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2021-04-12 09:13潘洪柱
智能城市 2021年13期
关键词:智慧建设发展

潘洪柱

(山东华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潍坊 262500)

1 智慧城市概述

1.1 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是依托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将现代化城市的基础服务与各行业领域进行创新整合处理而形成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实现对信息化、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可将智慧城市视作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病”等突出矛盾的城市运行管理模式,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及政府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智慧城市起源

智慧城市最早起源于21世纪初,2010年,IBM提出“智慧的城市”愿景,认为现代化城市的主要功能、基础设施与环境等核心要素间具有密切联系,能够以协作方式相互衔接,城市本身为各项核心系统组成的宏观系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斯蒂格·利茨认为,城市化与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1.3 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

(1)智慧感知。

依托互联网与信息化技术,实现万物互联,促使市政系统、城市交通、电网等系统具备良好的环境感知能力,可以真实、全面反映环境状况。

(2)系统协同。

将现代化城市的主要功能与基础设施进行集成化处理,做到对信息资源与软硬件设施的有效整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体化服务,如推出一卡通、一点通与一键通服务。

(3)保障机制到位。

智慧城市具有健全的保障机制,有效解决了传统运营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各项缺陷问题,如信息安全保障,预防和减少服务对象隐私信息泄露问题出现。

(4)智慧处理。

通过应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凭借技术优异的信息处理能力,替代人工完成数据采集分析等操作,在工商业与市政管理活动开展期间快速进行智能响应。

2 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2.1 认知层面

随着智慧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对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的借鉴,对智慧城市产生全新的认知。例如,在思想理念方面,正确认识到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将智慧城市作为推动城市跨越式发展的主要路径。在理论研究方面,遵循统筹规划与实际出发原则,结合城市建设需求,对智慧城市的规划、愿景、内涵与要求进行深入研究,为智慧城市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在舆论研究方面,主管部门加大智慧城市宣传力度,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便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2.2 技术层面

智慧城市是依托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在传统城市形态上发展演变而来,由城市管理、医疗、交通运输、教育与公共安全等领域共同组成的全新城市形态,可将智慧城市视为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结合的产物。为加快智慧城市发展步伐,各地纷纷加大对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力度,构建完善的技术体系,以此提高技术应用水平,重点发展相关产业业态,对各类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并制定一系列技术研发计划。

2.3 制度层面

为提供智慧城市建设保障,持续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补充,如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由各地标准体系组合形成标准规范等。此外,考虑不同城市发展现状与外部环境的差异性,为克服智慧城市建设阻碍,陆续推出多种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以适应不同情况。常见的建设模式包括政府独自投资运营、BOT模式、第三方独立投资建设运营、政府与运营商共同投资等模式。以BOT模式为例,由政府牵头,引进社会资本提供智慧城市建设资金,负责开展城市建设活动。项目竣工后,政府部门负责监管,社会资本方在一定时间内具备基础设施的经营权,到期后,将管理经营权移交政府。

3 智慧城市发展期间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协调统筹机制

分析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当前面临着缺乏统筹协调的问题,发改委、标准委、网信办等部门均负责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各部门的决策目标、战略定位以及职责范围较为模糊,形成管理盲区。同时,地方政府也存在这一问题,各部门缺乏高效联动机制。例如,发生公共突发事件期间,部分智慧城市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区域层级间的数据没有实现无缝对接,在事件初期未形成有效的相关信息共享机制,难以掌握流动人员的历史出行记录,不具备开展主动式精准追踪工作的基础条件。

3.2 设施理念未能与时俱进

我国当前处于智慧城市初期发展阶段,缺乏成熟的模式样本,部分城市现有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无法满足智慧城市的实际建设需求。由于发展理念滞后,没有正确认识到完善的基础设施在智慧城市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仍旧秉持原有发展观念,存在“重引入,轻应用”现象。例如,多个城市推出线上政务服务,城市居民经过身份验证后可以线上预约业务,简化流程,但由于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配置不全,存在大量老旧设施,面对大量用户,出现上线崩溃现象,甚至出现线上政务系统瘫痪停摆的情况。

3.3 规划缺乏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系统较为复杂,在城市治理期间面临多维度与多层次的“大城市病”,智慧城市的建设目的在于打造安全、稳定、高效、统一的政府公共服务综合平台。但在部分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方案中,往往存在缺乏顶层设计的现象,并没有从全局统筹与长远角度出发,在总体规划中并未实现跨领域、跨系统的标准化统一。这类智慧城市虽然可以维持常规运行,但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将会造成混乱。

4 智慧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4.1 强化顶层设计

现阶段,由于缺乏成熟的模式样本,部分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方案的整体思路较为混乱,缺乏发展重心与清晰方向。针对这一问题,必须强化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坚持以“互联网+”思维为主导,依托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与政府政务应用为支撑,构建具有统一性及综合性的网络服务平台,有效串联市民一卡通系统、智慧交通系统、智慧政务系统以及智慧医疗系统等政府服务项目。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总体思路聚焦社会公众需求,为城市居民提供医疗、教育、住房、政务办理、旅游等多元化服务;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如改善旅游产业推广环境、推动农产品集中交易、优化市场参与机制,打造全新的应用生态环境;建立上下联动的高效组织体系,明确领导组织机构,形成纵横协作模式。

4.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功能愈发完善,并具备较高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为切实满足智慧城市发展需求,应完善城市基础建设,并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及科技元素的融入,配置新型基础设施取代原有设施,确保所建设智慧城市具有全域、全量、全时的综合感知能力。例如,在城市交通运输与照明等系统中配置若干数量与种类的传感器及摄像头,持续对周边环境进行监测感知,将监测数据上传至综合应用平台,以此构建多维融合的泛在感知体系,将城市感知触角延伸至交通出行等应用场景。构建智能洒水系统,人工智能系统根据所处区域气候条件与空气湿度,自动制定洒水计划,根据空气湿度等因素的变化情况调节水量。

4.3 构建立体化产业生态圈

在我国智慧城市早期发展阶段,主要以BOT模式、政府独自投资运营、第三方独立投资建设运营、政府与运营商共同投资等模式为主,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方为参与主体,城市居民与关联产业的参与度较低,忽视了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生态结构的合理布局。对此,在智慧城市未来发展阶段,应致力于构建立体化产业生态圈,将技术服务商、金融服务商、产业联盟以及研究机构等均作为智慧城市参与方,实施多方协作构建模式,如建设开放式物联网平台、政企合作平台、医疗合作平台等立体化产业生态圈,将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延伸至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医疗教育等领域。

4.4 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为建立高效的综合协调机制,应明确各部门职责内容,统一部门间的战略定位以及决策目标,构建联动机制,协同开展智慧城市规划决策、监管与评估等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监管职能。结合智慧城市发展现状,构建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或政府政务综合平台,坚持统筹原则,强化平台协作能力,重点打造公共服务超级应用。

例如,可选择打造市县乡村四级服务平台,采取树干状平台结构体系,相关部门负责规划及制定标准,将智慧民生生活、智慧生态环境、智慧应用服务与智慧产业发展作为平台构成部分,在平台内导入相关信息资源以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向城市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在智慧民生生活模块,为城市居民提供智慧社区健康服务、人才就业服务、中介服务。如在智慧城市运行期间,可以向城市居民提供集约化应用服务,推进跨部门、综合性政务应用部署,并在智慧服务平台中打造交换搜索平台、通信平台与指挥调度平台,进一步强化政府治理能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作为新生事物,其建设发展过程较为漫长,并在城市发展期间暴露出诸多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必须正视智慧城市发展问题,结合城市基础条件与智慧城市理论的发展演变,树立正确的发展建设思路,不断修正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确保政府、社会资本方与城市居民等要素形成合力,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智慧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