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2021-04-12 09:13赵福兵
智能城市 2021年13期
关键词:智慧人才建设

赵福兵

(山东华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潍坊 262500)

1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制度规划不完善

智慧城市是通过相关规划方案引导,依托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与全新管理理念,在原有城市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形成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合理与否,主要取决于制度规划是否完善。目前,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期间,虽然相关主管部门陆续出台相关制度,如财政支持制度、技术合作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发挥引导效果。但部分制度内容较为模糊,并未形成正式制度规定,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产生了阻碍。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没有从全局统筹角度出发,缺乏长远发展意识,通常仅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规划制度,并未考虑到同类问题及衍生问题,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不全面,延长了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周期。

1.2 建设速度较慢

当前部分智慧城市的实际建设速度较慢,仍旧停留在无线互联网等初期建设阶段,尚未大规模开展室内外互联网建设等基础实施项目,建设智慧城市尚未发挥出实际应用效用。以某智慧城市为例,5G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较小,实际普及率较低,受到通信网络覆盖范围限制,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智能化建设,部分城市区域提供智慧城市服务质量有待提升。部分智慧城市构建了综合性应用平台,在理论层面上将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延伸至医疗、教育、社区管理、交通运输管理等领域,但仍旧使用原有的老旧基础设施,无法提供完善的应用服务。

(1)资金投入不到位。

智慧城市建设工程规模极为庞大,涉及多个行业领域,需要持续性投入数十亿元资金,以此作为人才引进、技术研发、设备购买与平台建设运维的支撑条件。受到地方政府财政限制,无法在短时间内提供充足资金,仅能调拨一部分资金,存在较大资金缺口,限制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

(2)缺乏技术支持。

由于缺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经验,或缺乏相关技术人才,无法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在智慧城市运行期间出现突发问题。例如,搭建政务应用平台的运行稳定性能较差,面对大量用户的极限需求,容易出现服务中断与平台瘫痪停摆现象。先进信息化技术不足时,城市居民与企业机构并未享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使得前期投入的智慧城市建设资金难以在限定周期的取得预期回报,无法发挥应有效力,对在建与拟建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速度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在智慧城市建设期间,需要营造一个较为稳定的经济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才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但我国部分智慧城市的建设基础较为薄弱,需要额外调拨一定资金用于恢复城市生态环境或改善社会人文环境,在客观层面上影响了智慧城市建设速度。

1.3 缺乏实地调查

创新是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动力来源,也是充分体现地域特征与城市特色的关键,掌握城市发展的根本性特征,将其作为顶层设计的主要依据,对传统城市建设发展理念进行创新,才能确保所建设智慧城市满足城市实际发展需求,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在制定部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时,部分地区未提前开展深入调查工作,未掌握城市发展根本性特征,没有积极采纳城市居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建设的智慧城市千篇一律,没有突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个性化与多样性。

1.4 智慧城市建设保障措施不足

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期间,需要提供多元化保障,以此规避城市建设风险,解决出现的具体问题,如优秀人才流失、建设资金供应中断。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组织结构保障制度、资金支持制度、法律法规保障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等,将各项保障机制保持为协调状态。部分智慧城市缺乏有效且全面的保障措施,没有做到对内外部风险的规避预防,如自然环境风险、政策制度风险与社会人文风险等,对智慧城市建设速度与发展潜力造成负面影响。例如,由于缺乏人才团队保障制度,容易出现优秀人才流失与人才断层问题,对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维护、智慧城市发展决策等活动的开展造成影响。

2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问题解决路径

2.1 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

在智慧城市发展期间,工作人员必须将微观规制以及顶层设计进行有效结合,根据城市实际发展态势调整规划方案,遵循实际出发与统筹规划原则,明确整体发展方向与建设目标。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建设方案、成果维护与实施原则等要素进行整合处理,形成科学统一的指导方案,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准则与依据。应遵循动态设计原则,随着经济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与政治环境的变化,定期对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方案进行修正完善。

通过各地区经济差异性较大,城市形态具有多样性特征。因此,在制定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方案时,需要考虑城市周边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与政治文化环境情况,遵循实际出发原则,发展多样化形态的智慧城市,禁止出现“千城一面”现象。例如,针对成为区域性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应在人文科学基础上打造人文型智慧城市,重点将智慧城市应用服务延伸至公共服务、文化消费、旅游推广等场景中,将提高城市宜居度与体现人为关怀作为城市建设重点。针对科技产业链完备的城市,应将科技智慧与物质文明作为基本架构,打造科技型智慧城市。此外,针对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型城市,应推动智慧城市的科技型、人文型与管理型的包容性发展,重新布局城市服务功能与信息基础设施,以此作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终极目标。

2.2 采取多元化智慧城市保障措施

(1)技术保障。

为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进程,在技术层面上仍需强化。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创新应用,根据城市建设需求构建软硬件平台,如构建云计算平台,在智慧城市管理系统运行期间,将运算量较大的数据分析任务提交至云平台进行处理,云平台再将数据处理结果传输至城市管理系统。另一方面,加强城市信息化设施建设力度,如配置射频装备、红外传感器、车载GPS机、激光扫描仪与条形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将其作为智慧城市全域感知系统的硬件结构层,负责对所处环境进行感知监测,将实时监测数据上传至城市管理系统。

(2)资金保障。

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为人才引进、技术研发、设备购买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条件,需要落实资金保障措施。

①采取多元化建设模式。

为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可选择采取BOT模式,通过项目招投标,由社会资本方提供全部或一定比例的智慧城市建设资金,地方政府在后续一定时间内,分批向社会资本方支付建设资金,或授予承建单位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权。也可采取信贷与发行债券等方式吸取社会资本,保证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在部分城市建设资金来源不稳定时,避免对智慧城市建设速度造成明显影响,具备充足时间解决问题或开拓全新的资金来源。

②资金管理。

考虑智慧城市建设资金量较大,为避免出现资金挪用与贪腐问题,实现现有资金的保值增值,应成立独立的建设资金运营企业,由该企业负责盘活智慧城市建设资金,制定并监督资金使用计划的实施,开展资金审批与跟踪监管工作。

(3)人才保障。

人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应组建一支现代化、专业化的工作团队,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维持智慧城市的稳定运行,高效开展信息技术研发、城市基础设施维护升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等工作。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期间,应采取人才保障措施。

①优秀人才引进。

实施人才引进计划,通过放宽落户条件或设置优厚薪资待遇的岗位,引进接受过系统化培训或具备丰富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的高端人才。

②构建人才服务配套系统。

为高端人才在户籍迁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吸引优秀人才的条件,避免出现优秀人才流失问题。

③人才培养。

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将具备极佳潜力的人才收录至人才库,定期开展人才培训工作,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

2.3 完善政策制度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必须有相关政策方针的支持与引导,主管部门需要结合智慧城市实际发展情况与建设需求,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例如,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等政策文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政策扶持与引导。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矫正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层面存在的认知误区。因此,主管部门需要深入了解智慧城市在发展建设期间面临的主要问题,积极落实问题解决对策,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创新生态,更好地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时代发展机遇。

猜你喜欢
智慧人才建设
人才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