根据南漪湖流域各个河段实际情况,建立跨界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全流域水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制定每个入河入湖排污口的基本信息调查表和监测情况统计表,逐步提高监督检查频次、规范监督检查程序,有效强化排污口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坚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南漪湖流域蓝藻等藻类重点发生和水草广泛聚生区域,建立蓝藻、腐烂水草“巡查-打捞-运输-处置-资源化利用”机制。统筹协调沿湖乡镇、村,对蓝藻以及湖区、主要入湖河流影响水质的水草进行清理打捞。

4 结语

南漪湖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应多管齐下、全方位发力,保证南漪湖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并持续改善。

猜你喜欢
入湖湖区底泥
环洱海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特征及入湖污染负荷估算
太湖TN、TP、蓝藻生物量变化趋势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综述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生活在湖区
湖区航道风速预警监测点布设研究
入湖河口湿地恢复与重建规划设计初探——以资兴市兴宁河入湖河口湿地为例
滇池入湖河流磷负荷时空变化及形态组成贡献*
底泥吸附水体中可转化态氮研究进展
幂律流底泥的质量输移和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