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钰琳
(重庆市农业学校,重庆 400000)
近些年部分职业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目的是为了迎合上级部门的检查,缺乏与物流行业中的优秀企业真正实现无缝对接;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与职业学校进行校企合作,是重要且必要的。只有职业学校与企业进行真正合作,才能创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为推动校企合作,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设法解决,笔者近期进行了深入的校企合作调研。在2020年3月,笔者对校内外物流专业学生(包括在读生、实习生和毕业生)(以下简称“学生”)发起了网络问卷调查,又对学生家长、物流行业协会专家、合作企业员工、专业教师采取电话访谈、网络视频访谈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调研,同时查阅了本校近年来校企合作的大量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部分职业学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难点,得出一个结论:部分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是二者追求的目标是矛盾的,二者在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上存在矛盾。部分职业学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在实现培养人才的共同目标下,忽略了校企双方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培养优质的人才,才能最终提升企业的效益,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职业学校却希望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二者存在经济化与去经济化的矛盾。
笔者将对此次调查对象的反馈数据进行转换、核算与统计。现简单说明此次调研的总体样本情况:学校向学生发放调查样本总计500份,得到共计458份的样本反馈,反馈率达到91.6%,充分保证了此次调研结果的真实有效。为便于本论文主题的深入探讨,现将校企合作问题及学生满意度情况统计列于图1。
图1 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问题及学生满意度情况统计图
根据多元化访谈结果与调查统计的数据,笔者又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学生综合满意度(以下简称“综合满意度”)等进行了详细整理与统计,如表1所示。
笔者按照校企合作情况中综合满意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将校企合作中具体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归纳如下:学生技能培训问题(综合满意度为20.8%)、校企合作方式问题(综合满意度为39.1%)、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综合满意度为59.1%)及教学资源建设问题(综合满意度为63.7%)等。笔者站在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带头人的立场上,以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满意度调查情况为依据,对校企合作具体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以下分析。
表1 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情况的学生满意度调查表
1)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多技能课少
统计数据表明,学生技能培训综合满意度在此次校企合作情况调查中最低,仅为20.8%。
因很多学校目前都是“因人设课”,即学校多半是根据师资力量、实训条件等来设置物流专业课程,而非着眼于该专业的长远发展。有75%的人认为职业学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专业课中理论部分和技能实操部分比例失衡,理论课多,技能课少;有69.5%的人认为学生在校实操机会少、能力弱,实习时无法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除此之外,企业在指导学生实习方面的参与度非常低,仅有7%的人认为企业会联合学校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而且即便有实训,也基本上是学生旁观、师傅操作示范(前提是不能影响生产效率),或是学生顶岗、师傅指导。
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合作太过形式化
调研数据表明:校企合作方式在此次调查中综合满意度次低,仅为39.1%。
通常,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懂理论却鲜有机会参与企业生产实践,而职业学校领导懂合作却不太擅长物流技术或具体理论,这导致许多职业学校与物流企业间缺乏深入合作的交流基础。校企合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但大部分的校企合作缺乏实质性内容,其合作基本停留在浅层面[1],其原因有以下3点。
①追求目标矛盾:许多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的追求目标存在矛盾。企业是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且自负盈亏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其追求的目标主要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职业学校追求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2]。大部分企业将人才培养视为辅助职业学校发展的一种行为,其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与作用是企业维护经济效益之外的次要目标。职业学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在实现培养人才的共同目标下,尚未意识到校企双方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培养优质的人才,才能最终提升企业的效益,这是长远效益和当前效益的矛盾。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社会性与市场性双重特征,其社会性表现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整体的要求上,这种社会责任必然要求双方在合作中去经济化;而市场性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制的要求上,市场供求关系也必然制约校企双方在合作中要充分考虑经济因素[3]。因此,在以培养优质人才为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校企双方须在校企合作中找到经济化与去经济化的平衡点,即解决长远效益与当前效益之间的矛盾,这是重要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和专业实训设施设备建设上,尤其是与企业共同建设与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体制内的各种约束,而合作目标的矛盾也很难完全解决。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企业认为自身没有人才培养的经验,既没有必要辅助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也很难提供闲置设施设备供学生操作练习。调查中,仅有25.8%的人认为企业愿意为学校提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30.6%的人认为企业愿意在校内建立自己的生产型实训车间。
②实习价值低:职业学校的实习安排往往都是看重“量”而非“质”。虽有98.3%的人认为企业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然而这些合作企业的需求岗位仍大多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岗位,如生产流水线、餐饮服务生等;有43.8%的人对校企合作单位的工资待遇感到不满意;仅有30.2%的人认为企业愿意有效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在许多校企合作中,职业学校为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企业为学生提供紧缺而没有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此外,学生的顶岗实习大多变成了就业。
③交流培训少: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大多缺乏深度合作,交流与培训少。仅有8%的人认为职业学校与企业会联合攻克解决技术难题,会相互提供技术咨询等,仅有25.2%的人认为职业学校会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到校为学生开展交流与培训。
3)职业学校教师实操水平低,企业师傅参与教学热情度低
统计数据表明,此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综合满意度较低,为59.1%。
令人欣慰的是,大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参与意向非常高,其主要集中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满意人数占比98.3%);为学校提供教师实践机会(满意人数占比99%);愿意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满意人数占比96.8%)[4]。
而令人遗憾的是,有69.3%的人认为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实操经验不足,能教给学生的实操经验就更少;仅有10%的人认为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参与指导企业实际生产及运营。企业师傅虽然实操能力强,但企业大多未给师傅额外指导学生的时间或培训补贴,因而企业师傅也没有足够的热情参与实操教学环节。
4)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匮乏,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统计数据表明,此次关于教学资源建设调查的综合满意度也不太理想,为63.7%。
有77%的人对所学本专业学习很感兴趣,有50.4%的人认为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教学手段新颖,操作演示多,学生容易听懂并掌握专业知识;另外,企业也较少提供校内外或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因此,许多职业学校物流专业校内外教学资源建设不佳,人才培养模式仍然较为落后。
针对以上职业学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笔者以重庆市农业学校物流专业为例,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创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以供职业学校、企业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参考。
1)大力推行“1+X”证书试点制度,加强课程融合设置
职业学校应大力推行“1+X”证书试点制度,加强课程融合设置,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企业需要的实操技能。在国家“职教20条”的政策背景下,基于物流专业“1+X”证书试点制度,学校教师应加强制度的学习,重构课程体系:一是以国家行政区划为研究单位,如通过调查研究四川省、重庆市等开设物流专业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提出“1+X”证书试点制度与现行课程体系深度融合的具体措施,实现省市级层面课程体系的相对统一;二是可将“X”的技能知识点编制成活页式教学手册,或将提炼后的关于“X”的技能知识点穿插于现行授课大纲中;三是学校可通过多元化且实际有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加强技能考核,对考核通过的学生颁发“1+X”技能证,并对该生发放奖学金或采取“优生优推”等就业推荐政策,且该生可实现对口就业分配、持双证上岗(毕业证和“1+X”技能证),并获得企业或教育部给予的技能培训补贴。
2)深化“现代学徒制”合作方式,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虽然职业学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目标矛盾的问题,但我们应当看到校企双方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培养优质的人才能最终提升企业的效益,这是长远效益和当前效益的矛盾,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在以培养优质人才为共同目标的校企合作中,我们应当找到经济化与去经济化的平衡点。笔者认为,其可实施的举措之一:将职业学校中“炒饭式”现炒现卖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的运行制度和机制为基础,阶梯式逐层深入地展开人才培养,让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便进入小班制分模块化教学,针对在校生实施定岗培养,并对优秀学徒进行轮岗制培养,将学生的期末技能考核与企业特定岗位招聘要求紧密结合,如果考核通过,则实现定岗分配实习,优生优先分配、高薪酬分配等多项考核激励政策,在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的同时实现去经济化的培养目标。这样在职业学校的一年级就为企业储备特殊岗位的紧缺人才,使得企业以最小成本招聘到合适的技能人才甚至储备干部,也能体现人才培养的经济化价值。同时,企业和学校可对此类优秀学生制定更多相关的奖励政策,共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以重庆市农业学校为例,本校汽修专业依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的“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依托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企业”)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5],通过“现代学徒制”完成对本校汽修专业人才的培养。学生在吉利企业实操期间,吉利企业对通过相应技能考核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薪资待遇,学生在毕业之际,吉利企业直接将订单班学生纳入企业且进行全国范围内专业对岗分配[6],有效提高学生薪资待遇与就业质量。
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可借鉴此模式深化“现代学徒制”合作方式,改进人才培养模式[7]。如学校物流专业可与京东物流、顺丰快递等物流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物流试点,可成立“京东精培班”“顺丰精英班”,为实现教学目标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课程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经营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等提供更多路径。“现代学徒制”还有利于职业学校的教学研究、技能大赛培训等其他教学工作。“现代学徒制”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将产生重要价值。
与此同时,企业中部分优秀的试点班毕业生,也可不定期受母校邀请举办校友专题讲座或招生就业宣讲活动。职业学校试点班部分学生可尝试在中专第二学期先到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进行1~3个月的专业教学实习,此类实习可让学生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认识岗位、熟知岗位、适应岗位,初步具备对就业岗位的认知及实操能力。
3)校企协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笔者认为职业学校与企业双方可采取以下措施促使“双师”政策落地。
①增加证书重要性:一方面,拥有“双师”证可作为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职称评审或企业员工晋升干部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可让拥有“双师”证的专业教师优先选择长期教授该技能方面的课程,或让企业员工优先从事相关技能实操或管理岗位;另外,校企双方在绩效考核及“评优评先”中可给予拥有“双师证”的专业教师或企业员工适当加分。
②给予政策支持:校企双方可实施给予“双师”技能培训补贴、出差补贴或优先调休调岗等政策,可支持教师积极考取“双师”证,并鼓励企业优秀师傅参与职业学校“双师”培训和评价环节。
③增强师资力量:校企双方可配备交叉融合的师资力量。企业可聘请职业学校优秀的专业教师为企业员工进行理论培训,从而促进交流,共同提高工作水平;校企双方可对企业优秀师傅组织提升学历并实施学费优惠甚至减免制度;学生的实习工资可根据实习表现发放,部分企业优秀师傅将获得企业或学校的奖励;部分企业优秀师傅或实习学生可成为本企业的储备干部。
④强化队伍建设:职业学校可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职业学校可定期轮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或让专业教师到企业接受技能培训;二是职业学校可强化对专业教师技能教学的年终绩效考核;三是职业学校可从相关企业高薪聘请优秀师傅到校兼职授课,如开设网络培训班、举办专题讲座等,还可将个别师傅聘请为本校该专业协会的指导教师。
4)利用“微课”等信息手段,共创智慧优质教学资源
为开发出适用于大多数职业学校实操型教学的教学资源,职业学校可从物流需求岗位核心技能要求入手,立足对接岗位层级及岗位序列,打造匹配岗位实操能力要求为主导的智慧优质教学资源,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新建教学平台: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可利用微课、云技术、物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电商等相关信息手段打造网络教育培训指导平台,构建具有移动授课、师生实时互动、交互授课等功能的智慧型教学平台[8]。
②创新教学手段: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可开发一体化翻转混合式教学模式,例如,采用播客、直播、微信小程序微课堂以及多媒体式的在线开放精品课程,进行智慧型教学手段的创新。
③优化教学资源:职业学校应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资源。职业学校可以教研组为研究团队,教研组成员对企业中物流岗位必备基础理论知识、职业素养及实操能力等进行持续研究,以便教授的专业知识点简单且易掌握;职业学校还可以坚持定期开展教学活动,如技能比赛、技术交流展示等;职业学校还可倾斜资金,积极拓建分模块式实操实训的智慧型校内外多样化教学实训基地等。
综上所述,部分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二者追求的目标是矛盾的,二者存在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的矛盾。在实现培养人才的共同目标下,校企双方应当认识到双方合作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有培养优质的人才,才能最终提升企业的效益,因此二者应加强校企合作,创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研,笔者发现部分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存在四点具体的问题: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多技能课少;第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合作太过形式化;第三,职业学校教师实操水平低,企业师傅参与教学热情度低;第四,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匮乏,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等。这些职业学校要想校企合作看到成效,应当联合企业共同探索新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举措解决对应的问题:一是职业学校可大力推行“1+X”证书试点制度,加强课程融合设置;二是职业学校可深化“现代学徒制”合作方式,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校企可协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职业学校可利用“微课”等信息手段,共创智慧优质教学资源等。这样,部分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存在的具体问题可逐步改善或解决,职业学校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