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泉 李延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环节,对素质教育起着引导、支持和保证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全球化意识的深入、各种思想的碰撞及多种价值观的并存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就使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隐性课程”是由美国教育家和社会学家杰克逊提出的,他认为“学生的价值、规范、态度、动机可以经由非学术方面,暗默中、隐性中不直接地传递给学生”。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优势是不拘泥于教师理论说教的形式、不受场所的限制、让大学生在无形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引起情感共鸣[1]。哲学家杜威曾经指出:“道德是教育的最终和最高目标”,因此,在专业教育中,绝不能片面地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
《植物营养学》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也是植物生产类各专业,如园艺学院果树、茶叶、园林专业、作物学院农学专业、林学院林学专业以及植保学院植保专业的专业基础课[2]。《植物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讲授紧密联系作物生产和肥料制造,因此,本课程除面向在校学生外,也服务于种植企业和肥料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课程内容与生态文明、“两山”理论、乡村振兴、国家化肥零增长及农业绿色发展行动等思政元素密切相关。本文以《植物营养学》课程为例,对植物营养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和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探析。
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利用和不断充实课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科学创新的态度、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充分发挥专业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功能。本课程设计的思路是根据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应用,将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潜在因素转变为思想教育的资源。
本课程充分收集和挖掘中国古代和现代科学家对植物营养科学贡献的实例,提炼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自信的题材;课程中融入“健全生态文明体制,实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意义,树立合理施肥的生态观,自觉成为“两山”理论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通过学科的最新进展让学生理解创新在促进学科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巨大作用、以及创新中国对国家强盛的重要意义,激励大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事业。
《植物营养学》2016 年入选福建农林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被认定为福建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已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运行4 年,同时还建设了基于手机APP的移动教学平台以及建立面向大学生的微信、QQ等交流群。《植物营养学》网络课程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把化肥减量施用、防治畜禽粪便污染等专业知识与党中央“健全生态文明体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方针相融合,使网上课程成为传播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
本课程基于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为切入点,借助网络隐性教育平台采用“探究法+案例法+现场教学法”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以传统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以科技前沿引导创新创业热情、以时代需求激发责任感”构建全方位的隐性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史中《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王祯农书》中的绿肥种植、畜禽粪便还田、轮作培肥地力等肥料科学知识。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应用来感受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和对世界肥料科学的贡献,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植物营养学原理部分通过资料查找和课程论文将《知本提纲》的看天、看地、看苗施肥与根据气候条件、土壤环境和植物营养特性指导合理施肥的现代植物营养原理相结合,感受我国灿烂的农业文明,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氮肥制造原理部分通过资料查找、课堂讨论生产出中国制造第一批化学肥料的侯德榜先生的生平,了解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和科学家产业报国的情怀,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情怀;盐碱地改良和利用中观看视频和课堂讨论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扎根河北曲周46年,创造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伟大成果和服务乡村振兴的感人故事,树立爱国奉献、科学报国的精神和情怀[3]。
中国耕地占世界的7%,却消耗了世界约30%的化肥,过量施肥导致氮、磷面源污染普遍而严重。通过资料查找和翻转课堂让学生着重理解我国化肥零增长政策出台的背景,建立合理施肥的生态观。有机肥料部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污染治理,通过课程网络视频学习、案例收集和课堂讨论来理解健全生态文明,实施健康中国和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意义,自觉成为“两山”理论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领会总书记“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的深刻内涵。
植物营养遗传学研究进展部分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课堂讨论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Erwin Neher和Bert Sakmann 在离子通道研究方面的贡献,以及分子生物学在改良植物营养遗传性状上的应用前景。了解基础研究创新对促进学科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巨大作用,理解创新中国的现实和深远意义,引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
借助课程实习和专业实践,走进肥料生产车间,下到蔬菜基地和果园生产一线,调研施肥现状和土壤养分状况,了解肥料生产工艺、蔬菜和果树的施肥技术。通过学生切身体验,与企业负责人、县一级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座谈交流和组织施肥技术科普的实践过程,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科大学生,培养工匠精神,增强振兴农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植物营养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充分挖掘课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借助网络课程思政教育新渠道,构建全方位的隐性课程思政育人方式,力求提升课程的思想性及德育层次,培养一懂两爱的农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