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雄
(西藏军区拉萨八一学校,西藏 拉萨 850000)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 号)指出[1]:“总体来说,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整体规划、协调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尚存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薄弱……。”“不会运动、不愿运动、不能运动”是当今部分初中学生体育运动的真实写照[2]。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缺失”、家庭教育“失衡”、人才选拔制度“失策”之际,如何落实“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根本任务,矗立在我国西南边陲的西藏中学体育教学肩负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与使命。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的西藏高原低氧低压、高寒风大、紫外线照射强烈、教育资源总体有限,如何有效破除西藏学校体育的困境,对于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2001 年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8 次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改革,但是,西藏高原学校体育教学仍然以一把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养式”教学为主,这不符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 版)》)、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等新型本土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即每节体育课注重情景化教学中学习约20 分钟左右的运动技能、10 分钟左右的补偿性体能练习和具有一定强度(140~160次/分钟的心率)和练习密度(学生总体运动时间不少于课堂总时间的75%)的运动负荷[3]。其次,“稍息、立正、齐步走,队列队形等”军事化操练式的体育教学也在西藏高原“开花”。此外,西藏高原的学校体育课更像是“纪律课”“说教课”“单一技术课”“安全课”等,每堂课教授碎片化知识和技能,是典型的“无运动负荷”“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课[4]。这样的体育课无疑是枯燥的、单调的,学生体验不到运动成功的乐趣,难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运动习惯,也就难以真正掌握运动技能而形成终身体育习惯。这可能是导致藏族中学生正如我国学校体育领域存在的三大普遍现象[4]:“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学生12 年或14 年的体育学习后却未掌握一项运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0多年持续下降”。
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以情感沟通为桥梁所形成的有益环境。因此,在成功的体育课堂上,师生共同的良好情绪和行为是不分偏颇的,师生都有责任的。教师在课前、课堂教学以及课后评估中,都起着重要的引领、组织与评判作用,[5]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度。众多学者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6-7]。然而,从教学实践观察来看,西藏中学体育教学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是普遍的,分析认为主要是由教师“一言堂”、学生“言听计从”造成。此外,有研究表明,西藏中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内容单一枯燥,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8]。
课堂上师生关系可以形象地描述为“教师脸色发青、学生脸色发白”[3],不难发现这种课堂上教师的感受是无奈的、学生则是憋屈、压抑的,最终会教师职业倦态、学生厌学或逃避,失去体育的本质功能。可见,和谐、有趣的体育教学、活动不光能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为教师开启了专业发展之窗。
随着体育进入中考、高考,且分数逐年增加,体育在人们心中的位置越来越明显,但是,如何评价教学在全国还是一项重要建设工程。西藏中学体育教学还是继承沿用了传统的结果性评价,主要是动作技术(58.82%)、体育基本知识(52.9%)、出勤(47.06%)等单一技术、运动成绩的优劣来考试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8],教师的教学效果。我们知道,教学是一种动态的综合的过程,那么通过终结性的单一考试方式评估,势必显得过于武断、不科学、不合理。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教育信息更新速度慢、观念秉持固化、教学评价缺失一直是高原教学质量提升的绊脚石。
领导是学校教育发展的“火车头”,俗话说火车跑得快,车头带的好。在健康中国、立德树人等国家级文件出台后,学校体育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迎来了空前发展机遇。然而,在西藏部分领导心目中,体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完全不要”。这主要是部分学校领导的体育教育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体育在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仍然固化于强调文化知识教育,顽固追求高分数、学校的合格率、升学率[9]。从而将体育课列入“副课”,认为是无足轻重的课。在这样的“舵手”把航下,其他的文化课教师,尤其是所谓的语文、数学、英语或者是藏语等主课老师也就更加注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甚至是“肆无忌惮”地占用挪用或者是挤兑体育课。同时,家长也就自然不把体育课放在“眼里”,更别说家校联合发展学生体育运动。
综上,出现这样的教学形态,有研究表明是西藏有不少地方因场地设施、师资匮乏,师资职称偏低且女性教师紧缺,班级学生人数较多,领导不支持、教学环境恶劣、体育经费、器材设施等因素造成[8]。学校的政策与体育产生隔阂,师资就难以保障,甚至是体育教师改行教授其他科目或者是兼职其它职务,更为奇葩的是有些学校体育师资缺乏用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代替”。那么,和体育相关的政策、师资、课时、设施都是大打折扣,仅凭有限的几次体育活动,体育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也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我国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健康第一”,目前这些落伍的思想需要尽快摒弃。
《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指出:“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体育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应避免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学习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方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理运用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避免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状况,充分给予学生独立、能动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乐,尽早地进行完整化、结构化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丰富的、深刻的、个性化的运动体验,真正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打造形式灵活多样、学习充满活力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形态。”由此可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是个人想法,国家层面也非常重视。那么,西藏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该利用高原体育资源开创独具特色的习练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的目的更多的在于以“体”为载体,以“体”“育”人。因此,教学活动要注重融入更多地活动情景和比赛场景来教学生学会运动,提高在复杂运动情境中运用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片段化地、重复性地学习单个技术[3]。如篮球技术学习,需要融入更多的比赛活动场景,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习练、掌握。此外,合理安排运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角色情感、团队归属感和社交能力,尤其是分组形式的运动教育与团队归属感高度相关。而在这个运动教育情境中,学生的角色体验不以体能或者是技术的好坏划分,所有参加的学生都有公平轮流体验不同角色的机会,学习掌握运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最主要的是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运动教育理论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即根据学生特点简化运动参与的要求,为所有学生提供真实地运动体验时空与机遇,让所有学生在贴切、真实的运动或比赛环境中体验运动的成功与乐趣,促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有运动能力、懂运动文化和热衷于运动的参与者。高原体育教学应该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依据新课程标准,大胆创设真实、有趣的教学环境,吸引所有学生参与,并将课堂的中心移到“学生”而非“教师本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由学生商讨、决定、开展课堂,而教师主要是协助学生进行课堂评估,为学生的开心快乐参与、学习“服务”[5]。鉴于此,体育教学活动、比赛的开展要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调整规则与场地要求,甚至是降低运动技能要求,以激发每一位学生能全程参与,并体验或扮演多种不同角色,培养学生的整体运动认识与体验。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抓住藏族学生能歌善舞的先天特点,打造适合西藏高原地域、民族特点的课程模式,强化高原体育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三个方面的关键要点。如借鉴国际上提倡的运动教育模式、个人社会责任模式等以及国内开发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成功经验,西藏高原上结合藏族民间体育项目、高原特点、学生学情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校体育教学资源与特点开发本土化的教学模式,或者是至少开发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教学案例,推进高原学校体育的“大跃进”式发展,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改善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以及多年的体育学习却未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