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珏滢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脱贫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环节。脱贫工作是多措并举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困难、增加贫困地区脱贫的内在动力,不仅能够巩固脱贫的效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还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地区长期脱贫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旨在进一步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纵深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宁夏作为国家脱贫攻坚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重点关注的对象,2020年11月全区9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宁夏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后脱贫攻坚时代,宁夏在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巩固好脱贫工作和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面,仍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年。宁夏不仅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国家扶贫的重点地区之一,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全国“两会”工作部署,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1]。2020年11月,西吉县退出贫困县的序列,标志着宁夏全区9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宁夏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提道:“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2]。”进入后脱贫时代,做好扶贫工作和民族团结工作,提高化解国内外复杂形势的能力,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扶贫工作和民族团结事业迈向新的历史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3]。从2017年开始,学术界对于后脱贫时代的研究逐年呈上升趋势,民族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的顺利进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组成部分。宁夏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国家扶贫重点地区之一,截至2020年11月,宁夏9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宁夏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即将步入后脱贫时代,但学术界与此相关的研究有限,须放置于“后脱贫时代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研究现状评述中。
目前学术界对于后脱贫时代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脱贫工作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在生态脱贫、文化教育脱贫、产业脱贫和金融脱贫四方面。为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脱贫不仅讲求志气,更要讲求智慧。郭景富、董邦国在《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与减贫的对策研究》中认为,“民族地区在后脱贫时代应当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减贫’的原则”[4];周伍阳、郑万军在《基于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民族地区生态减贫释疑》中认为,“绿水青山是民族地区的潜在优势,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转化成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让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实现共赢”[5]。“民族地区一直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和‘洼地’,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战略选择和应有之义”[6]。重男轻女、男娃读书女娃嫁人等一些固执的传统思想在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中较为常见,贺雪峰在《论后扶贫时代的反贫困战略》中认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着文化落后的现象,要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通过教育来改变传统的文化与不良习俗”[7]。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后脱贫时代,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8]。近年来关于金融脱贫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各地把金融扶贫摆在突出位置,唐海燕在《后脱贫时代少数民族财富伦理观的去蔽与建构》中认为,“实现少数民族整体脱贫、全面脱贫的关键在于厘清少数民族财富伦理观的桎梏与弊端,并构建少数民族科学的求富观、健康的致富观、理性的消费观”[9]。
通过对学术界已有的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扶贫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能够发现,专家学者们重点从生态、文化等视角阐述我国进入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如何防止返贫,加快经济发展,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为民族地区在后脱贫时代发展路径提供了有利的参考和借鉴,但在后脱贫时代开展扶贫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结合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民族地区最重要的是民族团结友爱,在后脱贫攻坚时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变化来加强理论宣传和改进工作思路,确保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彻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中突出的问题,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脱贫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扶贫工作首先解决了贫困地区人民温饱问题,脱贫工作是在扶贫工作的基础上,帮助贫困人口实现更好地发展,简言之,是“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扶贫工作、脱贫工作相辅相成,是保障其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198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就曾提出:“我们的事业方方面面,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这是一个原则,我们有必要深刻思考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问题”[10]。自1980年起,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宁夏先后组织实施了多种移民工程,如:吊庄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等,解决上百万人口生活保障等基本问题。在搬迁进程中,采取适度集中与嵌入式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将回、汉、蒙古等14个民族的移民群众统一安置,为各族群众创造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条件,如永宁县闽宁镇、吴忠市红寺堡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等移民搬迁点,都是扶贫搬迁、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缩影。截至2020年6月底,“全区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39万人,月人均补助水平317.4元。特困供养对象0.98万人,孤儿0.58万人,为20.5万人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临时救助7.7万人次,救助水平达到每人次1 100元”[11]。2020年底,宁夏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区人民都开始过上了好日子。在后脱贫时代,只有将脱贫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更好、更深入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12]。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形成了“党政主导、行业协同、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四位一体’”的扶贫格局和“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民族事务部门指导协调、各部门配合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格局,同时以“民族团结月”等民族团结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介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各族人民的民族团结意识,夯实民族团结的基础。宁夏在脱贫攻坚时期充分发挥“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一把手负责制,五级书记抓扶贫”的扶贫工作机制的优越性,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宣传机制。仅在2020年西吉县脱贫摘帽期间,“固原市19名市级领导干部每人包抓帮扶西吉县1个乡镇、1个贫困村、5户贫困户,30个市直部门帮扶西吉县30个贫困村、班子成员每人联系帮扶3户贫困户,39家企业帮扶西吉县39个深度贫困村[13]。”在此过程中,企事业单位也发挥出社会参与扶贫和民族进步工作创建的强大合力,积极为扶贫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其中,“截至2020年3月5日,宁夏已有175家扶贫龙头企业、103家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实现两万余人就业”[14]。截至2020年10月,已连续开展了37年“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通过搭建创建活动平台和工作载体,机关、社区、学校、企业等各个部门行业已经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中。在脱贫和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运用各种方式宣传动员各族人民群众,充分尊重各族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因此,在脱贫攻坚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都充分展现出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强大合力,以及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
脱贫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都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各个方面。在政治方面,宁夏在开展脱贫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过程中,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开展“三严三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活动,狠抓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政治站位和高治理能力,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良好政治生态确保党的事业蓬勃发展。其次,在经济方面,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宁夏累计投入各类财政扶贫资金468亿元”,因地制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宁夏九大特色产业,持续实施“四个一”示范工程,以及在贫困地区积极开发和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等产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在文化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文化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同时还深挖贫困地区文化资源优势,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区实现建档立卡户在园幼儿全部享受“一免一补”政策及贫困地区中职学生“9+3”减免学杂费的优惠政策,同时还有“花儿”“回族宴席曲”“回族医药”“秦腔”及“剪纸”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生态方面,“全区累计完成营造林213.73万亩,营造林用苗量1.78亿株,使用建档立卡3万贫困户苗木2 804万株,苗木收入1.84亿元以上;有18.79万人次参与植树造林,劳务收入达7 177万元以上[15]”。在社会保障方面,“宁夏每年将7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改善,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医疗救助制度全覆盖。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免费培养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生,少数民族学生高考录取率由10年前的18.7%增长到36.3%,与少数民族人口自然比例基本持平”[16]。同时已经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还积极打造链接东部、西部其他省市高速铁路的建设。
宁夏地区在民族团结和脱贫攻坚两方面双管齐下,在后脱贫攻坚时代,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持续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为新的工作起点,携手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地区之一,这里山大沟深,贫困面积大、程度深,更是脱贫攻坚道路上难啃的“硬骨头”。随着2020年西吉县已经正式退出贫困序列,宁夏9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宁夏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同时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宁夏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19年7月,宁夏已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两个、示范县(区)11个、示范单位2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06个、模范个人127名。宁夏在脱贫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阶段性的胜利,但进入后脱贫时代,宁夏在脱贫工作方面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020年,全世界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带领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下,全国疫情阻击战也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我国疫情防控工作也进入常态化防控状态。2021年1月2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咸辉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 921亿元,增长3.9%,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735元、增长5.4%,其中城镇35 720元、增长4.1%,农村13 889元、增长8%,分别高于全国0.6和1.1个百分点”[17]。在取得喜人成绩下,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疫情未结束,防控仍进行。疫情常态化给我国在后脱贫攻坚时期巩固好脱贫成果、发展农村经济和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带来了新的影响和挑战,表现在:(1)由于防控需要,限制大面积人员流动,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开展以及扶贫项目推进和进度仍受到影响。(2)基层工作受人手、专业等多方面影响,部分干部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又要做好脱贫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导致基层工作压力大。(3)相对贫困人口基数仍比较大,受疫情的影响,企业和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有限,且外出劳务受限比较大。(4)疫情常态化下,贫困地区的脱贫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更多地偏向宣传,在民族团结、返贫监测、乡风文明建设、移风易俗、简办红白喜事等方面,在实际检查落实及查处力度等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着力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有序开发民族地区特色优势资源,提高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尊重民族差异、包容文化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宁夏是由多个民族构成的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域,是黄河文化、西夏文化、红色文化和回族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流交汇地,形成了独特而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比如回族花儿、回族舞蹈、回族体育、回族剪纸、回族饮食、回族服饰文化等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习俗。文化产业为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提升民族文化认知度和影响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应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由于民族文化挖掘开发、宣传和投入力度不够,宁夏的民族民俗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够,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中,“缺乏既熟悉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金融运作人才,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向资产、资本转化,形成规模化产业优势”[18]。这是宁夏在后脱贫时代脱贫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仍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下,民族边疆地区和农村地区在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上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同时也给脱贫工作和民族工作也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新媒体时代,境内外敌对、分裂势力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等特点,在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采用图片、短视频等方式抨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诋毁我国民族政策,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另一方面,快手、抖音、微视等短视频APP,成为人们新的娱乐交互平台,固然可以为人们带来新内容,但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传播者和发声者,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内容容易对文化知识和辨别能力低的人产生负面消极影响,不利于引导人们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宁夏近些年已经约谈、查处多起利用快手APP发布涉及三俗色情直播、户外三俗直播、非法行医、非法募捐、虚假网络宣传、非法招生、PK活动的地域互黑等方面的案件,对其他网络平台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积极传播正能量。但在后脱贫时代和新媒体时代,农村地区媒体会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对宁夏做好脱贫工作和民族工作也是一种新的挑战。
2020年,我国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回顾百年建党过程,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坚持人民主体的地位,积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进入后脱贫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疫情常态化下的脱贫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首先,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和落实“六保”任务,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更好地从“两不愁三保障”过渡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阶段;其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安排部署,制定和规划好宁夏“十四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生命线,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团结工作。
产业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根基,也是解决脱贫的主要依托,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培育和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是实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方式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5月考察山西时就强调:“易地搬迁不仅是为了解决住得好的问题,更是为了群众能致富。要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精心选择产业项目,确保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宁夏自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实施6次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从中南部地区向引黄灌区、县内有条件引水灌溉的地区累计搬迁123万多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7.8%,成功解决宁夏百万群众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6月8日宁夏考察时就充分肯定了宁夏产业扶贫,他指出“兴办扶贫车间目的是扶贫,要坚持扶贫性质,向困难群众倾斜,多招收困难群众就业。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虽然收入不比进城务工高,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费用,还能照顾家庭,一举多得。企业参与兴办扶贫车间,体现了先富带后富,很有意义。”宁夏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后脱贫时代,一方面,宁夏脱贫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依托宁夏“五大优势产业”,聚焦各市县的特色产业,加快农村地区第一、三产业的发展,以及打造一村一品的精品特色产业,增强农村地区内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帮助当地群众就地就业,确保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宁夏脱贫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以极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西夏文化、红色文化和回族文化为载体,继续深挖和做大文化产业,把文化资源转换为经济资源,把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成民族文化品牌,切实把文化资源变为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群众致富的引擎。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人们也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小到茶米油盐,大到买房买车,都离不开网络的存在。宁夏在互联网时代,积极推进网络覆盖、加快农村电商建设,信息服务向纵深发展,目前已经建成“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等多项全国“互联网+”示范区,实现多项事项全程网办理和不出村就能办理,缓解教育资源优质师资不足的短板和解决患者看病烦、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16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印发了《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先导力量和驱动作用,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9]。“互联网+扶贫”是“贫困地区实现弯道超车的新引擎,是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新途径,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新渠道,更是提升扶贫管理水平的新手段”。“互联网+扶贫”深入开展,宁夏逐步补齐“互联网+扶贫”的短板。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各级政府单位部门,充分利用“两位一端”和短视频等方式宣传报道民族理论政策和身边的民族团结模范等,同样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互联网+扶贫”和“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在后脱贫时代,脱贫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做好以下几方面:(1)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贫困地区农村特色产业和民族产业的发展。(2)实施网络扶智工程,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加强农村地区青年、妇女创新创业。(3)充分利用“两微一端一抖”等工具,采用直播带货等方式扩大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同时加强民族理论和团结模范的宣传。(4)大力实施信息服务工程,完善网络信息服务体系,让脱贫和民族团结搭上高速便捷的互联网平台,提升宁夏的知名度,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宁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扶贫开发和易地搬迁中,宁夏采取适度集中与嵌入式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将回族、汉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移民群众进行统一安置,创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基层党组织是作为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和“前沿阵地”,在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是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是适应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阶段性特征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保证。加快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也有利于加快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各族群众对党和政府最直观的感受来自身边的党员、干部,来自常打交道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民族地区要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富裕一方、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使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偏远民族地区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乡村一级,选派精兵强将,配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村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对软弱涣散的基层组织要及时整顿。各类资源配置要向基层和基础工作领域倾斜,确保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干部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宁夏在后脱贫攻坚时代,一方面必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能力,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制度,深入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宗教等场所,开展扶贫政策和民族政策宣讲,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干部和其民族有着天然的联系,充分发挥其了解本民族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等特点,积极做好脱贫工作的同时,加强民族理论政策的宣传和引导,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另外,加快与校企合作,完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引进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服务高端人才,为脱贫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注入活力,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月25日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致辞中所说的:“现在,疫情还远未结束,抗疫仍在继续,但我们坚信,寒冬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黑夜遮蔽不住黎明的曙光。人类一定能够战胜疫情,在同灾难的斗争中成长进步、浴火重生。”因此,在后脱贫时代,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疫情常态化,必须要做好脱贫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多措并举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困难,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从而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